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灯光,就在心中亮一盏灯,照着心路走”
自从六月中旬和两位师姐一起吃过谢师宴之后,就意识到,从2019年9月来到这所院校就读研究生到如今,已经将要过去两个年头。
或者,准确一些说,到暑假过后九月开学时,我就是准研三大师姐了。
想到这一点时,眼前浮现的都是自己19年刚开学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
在感慨时光乍去的同时,反思自我这两年的得到与失去,已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读研这两年,几乎每日、每月、每学期、每年,都会给自己留出一定的空隙去总结点滴得失。对我而言,每次的总结都是开启下一轮成长之维的起点。
这,已然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程序秘钥。
最近,我也确实整整花费了两天的时间,总结已过去的两年时光。
从一个较为感性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中有欢喜,有失落,有期待,有落差,有憧憬,有彷徨,两年的光阴像坐了一次又一次的过山车,高低颠簸,喜忧参半。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刚刚步入校园时的我,真的是稚嫩而青涩,但我感谢那份稚嫩与青涩,以及骨子里埋藏的不达目的不服输的韧劲。
也正是这种倔强的秉性,让我在回望过去两年时,觉得没有过虚度年华。
记得同学院的一名女生曾对我说过:“你知道嘛?我刚见你第一眼,就觉得你不一样,所以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聊聊。”
我当时不知道,原来自己在别人心目中,还是这样的一种存在。
从一个较为理性的角度来看,两年读研确实收获了自己想要收获的东西,发表论文、和想要追随的导师学习、获得相对不错的奖学金,以及独立更生地养活自己。
所以,接下来的部分,我将按时间线的方式,和你们分享这两年我的读研生活,也希望可以给正要读研,或者想要读研的你们,一些触动与启发。
2.
研一刚进校时,给自己设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发表一篇还不错的论文。但当时,我深知,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学术大门的小白,这是一件不太切实际的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一上半年,我跟着导师的课程节奏来进行专业书籍阅读。一边读书,一边找可以下手写作的论题。
这半年在学业上,除了正常的课程之外,白天的其他时间,就是泡在图书馆里用力读书,像一颗干海绵,拼命吸收来自周围的知识养分。
也是这半年,我几乎做到了每天专业阅读六个小时的严格要求。一般是,上午三小时,下午三小时。如果白天有课,用晚上的时间再补上不足的部分。
这样坚持到了十二月份,我自己慢慢找到了可以尝试写作的论题。再及时和导师交流,在一月放寒假之前,确立下写作的大概提纲。
后来研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以这个为开始的。虽然后面经过十几次修改的稿件和原稿已大相径庭。
但可以说,没有原稿的想法思路,就不会有后期衍化出来的一系列论题,一直到最终能够发表。
如果对研一第一学期作一些总结,那就是用功读书,把除一日三餐睡觉之外的时间,几乎都用来阅读大量书籍。
3.
研一下学期,除了正常的专业课程之外,我最主要的任务,是修改寒假写成的初稿。
我可以很坚定地说,研一下学期这半年,是我学业上进步最快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对于专业书籍的理解深度,还是阅读的广度,以及后续写作论文的能力方面。
我几乎是以平均十天一稿的修改速度来和导师交流的。每一次我一发给导师,导师第二天就会给我清晰的意见,之后再进行大改。
第一稿到第九稿是最痛苦、最熬人的。其中,第一稿到第四稿,在原稿基础上修改了一些。
后来,从第五稿开始,就是直接推翻前面写的,无论是写作的思路、理论的切入点、论文的创新度,都进行了质的整修。
再到后来,第十稿到第十三稿,自己已经开始慢慢有那种学术写作的感觉,整个人已经进入到那种心流中去,且对自己理论的创新要求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一边修改论文, 一边针对性地进行大量阅读,一直到最终六月末,把论文彻底定下来。
关于这一个学期,可以总结说,整个过程如果不是导师的指导,我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提升。一直到现在,一年过去了,我对学术的认知以及理解深度,离不开研一下学期的论文写作训练。
那一次经历,让我的学术水平有了一个质的突破,甚至其中的某些思想,现在依旧对我的写作、学习、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所以,从这一角度,我想说,很多人的所谓的成功,或者说,大众眼里的成功,他们的路上或多或少一定遇见过那么几个贵人,而不仅仅是靠自己的努力。
在任何时候,自身的钻研与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能够走到终点的,一定都遇见过属于自己的贵人。
他们的一句话、几句点拨、一次完整的实践指导,将会使你从0迁跃到1,甚至从1跳跃到10。
这,说得一点都不为过。
也正是因为深知这一点,当有时微信后台收到某些关于学习成长的困惑时,我经常会回答:利用你身边的资源,或者直接一点,就是你身边的师长。
我从来不建议大家从网上找一些某某导师专家去指导,更倾向于去找身边亲近的人。
一方面,是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是师生关系,还没有牵扯到利益关系,相对交流起来,就更纯粹一些。
当然,有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尽心尽力地指导你。
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一直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所谓有贵人相助,我想是因缘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施行了对人的诚恳与尊重,才替自己种下了将有贵人相助的可能。好比种树,曾经下苗,将来绿树成荫。贵人,指自己。”
平时与人相处,无论是师长,还是同辈,真的不要以一种太过功利的眼光去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更多是应交由心来决定。
真诚、无私、坦然,这更多是心的丈量尺度;而利害、算计、功利,则更多是头脑的运算法则。
走出学生时代的我们,也许在未来会不可避免地染上某些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意识不到的功利色彩,但至少在尚处青春之时,还是要尽力珍惜并保持一份赤子之心。
有时候,真实、真诚、坦然,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实力。
4.
研二上学期,是课业最繁多紧张的时候,再加上几乎每门课程都交给专业同学轮流讲演,更加重了学业的重担。
独立的思考、自主的抉择、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表达,成了这学期对自己最严苛的训练。
其实,这学期有些课程并不是特别满意,有一种在走过场的无奈感。
对我有特别感触,甚至一直让我记在心里的,是一位年轻的任课教师分享自己做学术的经历,并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学习,要有时刻从零开始学习的能力与自觉。
这句话,成为了我每当遭遇棘手的工作时最深的依靠与动力;也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更加坚定自己选择的道路。
一直到现在的研二下学期,除了和导师、同专业的老师、同学去了重庆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会议,其他时间几乎就一直在写作毕业论文。
到现在暑假将至,作为一个快要研三的学生,面临实习、择业,升学等等不同的选择,好像人生一下子又要面临加减乘除这样的无法两全的选项。
回顾从大学起始的这段历程,爬完一座山峦又一座山峦,从山脚往上攀爬到山顶,一次又一次。以为到达的每一座山顶,不过是下一次启程出发的起点。
待一段岁月过后,再回头才发现,曾经以为的山顶,不过是大大小小高低起伏的山脚。
因为前路崎岖,浓雾遮掩,所以以为这就是终点了。
越接近研三,那种兴绪不宁的感觉越会在心底蔓延。幸运的是,我已经习惯并学会了在大雾中行走,没有灯光,就在心中亮一盏灯,照着心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