现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的功能镜片种类繁多,已经不单指渐进镜片这一类。其用途也是多种多样,本堂微课程将主要讲解一些与青少年近视防控相关的功能镜片。(一) 调节学说:调节学说占据主流学说很长时间,调节学说是指多用调节会造成近视过快增长。但已经通过相关实验推翻这一学说。(二) 离焦学说:离焦学说中指出无论是中央还是周边的远视性离焦均会造成近视过快增长,这一学说在很多的动物实验中已得到印证。
(三) 形觉剥夺学说:当视网膜上无法接受到清晰的影像就构成了形觉剥夺的条件,这种模糊影像的产生也将诱发近视增长。
基于以上学说,我们可以模拟出一个理想的矫正状态,即黄斑中心凹处形成清晰的焦点,而周边视网膜形成近视性离焦的状态。有很多镜片也都是以此模型来进行设计的。
本堂微课中将介绍5种常用的功能镜片,按照设计原理的差异可以将这几种镜片分为两大类。接下来将分别从镜片设计、近视防控效果,验配注意事项这3个方面进行讲解。
/ 第1类 /
在现有研究中表示,调节滞后是诱导近视增长的一种原因。而且调节滞后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调节刺激量的增加而增加。加入下加光类型的镜片就是通过降低调节使用量而降低调节滞后量来减少远视性离焦从而达到近视防控的目的。属于此种设计的镜片有渐变焦镜片、双光镜片、双光加棱镜镜片三种,下面简述一下三类镜片的优缺点及防控效果。优点:镜片外观与常规单焦框架眼镜无差别,因此患儿配戴时依从性较好。1)在配戴渐变镜后,看近眼位会出现更大的外隐斜漂移;2) 向下注视的位置偏差是影响其近视控制疗效的关键因素;防控效果: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渐变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05mm/年,屈光度数延缓量平均为0.17D/年,如果研究对象只限定在调节滞后较大以及存在内隐斜的儿童,可观察到更佳的控制效果为0.28D/年。1)镜片视远区与视近区有清晰的分界线,可以提醒患儿使用下方的近用区视近;
2)近用区更大,可使视网膜周边更大范围接受镜片产生的近视离焦。
3)在配戴双光镜后,看近眼位会出现更大的外隐斜漂移。
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双光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08mm/年,近视程度延缓量平均为0.26D/年,约延缓30%近视进展,近视控制效力弱。在双光眼镜的基础上加入BI棱镜,是为了需要带双光眼镜但同时正融像较差的患者弥补正融像所使用的。加入BI棱镜可以减少融像需求,保证在有下加光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获得清晰单一的视觉,此类镜片的优缺点与双光镜片相同。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双光棱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09mm/年,近视程度延缓量平均为0.34D/年,约延缓50%-60%的近视进展,近视控制效力中等。
/ 第2类 /
改变周边成像位置
根据前面所讲到的理想成像示意图,希望通过光学手段让光学进入眼睛后,中央部成像在视网膜上,周边部成像在视网膜前形成近视性离焦状态。基于这一原理和目的,设计了2种类型的镜片。
此类外观与单焦点眼镜无差异,中央区32 X 25mm的范围内为单光镜片,周边为+1.25~+2.00D离焦效果。
镜片外观与常规单焦框架眼镜无差别,患儿配戴时依从性较好。
在视远时,未改变头位,仅转动眼球,此时产生的注视偏差会使中心视力清晰度受到影响,视网膜周边的离焦效应也会发生未知的变化,影响其近视控制效果。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05mm/年,近视程度延缓量平均为0.12D/年。镜片中央9mm为单光区域,周边分布+3.50D小透镜。镜片外观与常规单焦框架眼镜无差别,患儿配戴时依从性较。在镜片任何位置,瞳孔范围内,远用矫正度数和近视离焦度数面积比例稳定,不因镜片位置而变。1)光线经过镜片中央离焦区后,分解为远用矫正部分和近视离焦部分,使得对比度有所降低;
3)戴镜位置偏差可能会影响视力。
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多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16mm/年,近视程度延缓量平均为0.28D/年,有待更多临床研究证实。用于近视防控的框架眼镜有多种,并非所有儿童均适合同一类镜片,需要根据儿童的视功能、用眼环境、戴镜习惯等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