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挖出一群汉墓,考古发现令人费解:张骞不是开启丝路第一人?
今年8月23日—8月2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三天聚焦江苏仪征联营墓葬群。在这一批西汉早期墓葬中,考古专家挖出了大量具有重大考古意义的文物,然而其中一件文物却令人费解。
在编号M88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极其精美的漆砂木砚,更为重要的是,周边的装饰物竟是玳瑁(见下图)。
考古专家确认:玳瑁在古代是奇珍异宝,而在中国汉代,并没有沿海地区可提供玳瑁这种珍宝,因此这一件漆砂木砚上的玳瑁必然是外来品。
众所周知,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凿空”西域,由此开启了丝绸之路,然而比张骞还要早的扬州古墓中的玳瑁如何而来,难道张骞不是开启丝绸之路第一人?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一路艰辛,惨遭匈奴囚禁10年,最终历经13年才回到国内。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四年之后返回长安。从此之后,汉朝和西域往来频繁,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本质上还是一条商贸往来的路线。
然而,江苏仪征联营墓葬群发现的玳瑁,却是在西汉早期,早于张骞出使西域。没有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汉朝如何得到玳瑁的呢?
其实,张骞并非“凿空”西域,而是再次打通而已。原因很简单,此前中西方早有交流,比如这两件典型考古发现。
西晋时期,盗墓贼挖出一座战国古墓,出土了一本叫《穆天子传》的奇书,讲述西周初期的周穆王传奇一生,曾西征昆仑,面见西王母,还赠送了大量丝绸等物品。由此不难看到,西周时期中西方就有交流,尽管这种交流并不频繁。
1976年,考古专家发现秦始皇祖坟——秦公一号大墓,墓主是秦景公,早于汉武帝时代400余年。在这座古墓中,挖出了大量战马尸骸,经过DNA检测却发现,秦国早就引进了汗血宝马(学名是阿哈尔捷金马)。显然,这说明丝绸之路前,中西方并未封闭。
之所以说张骞凿空西域,其实原因在于秦末战乱,匈奴趁势崛起,阻断了中西方交流,所以才有“凿空”之说。
对于扬州古墓中的玳瑁来源,由此可以有这么一个推测:会不会是汉朝之前中西方交流时,所累积下的材料,西汉初年时被人拿来使用?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这一玳瑁不是之前的积累,汉朝也有渠道获取玳瑁,因为至少还有一条商路:海上丝绸之路。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地区,考古专家发现南越王墓(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位大王、赵佗之孙赵眜)。在这座古墓中,有两种物品极其奇特,一是原支大象牙一捆,可以确定产地是非洲,二是一个产自波斯的银盒。
赵眜死于公元前122年,丝绸之路尚未形成,为何墓中会有海外产品?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物品是源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易。
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下面,考古专家挖出一座秦朝造船遗址,研究发现秦朝可以制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足够沿着海岸线远航到波斯地区。
因此,扬州西汉古墓中的玳瑁,极有可能从海上丝绸之路获取,至于具体产地,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东南亚、波斯等地都有可能。
其实,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根据如今考古发现来看:萌芽于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可见,中西方商贸交流时间,要比我们想象的早得多。
既然中西方商贸早有往来,那么张骞还能算开通丝绸之路第一人吗?
实际上,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与前人大不相同,就如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美洲早已被人发现,但影响力却不一样,对历史的推动和改变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张骞之前的中西方交流典型商品并非丝绸,而张骞之后却变是丝绸,由此被命名丝绸之路,所以张骞还是开启丝路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