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红楼梦中三十六计)
今天这段咱们专门说探春的改革。探春的改革也不是平白无故,她一高兴,咱们改革玩吧,不是。她的改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促使她改革的动机有两方面:一是贾府当时的财政状况已经江河日下,说入不敷出有点夸张,但是确实是进项越来越少,出项不能说越来越多,但是基本没减,这样财政压力就大了。二是前面赖尚荣当官请客,她们刚去赖大的园子里转了一圈,赖大的园子比大观园那是小太多了,但是经济效益很好,用探春的话说就是“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探春受刺激了。
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探春开始推行改革,具体措施我这儿直接引用书里的原话“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其实探春的改革我们很熟悉,就是当年小岗村发起,后来在全国普遍推开的那个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把集体的地分给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城市里也曾经有过承包经营责任制,把国有集体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到时候上缴一部分收入,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大观园里也一样,院子里各个项目,什么花果树木,鱼塘芦苇的包给那些个老妈妈,到了年底让她们上缴一部分,剩下的可以由她们自由支配,卖了换钱,改善生活。这样,有专人负责,负责人又受到经济利益驱使,管理这些项目自然上心,认真。同时,原来这些项目还需要专门雇人管理,是一笔挑费,这样就把这项支出省了,反过来还能有收入,出项变成进项,同时这些交上来的东西过去也是要花钱单买的,这等于是又省了一笔。省了两笔钱,增加了一项收入,还能增加园子里工作人员的收入,一石三鸟。您看了吗?这个联产承包还真不是当代人的原创,早在二百多年前,曹雪芹先生就已经给我们划出道儿来了,老祖宗的智慧啊。
咱们先来看看效果,众人听了,无不愿意,也有说:“那一片竹子单交给我,一年工夫,明年又是一片。除了家里吃的笋,一年还可交些钱粮。”这一个说:“那一片稻地交给我,一年这些顽的大小雀鸟的粮食不必动官中钱粮,我还可以交钱粮。”而且从后面的描写来看,这些妈妈们工作热情也真是高涨。这就说明探春的改革抓到了重点,大奶奶李纨说得好:“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
使之以权是手段,动之以利才是重点,抓住根本。人都有趋利性,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了个别圣人,每个人都看重物质利益。即便如孔圣人,他也是明白人的趋利性,他有个弟子公西华,家里有钱。那会儿鲁国有个规定,凡是鲁国公民,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作奴隶,你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国家把赎人的钱都补贴给你。这个公西华因为家里有钱,不在乎这个,赎人回来也不找国家报销,觉得很高尚。但是孔子批评了他,跟他说:“你有钱你不在乎,但是干这个赎人的事儿的还有好多没钱的人,因为有国家给报销,他们才做这个事情。你这么一干,树了一个标杆,好像是楷模。那么其他人再赎人回来也就不好意思找国家要钱,否则就好像精神境界低似的。但是他们经济上又不富裕,这个钱花完了肯定心疼,时间长了他们就不愿意做这个事情了,这样以后就有很多人不从国外赎回鲁国人了,很多鲁国人就只能当奴隶了。人都趋利,你这样做等于是有害的。”
您看了吗?孔圣人也很了解人的趋利性,而且知道不能跟利益作对,这才是圣人,不是整天说教的迂腐之辈。所以说改革想要成功,就必须让人有利可图,而不是在那儿唱高调。而且这个利必须是双方的,改革必然是上位者推动,需要下位者实施,所以上下都要有利可图,才能成功。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就在于只有国家受益,对百姓来说不但没什么利益,还有可能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那怎么能有热情参与进来呢。
下面接着说,探春的改革见了成效,但是并不是完美无缺,她有很多先天的不足在制约着改革。曹雪芹先生对这点了解的也很清楚,这在后面的回目中写到了。宝钗的丫鬟莺儿和小戏子转业当丫鬟的藕官和蕊官在大观园里揪了一些嫩柳条编织手工艺品,但是柳树也承包出去了,承包的是小丫鬟春燕的姑姑,春燕就告诉她们:“这一带地上的东西都是我姑娘管着,一得了这地方,比得了永远基业还利害,每日早起晚睡,自己辛苦了还不算,每日逼着我们来照看,生恐有人遭踏,又怕误了我的差使。如今进来了,老姑嫂两个照看得谨谨慎慎,一根草也不许人动。你还掐这些花儿,又折他的嫩树,他们即刻就来,仔细他们抱怨。” 莺儿道:“别人乱折乱掐使不得,独我使得。自从分了地基之后,每日里各房皆有分例,吃的不用算,单管花草顽意儿。谁管什么,每日谁就把各房里姑娘丫头戴的,必要各色送些折枝的去,还有插瓶的。惟有我们说了:'一概不用送,等要什么再和你们要。’究竟没有要过一次。我今便掐些,他们也不好意思说的。”
您看,春燕的话说出了探春改革的成果,确实激励了这些婆子的工作热情。莺儿的话就说出了问题所在。后来果然承包人来了,两边发生冲突。那婆子见采了许多嫩柳,又见藕官等都采了许多鲜花,心内便不受用,看着莺儿编,又不好说什么,便说春燕道:“我叫你来照看照看,你就贪住顽不去了。倘或叫起你来,你又说我使你了,拿我做隐身符儿你来乐。”春燕道:“你老又使我,又怕,这会子反说我。难道把我劈做八瓣子不成?”莺儿笑道:“姑妈,你别信小燕的话。这都是他摘下来的,烦我给他编,我撵他,他不去。”春燕笑道:“你可少顽儿,你只顾顽儿,老人家就认真了。”那婆子本是愚顽之辈,兼之年近昏眊,惟利是命,一概情面不管,正心疼肝断,无计可施,听莺儿如此说,便以老卖老,拿起柱杖来向春燕身上击上几下,骂道:“小蹄子,我说着你,你还和我强嘴儿呢。你妈恨的牙根痒痒,要撕你的肉吃呢。你还来和我强梆子似的。”打的春燕又愧又急,哭道:“莺儿姐姐顽话,你老就认真打我。我妈为什么恨我?我又没烧胡了洗脸水,有什么不是!”莺儿本是顽话,忽见婆子认真动了气,忙上去拉住,笑道:“我才是顽话,你老人家打他,我岂不愧?”那婆子道:“姑娘,你别管我们的事,难道为姑娘在这里,不许我管孩子不成?”莺儿听见这般蠢话,便赌气红了脸,撒了手冷笑道:“你老人家要管,那一刻管不得,偏我说了一句顽话就管他了。我看你老管去!”说着,便坐下,仍编柳篮子。
偏又有春燕的娘出来找他,喊道:“你不来舀水,在那里做什么呢?”那婆子便接声儿道:“你来瞧瞧,你的女儿连我也不服了!在那里排揎我呢。”那婆子一面走过来说:“姑奶奶,又怎么了?我们丫头眼里没娘罢了,连姑妈也没了不成?”莺儿见他娘来了,只得又说原故。他姑娘那里容人说话,便将石上的花柳与他娘瞧道:“你瞧瞧,你女儿这么大孩子顽的。他先领着人糟踏我,我怎么说人?”
后面婆子真急了,话有点脏,跟她的文化水平有关,就不放在这儿了。不过虽然话难听,但是这个婆子的行为是保护自己承包的劳动果实,本身无可厚非。按说这是她们职责范围,她们管这几个小丫头合理合法。但是这场官司最后这几个婆子打输了,因为上面的主子向着这几个小丫鬟。您看莺儿说的话,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改革当中有不受制约的权力,而这个权力又侵害到了改革参与者的实际利益。这种侵害发展到一定程度,超出了参与者的承受范围,简单说就是她不够本儿了,那么参与者必然就失去了继续玩下去的热情,改革就失败了。
商鞅变法在当时可能是成功的,但是秦朝统一后十五年就完了,是大一统王朝当中死的最脆生的,总体上来看改革还是失败。问题就在于在按照法律制度执行的同时,有不受法律制度约束的皇权存在。皇权的存在并不是皇帝一个人超越于法律之上,而是皇帝身边的一批人都不收法律管束,而是被皇权控制。
不管怎么说,探春改革还是见效了,这里面宝姐姐也有襄助之功,下一段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