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上想点什么呢?
今天,18:10出办公楼。
此刻,抬头望天,氤氲的月光已漫过天空大地,漫过树木房舍。
街上的霓虹灯已经璀璨,红灯笼也闪耀着光芒,各处都装扮的喜气洋洋,准备迎接一场盛大的新年。
心里仿佛也透着亮光,总感觉要越来越好,至于这个主体到底是什么,也说不太清楚。可能是被雾霾笼罩的心情,可能是密集的工作报告下那颗疲惫的心,可能是自己心里设想的新年愿景。
感觉总要发生点什么似的,就像一颗种子,跃跃欲试的想要从泥土里探出一颗脑袋来。
晚上回家约了顺风车,同车的还有一个女孩子。她一路都在跟老公聊着语音,轻轻柔柔的声音,聊着晚饭吃什么,采购什么蔬菜鱼肉,怎么准备食材。好像电话那头手脚忙乱,便不断叮嘱着什么。
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对她这一举动表示反感,在这个霓虹闪烁的冬夜里,有种手心捧着暖炉的感觉。
看起来,冬天真是一个让人容易软弱的季节啊。
走到小区门口的时候,像往常一样,去楼下的超市,采买水果,拎着苹果、小金橘、草莓和提子,听着喜欢的歌曲,慢悠悠的上楼。
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是一段沉醉在自己小世界里的独处时光。尤其是从小区楼下,到家的那段距离,边走边望向家里的灯光。散发着淡黄色的灯光,忽然给我的心一大片慰藉。就像以前工作忙乱的时刻,回家不管多晚,都有一盏灯亮着的温馨。
推开门,母亲已经做好了晚饭,是我最喜欢吃的糊糊。可是母亲一贯的伎俩便是,即使做了我最爱吃的饭食,依然要打趣的对我说熬了稀饭之类的话,想要看我从心里泛起的懊恼和不快,统统都显摆到脸上,她才到厨房盛饭,踏实的坐到餐桌边,笑话起我来:“连吃一顿饭,都影响着心情。”
是啊,我不怎么挑食,从小母亲做什么我便吃什么,只要放学回家有碗热气腾腾的饭菜,心里便是说不出的欢腾。我也曾看到过同学碗里多了几颗芹菜,一整碗饭便无法下咽的难受。也越发感到庆幸,自己对自然界恩赐的所有食物从来没有过与生俱来的抗拒,心里很是欢喜。
美好的食物总是有一种魔力,能够令我心情愉悦,有关美好食物的一切连带着都被我放在心里。就像每次只要我上家里的灶台,就一定要找漂亮的碟碗,精心的摆盘,连桌上的餐布都要细心的打量,甚至要摆上一些花,一株草。我想,即使每天都要在柴米油盐里徘徊,也要让生活充满小小的仪式感。
也因了这份热爱,逛宜家的时候,总是对一些盘子和碗生出兴趣,看到什么都欢欢喜喜。但只要跟母亲一同前往,便一定会被她拦下,她总觉得我是在浪费钱财,以实用为主。
家里的一应物件,旧椅子、旧桌子……母亲都一一收着,不舍得扔掉。他们那一代人是吃过苦的,所以对任何旧物都不舍得丢手,总要物尽其用才好。而我总是想要一种极简的生活,不愿意受物件所累。
因此,我和母亲常常起冲突的地方就在于,我觉得有些杂物没用,留着占地方,还影响整洁美观。每每都想彻底清理一次,都被母亲阻止了。即使我有那么一两次瞒着她,来一次断舍离,还会惹得她火冒三丈,搞得我也无可奈何。
或者有时我们一起逛街,看到漂亮的衣服,母亲一看吊牌,摆摆手就要走。她不舍得在衣物上花钱,也不舍得让我花,几次逛街都不欢而散。有一次,她扔下我在商场,自己径直回家了。我也是哑然。
我和母亲的相处可以说是相爱相杀的纠结类型。小时候,我算是听话懂事,母亲辛苦操劳为我上学和生活,我也勉强奉上一个好成绩。长大以后,人生的课题逐渐变得复杂起来,我们之间从一些大的决定,到一些生活的细节,中间的争吵、冷战、大哭不计其数。我是一个自我信念强烈又骄傲倔强的女儿,她是一个习惯了强势话语权的妈妈,彼此都有不被理解的愤怒挫败。也总是在这些争争吵吵和母女情深里碰撞、挣扎、纠结。
在我与母亲的这场较量里,我是吃过亏的。所以,有时候也想,只要她开心自在就好。毕竟,在家里让每一个家人都能感受到家里是自由的、舒展的、不受约束的也挺重要的。同时,家人间的情绪息息相关,开心愉悦可以互相感染,不满焦虑也让人感到烦闷。
况且,我与她之间还横亘着二十多的时光。
想通了这一层,也没什么非要坚持不可退让的了。在一些大的事情上,尽量有商有量,问问她的意见,争取达成共识。在一些小的事情上,就没有必要那么计较了,尽量顺着她的心意,按照她的要求办就好了。而她在很多事情上,也逐渐对我放手。
彼此妥协退让过后,又从相杀模式转变为相爱模式。她嗔怪我说工作上别太拼太累要多休息休息,有什么不快和难过都可以向她倾倒。我说你年轻的时候工作起来难道不是比我还狠。然后也能嘻嘻一笑,说着彼此彼此。
我希望自己能够记住此时此刻的心境。再过些年,我也会进入中年危机,不知道会不会更焦虑,步入老年会不会更不安。希望自己能够更包容一些,接纳她的一切,尽量让她过的能再幸福更快乐一些吧。
如此反观,在一场亲密关系里,两个人要有共同的理想愿景、生活方式、处事原则。其他的东西倒是可以慢慢影响,甚至可以取长补短。
退一万步,起码他能够在你身后,尊重你、支持你去追求你想要的生活。他是你的力量、你的后盾,甚至推动你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之为家,不过彼此欣赏、相互扶持、共同承担。如此,才有更长情的相守、更长足的动力,以及更开阔的心境吧。
我还想到小学时期,有一次老师让每个同学都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家人之间在语言沟通方面有很多羞涩或者不太愿意主动表达的东西,尤其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里。通过信件这种方式,更容易去倾诉自己,以及表达感谢感恩。
以前的感情里,我喜欢亲笔写信,有时候也没有什么事情,就是想写了,想要对方知道我内心更深一层次的感受,想要小心保存那些甜蜜的时刻,想要将我没有用语言表明的那部分情感进行宣泄。或者更简单点就是想对方了。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最近看到的一个话题,是关于直男收礼物时的心理活动的。这个话题大致的总结是直男收到礼物的内心是——她居然赶送我这种礼物。个个争先恐后的吐槽。但是当让他们把这些吐槽总结为一小段文字,进行反馈的时候,大家纷纷含情脉脉起来,充满了爱意和理解。虽然我不懂你的礼物,但我懂这是你爱我的快意。看起来,讲的时候随随便便,写下来的时候仿佛会想到更多,想起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尊重、付出与爱意。于是觉得礼物本身也就不会那么重要了,便又眉头舒展,嘴角上扬,甚至还有一些小窃喜。
仔细想一想,无论家人、团队,只要人与人之间交往,就不可能没有冲突、摩擦、鸿沟。比起浮于表面的交流,如果能通过冲撞获得相互理解,最终获得更深的共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难以启齿的时候,不妨用笔写下来吧,亲测非常好用。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步履维艰。但是如果不开始做,又怎么会知道,结果会是一地鸡毛,还是柳暗花明呢?
有时候觉得啊,感性的生活,理性的思索实在是太好了呢。一步一步用现实的脚步去丈量理想化的路,然后再一点点去追赶,去实现。
在手机上敲完这些字后,刚刚又看到一句话,颇受启发,遂记之:
“我们的一生,能否过一种有为的生活,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孤独。”
几天前的一点感悟,分享出来,顺祝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