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记忆 | 专栏:抗日烽火中诞生的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用好用活赣榆这片红色沃土丰富的党史资源,帮助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深入学习“四史”,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扎实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赣榆区史志办特别推出——《百年记忆》专栏,在全区营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浓厚氛围,为建设“强富美高”新赣榆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今天推出
抗日烽火中诞生的
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7月7日,中共赣榆工委领导陡岭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八路军临(沂)郯(城)赣(榆)东(海)四县边区游击支队(简称“四县边支”)。撤出赣榆后,国民党赣榆县顽固派县长董毓珮反共气焰更加嚣张,下令解散共产党人协助建立的县政工大队,公开宣布禁止异党活动,肆无忌惮地破坏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疯狂地残害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制造白色恐怖,镇压抗日活动,逐步走向降日叛国的道路。
中共赣榆工委和“四县边支”领导分析了赣榆的抗日斗争形势,认为董毓珮倒行逆施,已经完全站到与人民对立的立场上,必须尽快消灭,建立新政权,才能打开抗日新局面。
1940年8月13日,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2大队进入赣榆,袭击驻三角汪、马朱孟等地董毓珮部顽军;8月18日,东进支队1大队攻击驻庄王堂据点董部顽军,连续作战2日,毙伤顽军数十人。两次试探性进攻,虽然规模不大,但极大地震慑了顽军,促使顽军内部分化。战后,八路军在赣榆西部大力宣传抗日,公开招兵,发动群众,参军参战。
八路军第115师东进路线图
1940年11月中旬,八路军山东纵队2旅(简称山纵2旅)一部在副旅长刘海涛率领下进军赣榆,开辟滨南抗日根据地。“四县边支”领导向刘海涛副旅长汇报了赣榆反顽情况和广大人民群众盼望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要求,刘海涛副旅长批准了消灭董毓珮,解放赣榆的作战方案,并亲自指挥山纵2旅5团和“四县边支”发起葛墩埠战斗。
11月24日下午,“四县边支”副司令员张树仁率部配合山纵主力从夹谷山沿小路插至董毓珮顽政府驻地姚葛墩埠、大葛墩埠等村附近,主攻部队从东、北两面向前推进,形成围歼之势。半夜时分,战斗打响,董顽前沿部队不堪一击,稍触即溃。董毓珮见势不好,略加抵抗,即率亲信及政府官员向南狼狈逃窜,直至越过大沙河,跑到苘庄湖一带,方才驻扎下来。赣榆县西、北部四、五、六、八区获得解放。
葛墩埠战斗中,赣榆县常备旅团长朱其藩、营长时家善、连长张瑞庭等人率4个连的兵力战场起义,后与“四县边支”合编为山纵2旅独立团。经上级批准,朱其藩任团长,张树仁仼副团长,陶君彦任政治委员,王力生任参谋长,辛明任政治部主任。“四县边支”原司令员朱明远、参谋长李克济调入地方工作。
1940年11月30日,为稳定赣榆形势,维持社会秩序,开辟根据地,领导社会各界团结抗日,八路军山东纵队2旅政治委员兼滨海军政委员会书记江华在赣榆县第8区王接庄村(今属班庄镇)宣布成立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命朱明远为县长,李克济为秘书(党内任县府党组书记),隶属莒(县)日(照)临(沂)赣(榆)四县联合办事处(后改称滨海专署)。自此,赣榆县归山东管辖,直至1953年1月始划回江苏。
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不久,即根据斗争形势需要,迁至第8区探马庄(今属塔山镇)一带开展县政工作。战争年代,条件艰苦,战场形势多变,领导机关居无定所,根据需要经常转移。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自成立后,先后移驻王接庄、徐康邑、探马庄、大朱洲、半路村、大赤涧、杨家岭、后刘家、西张夏、东张夏、厉家庄、阚家岭、大葛埠、西刘夫、刘闫庄、三清阁、徐班庄、赵班庄、城头、大河东、东大坊、朱村店等地,领导全县的抗日战争,直至1945年8月22日,赣榆全境光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始迁青口镇。
现赣榆区行政中心
图文编辑:万 秦
图文来源:葛华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