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说法图
宋 无款 如来说法图 绢本设色188.1cmx111.3cm 台北故宫藏
此图现呈如来半跏趺坐于一大莲座上,二天王、阿难、迦叶和二供养菩萨环绕。该佛长眉细目,法相庄严。顶有螺发,右手施安慰印。头后光环尚饰炽然飞动的火焰纹。二天王手持剑槊,神情威武。年轻的阿难温文儒雅,双手合什而立,年长的迦叶浓眉深目,双手合握作拳,结密教的灌顶印。二供养菩萨则手捧供花,虔诚恭敬。画中众象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C位半跏趺坐
北宋比较流行的头上的凸起
右手施安慰印
画幅本是由三张绢拼接而成,但左右边绢却各存其半,而且画中二天王以及阿难的衣服与天衣均不完整。明显是被切割过而非本来面貌,且本幅除了一位供养菩萨外面向右看,且大部分面向画幅左侧,推测该轴原来可能是一组佛画中的右幅。以前被折叠起来运输或收藏,边缘已破烂不堪。
宋代流行的释道、鬼神除了直接画在墙上作为壁画外,尚有一种绘于绢上然后裱褙于墙壁,以用来替代壁画功能和用途的裱褙壁画。且北宋已比较流行裱褙壁画,如邓椿《画继》中记载:
昔神宗好郭熙画,一殿专褙熙画。上即位后,易以古画。
又谈到自己家中墙壁裱褙画的事说:
先大夫在枢府日,有旨赐第于龙津桥侧。先君侍郎作提举官,仍道中使监修,比褙画壁。
腰上有赘肉的神仙阿姨
你没有看错,这腰上是赘肉,看来减肥是菩萨都没辙的难题
这种以绘画完成的绢画裱褙上墙,取代原先直接就墙壁绘画的方式,在北宋相当盛行。这种方法是材料升级换代和画工追求方便之果,作品自然也较前更趋精工细致。以此推断,这件作品原本应该就是这种裱褙于墙的绢画壁画,后经人揭下裁去部分改裱成为挂轴,遂得流传至今。
不过,由双龙、以及政龢和宣和二连玺均存半印,说明此画被裁切的年代应在入藏宣和御府以前。
至于这一绘画的用途,应该是件宗教性大于观赏性的画作。审视画中人物的构图布局十分接近壁画,直观上它原本是由三绢两拼接成,甚而还有五绢四拼成的更大画幅的可能。
作灌顶印的迦叶
如来、天王、圣僧、菩萨的造型具有唐代佛像画的典型风格。垂重紧密的衣纹和服饰图案,也与敦煌壁画中唐代作品近似,尤其线条沉重厚实,用笔精炼严谨。有唐代佛道人物画独有的浑劲凝重的感觉,但又能够褪去唐画的粗犷气息,流露一种温润秀雅的格调。
画中供养菩萨体态丰腴,衣纹沿线以墨晕染,但是线条种类很少,说明它的时代尚在北宋初时。菩萨的头发在脑后扎成一髻,这种发式则常见于唐和北宋的石窟壁画。而佛的肉髻低平,髻底有一隆起物,却又是宋代的特色。
阿难
这件北宋初具有壁画规格绢画的意义,不仅是使人更真切地欣赏到北宋壁画的原始面貌。且让人认识到北宋佛道、鬼神画发展流行的形式中,这种聊备一体的绢体壁画的情形。作品教科书式地留存明显的唐末宋初尚盛行的吴道子画风在向宋中期更加丰富完备的笔墨程式转换和发展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