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竹刻臂搁的形制与风格
竹刻臂搁在明清时期文人案头必备的辅助用具之一,其基本形制、装饰题材以及布局和款识都有一定的范式,并可大致分为两种雕刻风格:一类清新脱俗、素雅大方,一类精致典雅、浓华妍秀。
▲清乾隆 竹雕王梅邻刻诗文人物臂搁
自宋出现至元代,臂搁的使用还不是很普及。到了明清,特别是明中后期至清中期之间,在文人的推动下,竹刻盛行,名家辈出,各类器物的形制、雕刻形式、装饰题材、审美理念等也都形成了一定的范式,从而使竹刻上升为一门专门的艺术。在此基础上,竹刻臂搁也迅速在文房中流行起来,成为文人案头必备的辅助用具之一。
▲清 竹雕诗文臂搁
当时的明清竹刻可笼统地分为实用器和赏玩器两种品类。实用器以文房用具为大宗,而其中除了笔筒之外,数量最多的就是臂搁了。文房实用器因是文人使用,因而大多也兼有赏玩的意味,臂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完美地诠释了竹刻艺术“素雅而精致”的风格特征,是最能体现文人审美要求和艺术趣味的竹刻形式之一。
基本形制
扁长方形的竹片状,长度一般在19厘米到40厘米之间,宽则一般在5厘米与9厘米之间,这是明清竹刻臂搁最常见的款式。这种形状和尺寸体现了臂搁作为实用的文房辅助用具的初衷。除此之外,也有见少量臂搁做成竹节式、古琴式或书卷式。
▲清 王梅邻制指意诗文竹雕臂搁
臂搁有正、背两面,竹刻风行之初,一般只在正面作雕刻装饰。至浅刻普及之后,出现了大量正、背两面都进行雕刻的臂搁,且风格一般较为繁丽。全光素不作雕刻装饰的臂搁非常少见,但有正面光素,却在背面装饰的实例。
▲清 竹雕松鹤臂搁
装饰题材的演变
明清竹刻臂搁装饰的雕刻题材一般直接移植于书画,各个时期的主要雕刻题材有一个随时间推移而演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以警句、诗文、竹石、花卉等为主,这一阶段的文人气息浓厚,构图和布局较为清新素雅;中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人物与诗文、竹石等题材结合的竹刻臂搁,有的在正面一起呈现,有的正面装饰诗文,背面以画面诠释意境;后期则出现了以日常生活场景、事物等为题材装饰的臂搁,相对来说具有了一定的生活气息。三个阶段大致以清初期和清中期为时间截点。
▲清 刻诗句竹臂搁
除了上面提到的装饰题材,臂搁还有一个常见的题材是摹古铭文或古泉币。这种题材出现得较晚,约在清中后期,在扇骨中见得比较多,或是从此借鉴。另外,留青竹刻因其技法的特殊性,以留青技法雕刻的臂搁在题材表现上一开始就比较的丰富和精雅,所以也就不太适用上述的演变过程。
▲清 刻父丁尊铭文竹臂搁
布局和款识
就装饰题材的布局来说,也是非常严谨。例如正面全文字装饰时,文字居中,一般上部的留白要比下部的留白多,类似于现在书刊排版的常见范式。又如正面图文并茂装饰时,布局一般不会正居中,而是向左或右有一定偏移,甚至紧贴一边,甚至偏居一隅,从而让另一边有更多的留白。这种布局讲究实际上也与书画类似。
▲清中期 瓶花赏石臂搁
款识的内容一般有雕刻的时间、地点、缘由、作者的字号等,有时还会刻上作者的印章。款识的位置按照布局的需要没有严格的规定,但一般的习惯还是靠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前期也即明中后期的臂搁留款识的较少。
雕刻风格
竹刻雕刻技法十分多样,在臂搁而言,主要用到的雕刻技法有三种:一是阴刻,二是薄地阳文,三是留青。为了便于欣赏,笔者从运用的技法和题材最终呈现的效果两方面考虑,把明清竹刻臂搁的雕刻风格分为两类:
一类清新脱俗、素雅大方。这类风格的臂搁大部分以诗文竹石为题材,主要应用浅刻技法,刀法洗练,构图简洁。如下面这些作品:
▲清乾隆 汪士慎作梅花疏影竹臂搁
▲清中期 松溪高士图臂搁
▲清中期 梅花诗文臂搁
▲清 周芷岩制竹雕丛竹臂搁
一类精致典雅、浓华妍秀。这类风格的臂搁或文字整饬秀美,或图文并茂,或表现山水风景,主要应用深刻、薄地阳文、留青等技法,刀法细致,构图较为繁丽。如下面这些作品:
▲清乾隆 王子章竹雕精刻品茗图文臂搁
▲清乾隆 周芷岩制竹刻山水长题臂搁
▲清 张希璜刻山水竹臂搁
▲清 芷岩款留青雕山水人物臂搁
臂搁是古代书房的产物,跟古人的书写习惯有直接的联系。当研墨挥毫不再成为主要的书写方式,臂搁的实用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如今,我们通过欣赏传世的竹刻臂搁,仍能感受到明清时代文人的雅趣和品格,也难怪它能成为文房雅玩中的收藏热点。
(转自:古戈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