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308天的第308篇原创文章
晚上和一个朋友吃饭,吃到晚上11点,我一看表,糟糕,都这个点了,我还没想好今天要写什么呢。
朋友说,你就写我们领导吧。
几个小时,我们几乎一直都在聊朋友的领导。
嗯,这位领导绝对是个奇人。
我听说过有领导不苟言笑、公私分明、强权政治,但确实第一次听说有领导能把这几条做到极致。
朋友说,领导每天从来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一个人吃饭,单位的宿舍也不住,午觉就在办公室眯一会,这也没什么,领导总要有点领导的个人习惯嘛。
主要是领导和员工之前从来没有任何私下里的交流,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任何工作以外的事情,一句话都不会多说。
这也能理解,领导时间宝贵,把事情做好是第一位,没人说领导就一定要和员工打成一片。
但最主要的是,和领导的每一次谈话,领导全都是批评。
“他会不断地追问你,质疑你,让你根本无法反驳,就算反驳了,他也会站在制高点质疑你在挑战他的权威。”
我问,一次表扬都没有吗?
朋友回忆了一下,“没有,一次都没有。”
我有点不能理解,“那他的上级和他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样的呢?”我追问。
“就像是他和我们沟通的状态一样。”朋友说。
原来,追根溯源,金字塔尖上的那个人就是这样的秉性。
朋友好歹也是一个负责人,但是每天提心吊胆,被批评的都快熬不下去了。
和朋友的这番对话结束,我不禁想起很早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当时,其实没有那么深的感悟,但是把那篇文章放到今天来读,感触尤为强烈。
那篇文章的标题是:《为什么批评并不能使人进步》。
文章里面给出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做,我们必须要把“指导”和“批评”做出明确的区分。
指导,是告诉对方,应该按哪些步骤来行动,或者是指出,对方缺乏哪些具体的知识。
比如说,给飞行员的飞机驾驶舱的操作步骤清单,或者给护士的安全注射指南,这些都是有用并且有必要的具体知识,按照文章的说法,假如对方没有做好,而你指出来了,这叫“指导”,不叫“批评”。
那什么是批评呢?批评是你表达对他的批评性看法,你“觉得”对方应该如何改进。
注意,“指导”和“批评”最大的差别在于,指导是可量化、可客观定义的,比如说护士打针,少了哪个步骤,这是明明白白的,而批评则是主观看法。
说到这,我相信我们就能找到“为什么批评无法使人进步“的核心答案了。
那就是无论是“旁观者清”也好,指出对方的能力缺陷也罢,你会发现,我们批评别人的这些动机,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说,认为自己具备对方不具备的能力,认为自己适用的方法对方也一定适用,我们才会批评别人。
但是,聚焦在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上,不仅无法促进他人进步,还很可能会阻碍他人的学习和成长。
指导则不同了,指导是基于过于的经验和教训,给出的具体的方法和思路,是建设性的建议,没有颐指气使和高高在上,相对更加平等和易于让人接受。
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只有真正了解我们,关心我们的人,告诉我们他的经历和感受,并指出我们到底哪里做得好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卓越。”
因此,把批评换成指导,也许更能达到领导想要实现的结果。
在指导的基础上,文章还提到,你不应该在对方做错时,不断地批评对方的表现。你应该做的,是在对方取得了好的成果时,就停下来,帮助对方梳理他做对了的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这个观点,迁移到孩子的教育方面,同样适用。
很多人,从小就被采取的是只有批评的教育模式,哪怕有时候表现还不错,也不会奢望得到表扬。
但有的家长很有意思,他们会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夸我,只是当着孩子的面不说而已,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怕夸了孩子以后,孩子就骄傲自满了。
然而,长期以来的批评指责,让很多孩子都有了很负面的心理阴影,一个朋友说,“只想离他们远点,几乎没有深度沟通。就算自己遇到问题时真的很需要帮助时,也完全没有任何回家或者让他们帮忙的想法。”
已经变成情感障碍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教育学家提倡鼓励式教育的原因吧。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分寸感,可能是每个成年人都需要不断进修的一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