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品控,用户看得到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221天的第221篇原创文章


今天中午和得到大学同一小组的同学们吃饭,王老师聊起,他和他的团队最近正在筹备在得到app上上线一门课程,关于药学对生活的影响。

王老师出生在医学世家,现在是同仁医院的药学部主任、医院总药师,还担任着三个药学领域国家二级学会的主任委员,用王老师自己的话说,一不留神,把药师这个职业做到了头。

(王老师的微信头像)

医学出身的人总是非常严谨,再加上王老师内功深厚,讲话和发表观点从来精准,每次我们小组讨论问题,只要有王老师在,就觉得踏实,都不是事儿。

今天吃饭,王老师聊起正在准备得到app的药学课程,分享了很多打磨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很有收获,听完之后,再次对“得到”的品控深表敬意,怕自己忘记,赶快把今天的一些所得逐条记录下来。

1、一门课程差不多要打磨五个月时间。

我问王老师,课程什么时候上线,王老师说差不多年底之前,这样算来,前前后后关于一门12讲的课程,要历时小半年的时间才能打磨上线。

据说这还是快的。

2、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从前,老师们都会有本能的骄傲,我讲的内容就是最好的,但是得到的出发点是,用户喜欢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务必从用户的需求出发。

这一点在得到的品控手册里,被描述为“用户思维:准确理解用户需求,快速切换用户视角。”

“对知识服务而言,用户思维表现为一种对‘用户常识圈’的共情理。如果你能准确判断多数用户对一个只是领域的存量认知,你就具备成为优秀只是服务者的天赋。”

3、数据真实。

课程的主讲人在涉及到和“得到”的分账的事情上,用的都是用户能看到的数据。

在得到的品控手册里,专门提到“在得到app里展示的所有数据,例如购买人数、学习人数等,都必须真实,不作假,不美化。在这个团队里,数据不作假是一条不容触犯的底线。”

刘润提到和得到的分账的时候,也说到“内容行业的潜规则是,用户数、订阅数等等虚报要好多倍”。但罗振宇和刘润说,“虚假的数据,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没意思。以后我们之间结算,就按照这个数字(用户能看到的数字)结算。”

4、让人肃然起敬的打磨团队。

每次打磨,得到团队有两个人,打磨团队自己会做很多功课,虽不是药学出身,但也不是对专业一窍不通,王老师提到一个细节,上次打磨,得到的工作人员拿了一本厚厚的书过来,王老师都没有读过,赶忙下了单。

5、主讲老师要“说人话”。

在得到上开课的老师,每一个都学识渊博、专业精深。但几乎每个老师都面临一个难题,就是一开始写出来的东西用户不满意。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知识的诅咒”。意思是,专家常以术语交谈,但是丧失了与非专业人士沟通的能力。

用得到品控手册里面的话说:“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再强调一遍:你难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这件事的人看来是什么样子。

知识是一回事,把知识传播出去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知识,不代表他自动掌握了传播知识的技能。

所以,药学这么晦涩难懂的学科,如何讲得通俗易懂,让用户易于接受,是王老师团队和得到团队一起在打磨的。

6、对内容的把控非常严格。

之前看刘润写的《傻子罗振宇》,当说到得到app对品控的标准的时候,其中一段话给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签合同,基本就是随便签签。谁都没有经验。

到了第二次,就多了很多非常苛刻、让人不敢签字的条款。比如必须有XX篇以上的库存,必须经过YY的质检,否则就会ZZ。

而第三次合作,合同流程,我们就走了快半年。很多次的电话会议。

为什么?

因为这份合同,我总结就是一句话:钱我们不在乎,但如果从课程里挑出一粒沙子,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罗振宇的姿态是:我对得起你,那么现在,请你对得起我的用户。

关于得到的品控的高标准,之前早有耳闻,我还专门研读过得到app最新的品控手册,正准备迁移到《国士无双基本法》里面。今天,听正在打磨课程的王老师这样一讲,更是对这种对用户负责的精神肃然起敬。

7、所有的知识都值得再学一遍。

和王老师的每次聊天,王老师都有金句,“所有的知识都值得再学一遍。”

不要期待一成不变。所有的知识都是可证伪的。很可能课程上线的那一刻,就已经“过时”了。

祝愿王老师的课程早日高质上线,非常期待。

今日份收获,分享给你~

End


作者:申鹤

国士无双影视工场创始人&CEO

个人公众号“不在圈子里”

每天更新和创业、影视、体育、知识系统相关的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