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失效将给经济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上年减少63万人。显然,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两个指标都同时出现下降。

不过,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对此,专家们表示,去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两个指标都出现下滑,主要是出现了自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来,首次出现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的情况。

显然,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并非因为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主要是很多夫妇连一孩都没有生育。而恰恰是“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或多或少的弥补了一点一孩出生数量减少的空白。

不过,中国人口增长率长期下滑已成大趋势。从表面上看,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31万人。原因是,生育二孩的意愿在短期内集中爆发出来。通常而言,生育政策实施第一年的效果最显著,第二年的效果次之,第三年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实际上,早在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一些专家就纷纷预测2017年将是生育高峰,但2017年出生人口数据表明,许多计生专家都高估了育龄夫妇生育二孩的意愿。现在问题是,无论政府如何放开生育政策,都已经无法再让国民生养更多的后代。

第一,生养孩子成本过高,而现代妇女都不太愿意在孩子身上牺牲过多。过去农村里养七八个孩子,只要管饱就成了,现在都市家庭养育孩子,奶粉、衣服、保姆、玩具、教育等方面的费用都大幅上升。把一个孩子从婴儿养到18岁成年人,父母支出的成本要高达几十万元。

同时,许多职业女性担心生育孩子后,会导致职位变动或者影响职务升迁。事实上很多用工单位不招生育期内的女性已成潜规则,这种性别歧视一直存在着。本人就看到过一位姓程的公司高管,在孩子刚出生一个月就急着取消产假上班了。

第二,现在进入生育年龄的不是80后,而是90后为主力,问题是,我国适龄生育人正在走下滑趋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所做的测算表明,中国18到44岁青年人口2017年为5.48亿,2022年将降低到5.18亿,五年间减少三千多万人。适龄生育人口的减少,也使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下滑趋势。

第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走向完善。“养儿防老”这个以前农村居民多生孩子的经济动因正在逐步减弱并消失。以前很多人生孩子是为了自己老了以后能有个保障,现在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口,都有基本的养老保障,晚年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那为啥要在年轻的时候生养孩子来拖累自己呢?所以很多人开始选择了过起“丁克族”生活。

原来很多计生专家打算是政府放开二胎政策后,人口生育高峰马上就要来临,而现在看来,中国很多家庭出于种种原因连一胎都不愿意生,而且二胎的生育增长期也是不可持续的,届时我国将会直面人口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人口生育率下滑则可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少负面人用,更会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长期的冲击。

首先,一般来说,人口的结构应该呈现平稳状态,就是老、中、青的比例大致相同。届时社会上很多工作需要大量年轻人去做,如果现在社会人口出生率低下,那么在二十多年后,很多用人岗位都会找不到干活的人。

试想,在一个社会中缺乏年青人的创新和活力,那么这样的社会就会缺乏朝气。最终搞得年老的想退休,却退不下来,因为没有找到足够多的年轻人填补上去。人口结构失调会对经济健康增长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再者,我国的社保体系主要是采取拿新职工缴纳的养老金,去支付已经退休人员的工资,这就叫养老保险的“代际赡养”,目前的赡养比正在逐步降低,原来是3.3:1,现在已经降到2.9:1。再往后看,发展的形势确实非常严峻,这就对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最后,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后,养老产业的价格水涨船高,成为稀缺资源。拿现在来说,养老院的床位一张难求,护工的收入水涨船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会对社会提出更高养老要求。

如果人口结构比重继续失调下去,那么恐怕以目前的养老产业资源,根本难以应付社会老龄化造成养老需求。届时,富裕的老人恐怕还能够活得比较体面,而多数贫困的老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将难以提高。

本来人口出生率的多少,政府只能做到纠偏,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出生被人为的控制着,这无疑将扰乱正常人口结构。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就有人口专家要求放开人口管制,未被采纳。而现在即使是放开人口生育管制,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再去生一大堆孩子了。当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会给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的挑战,恐怕只有通过更高瞻的顶层设计才能予以改善了。

本文由平说财经(微信ID:bzzcaijing)供稿

(0)

相关推荐

  • 全球最“缺人”国家,生一个孩子奖励47万,当地女人还是不肯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养儿防老",这话一方面反映了旧时代里人们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另一方面则显示出传宗接代的重要性.中国人历年来也身体力行的践行着这一观点,也造就了中国13亿人口大国. ...

  • “新型穷人”破罐子破摔:房价、物价高压下的90后,选择享受当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10月13日,北京市发布公告,优先向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配租公租房.为落实国家政策,对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以免去轮候和摇号,直接发放选房通知进行选房.自从三 ...

  • 申论热点:有力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热点背景] 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8. ...

  • 放开就能提高生育率?房价每涨10%,人口出生率就降1.5%?

    时代的变化不以每个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有时候我们没必要过多去抱怨,尽快适应就是了,否则当时代抛弃你时,连个招呼都不会打.感觉30多年前的记忆还在脑海中很清晰,如今却开始鼓励生育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 ...

  • 扭转结婚困境才是破解生育率低迷的关键

    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最近又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要想扭转人口出生的严峻形势,我以为不应太过聚焦于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的讨论,而是应该先考虑怎么解决年轻人结婚的困境. 道理很明显,要先有鸡才有蛋,从 ...

  • 评论丨面对人口老龄化,托幼与养老必须综合施策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此次会议对托幼与养老作 ...

  • 刘向军:生育的难题

    生育的难题 刘向军 据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率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16%. 年轻一代似乎要与国家政策作对:放开二胎生育政策,他们不生:放开三胎生育政策,他们还是不生.难道他们还在坚守&q ...

  • 社会生育政策应当确保每对夫妻都有能力生育两个孩子

    育邻梦 独生子女,指一对婚姻夫妻只生育唯一的一个子女,即童年只有亲子陪伴.没有兄弟姐妹陪伴情况下独自长大的孩子.自上世纪陆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城镇化之后住房+教陪+医疗成本 ...

  • 东北全面开放生育政策!地理考试应该有一大波

    东北是一个统称,很多的喜剧明星和演员都来自东北,其实东北总共是三个省份组成的,分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1.东北为什么要全面开放生育 今天关于东北是否全面开放生育限制的问题上了热搜,官方也给出了正 ...

  • 宋朝勃兴的“婴戏图”,竟是血腥战争下生育政策的产物?

    [宋]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小孩手持火焰军旗) 儿童,战争?两者因何事相连? 游戏. 大多数孩子,都有过骑马打仗这类游戏的经历. 两者看似极度遥远,但从竹马到战马,如果我们回望历史,却会发 ...

  • 三孩生育政策带动二胎,想要二胎概念藏宝图的来

    盘面上 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开盘后指数走势分化,沪指在3600点下绿盘整理,创指在宁德时代等权重标的的带动下表现强势,拉升至涨逾2%后冲高回落.板块方面,汽车整车股领跌两市,锂电概念持续走强,新冠检 ...

  •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这才是放开生育的真实原因

    今天下午小憩片刻,刷到一则新闻: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看关键词: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人口老龄化问 ...

  •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你愿意继续生孩子吗?最担心什么问题?

    今天,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从目前的评论可见,大家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事实上,这根本不是生孩子的问题,大家都很惧怕要如何养育孩子. 因为从教育到住房,再到孩子的婚姻.孩子的孩子的养育等等问题,无不是这 ...

  • 权威快报丨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将出台重大政策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 ...

  • 重磅解读:三孩生育政策最受益的三大行业--公司研究302

    今天下午,看到网上发布了三孩生育政策,我想了一下,三孩生育政策最受益的三大行业,一是乳制品.二是地产.三是白酒!下面看我详细分析! 去年人口统计,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14亿国人,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 ...

  •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