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记‖041. 月明簾下转身难

笃学记‖041. 月明簾下转身难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九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这前两句说的是“心法”,心法有八种,即八识心王,我们说过的八个识。在这一句中,说的是前五识,对应性境、现量,通于三性(善、恶、无记)。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这两句说的是“心所有法”。因为“识”并不是自己活动,心的活动产生了“心所有法”,然后一起活动。“心所有法”,其意就是因为为心所有,没有心,就没有这件事。比如,我们认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地水火风,是“唯物”的,不依赖于心,那么它就不是心所有法。而贪、瞋、痴、慢、疑、定、慧、信心,这些都是因为心的活动才产生的,都属于“心所有法”。
当然从根本上讲,心物一元,无二无别。此处不立文字,无法言表。
我们分开讲。
“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种, 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 二别境有五, 三善有十一, 四烦恼有六, 五随烦恼有二十, 六不定有四。”(《大乘百法明门论》)
“遍行别境善十一”,这一句就牵扯到心所有法的三类: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
“遍行”可以理解为“普遍存在”,所有的心都有它,从欲界的“五趣杂居地”到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地”都有它存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个识,都有这种心所法;善性、恶性、无记性,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乃至一切时、一切地、一切性、一切心,都有这样的心所法,所以叫做“遍行”。
按照《大乘百法明门论》,这个遍行心所,分为五种,所以也称“五遍行”。“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第一个是“作意”。“作意”不是观想,而是一种细微的心理活动,,有“警觉”的意思。当有了境界,有了事情出现的时候,我们内心和境界还没接触,就先有了一种感觉,一种警觉性的作用,警觉自己的内心,发出来这个识,警觉这个识,让它去和境界接触,叫做“引心取境”。假如我的心识在潜伏、沉睡,但我们有人来了,它有一种作用,叫醒心识,去接触,去分别。所以,我把“作意”当做是“让识起作用”来简单理解。(公众号:潜真堂)
第二个就是“触”。识被“作意”心所警觉了,依止“根”和外面境界接触,根、境、识一和合,这时候叫做“触”。比如,作意叫醒了眼识,眼根把眼睁开,我们才能“看见”。根、境、识一接触,就立即引发种种心所的功能、活动、能力,然后表现出来就是受、想、思。
第三个“受”,就是感受,略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让我们困恼,希望远离;乐受,让我们喜爱、贪爱,想占有。“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其实都缘于触、受引起的占有欲望,当然从根本上讲,都缘于最初的一念无明,那是个“奇点”。
除了苦和乐,“不苦不乐受”我们不怎么在意,但在修行中,尤其是在大乘佛教看来,是一个很“危险”的境界。
比如,我们生活的欲界,“五趣杂居地”,有苦有乐,因为感觉到苦,所以会生出厌离心,要修行,要出世;因有还有乐,所以还能在痛苦中得到休息,地狱中的众生,因为只有苦,没有乐,也很难修行。到了初禅、二禅、三禅,那个天人境界,只有乐,没有苦(有细微烦恼),就会安于现状,也很难修行、进步、出离。
到了第四禅舍念清净以上都是“舍受”的境界,就是不苦不乐之境界。假如修到了这个境界,就会产生误会,认为这就是“涅槃”境界。但它却是“假的”,这个境界坏时,“报尽还堕”。此时,需要一个“转身”,更进一步。
只是,“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转身难。”因为苦,才想出离;因为境界太美、太好,反而容易“贪着”,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从根本上说,乐受、不苦不乐受,也是“苦”,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佛法里面讲四圣谛“苦集灭道”,苦谛,就是什么都是苦,要生厌离心。因为作意,根、境、识和合有了触,从而就会有受,有了感觉,随着而来的就是“苦”。
第四个“想”,根、境、识和合接触了以后,就会对外缘去识别、判断、分别,安立明目,分出种类类别,形成语言文字等等,这都是想的作用。由于人与人智慧不同,经验不同,“想”的结果就不相同,有正确,也有错误,就会有现量、比量、非量。(公众号:潜真堂)
第五个“思”,这个字在现代是“思想”、“思维”的意思,但在这里则是“想”的进一步的有目的的行为。“受”了,“想”了,进一步就要计划怎么行动。在唯识学中,“思”又被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审虑思”,认真思考,深刻考虑,如何行动;第二个是“决定思”,经过审虑,决定如何行动;第三个是“动发思”,下文有“动身发语独为最”,动身发语,就是开始行动了,动身是身体行动,发语是语言上的行动。佛家讲身口意三业,“审虑思”和“决定思”就是意业,而“动身发语”包括了身业和语业。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想”和“思”并不是第六意识的“想”和“思”,有的观点认为,前五识是没有“思想”的,但前五识并不会单独行动,前五识要有所作,一定要同第六意识合作,因受到第六意识的影响,也就有了微细的“受想思”。

【图片来网络,侵删】

部分专辑链接

《南湖传习录》、 《推手践习录》

《南湖传习录》番外篇

《潜修集》 、 《笃学记》

《事问集》 、《共修集》

《读史札记》 、 《论语漫言》

《年轻时代》《水云笺》

《中医医案》

(0)

相关推荐

  • 三才之道之人的三性

    人有三性,一天性(天).二禀性(地).三习性(人). 1.天赋的性是天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孟子说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 2.人赋的性叫禀性,禀性(怒.恨.怨.恼.烦)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正 ...

  • 【视频】心意六合拳表演,精彩!收藏了慢慢看!

    今日坐标 地球与太阳位置关系-太阳黄经341度 公元2021年03月01日[周日] 西元/公元2021年的第60天 公元2021年高考倒计时098天 黄帝纪元4718年的第071天 八九第8天[冬至日 ...

  • 笃学记‖053.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笃学记|053. 观察圆明照大千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二十二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 ...

  • 笃学记‖060. 如来现起他受用

    笃学记|060. 如来现起他受用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二十八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 ...

  • 笃学记‖064. 渊深七浪境为风

    笃学记|064. 渊深七浪境为风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三十二 第八识颂 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 ...

  • 笃学记‖066. 普照十方尘刹中

    笃学记|066. 普照十方尘刹中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三十四 第八识颂 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 ...

  • 笃学记‖057. 恒审思量我相随

    笃学记|057. 恒审思量我相随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二十五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 ...

  • 笃学记‖056. 八大遍行别境慧

    笃学记|056. 八大遍行别境慧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二十四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 ...

  • 笃学记‖055. 随缘执我量为非

    笃学记|055.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二十三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 ...

  • 笃学记‖054. 带质有覆通情本

    笃学记|054. 带质有覆通情本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二十二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 ...

  • 笃学记‖052. 动身发语独为最

    笃学记|052. 动身发语独为最 --<八识规矩颂>学记之二十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