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系列]明朝16帝,不全住在明十三陵?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554天的第554篇原创文章


这一段时间的大历史系列,从万历年间的中国聊到万历年间的欧洲,我试图从公元后20个世纪里,每个世纪各抽取一个年份作为横切面,去走进这个年份前后的中国和世界,然后,就能串起整个20世纪的脉络。

大家最熟悉的是万历十五年,所以我的[20世纪20年]系列也是从万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开始的,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进入15世纪和17世纪——15世纪的年份,我选取的是1491年,原因是我刚刚读完一本大部头,就叫《1491》;到了17世纪,我选择的年份也同样源于一本书,叫做《1688年,从中国走向世界》。

这里也需要注明的是,我们并非只单纯讲某个年份这一年的故事,而是发生在那个年份前后的人和事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个世纪的故事串联起来。

届时,再详细展开,以上是初衷,但之于这篇文章,前面都是铺垫。这篇文章要分享的内容,其实是在研究1587年这个年份的时候,我试图把视角放眼整个明朝历史,然后就有了题目中的这个问题,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十三陵只葬了13位皇帝?

说来惭愧,作为在北京生活了13年的人,竟然从来没有去过5A景区十三陵。去过的我估计都能解答我上面提出的那个疑问。

我虽然没去过,但我可以去学习呀。

明朝16位皇帝,的确有三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

一、16帝,13陵?

先来再回归一下明朝是哪16位皇帝。

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年——1398年)
2、明惠帝朱允炆(建文)(1399年——1402年)
3、明成祖朱棣(永乐)   (1403年——1424年)
4、明仁宗朱高炽(洪熙)(1424年——1425年)
5、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6年——1435年)
6、明英宗朱祁镇(正统)(1436年——1449年)
                          (天顺)(1457年——1464年)
7、明代宗朱祁钰(景泰)(1450年——1457年)
8、明宪宗朱见深(成化)(1465年——1487年)
9、明孝宗朱佑樘(弘治)(1488年——1505年)
10、明武宗朱厚照(正德)(1506年——1521年)
11、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年——1566年)
12、明穆宗朱载垕(隆庆)(1567年——1572年)
13、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年——1620年)
14、明光宗朱常洛(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15、明熹宗朱由校(天启)(1621年——1627年)

16、明思宗朱由检(崇祯)(1628年——1644年)

标红的就是没有葬于十三陵的皇帝。

第一个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当时的都城还不在北京。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也就葬于了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

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二、十三陵保存完好,竟然没被盗过?

再往下,可能是前段时间看盗墓的片子看多了,所以脑子里又产生了一个问号,明十三陵至今保存这么完好,之前竟然没被盗过嘛?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被盗记录很多。特别是汉、唐、宋三朝陵寝被盗情况非常严重。清朝的东西陵也有好几座陵园被盗掘。在中国古代帝陵中,竟然只有明代帝陵墓葬保存完整。南京的明孝陵、湖北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慈孝献皇后的合葬墓)均未被盗。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在民国年间被土匪盗掘外,其余十二陵也都没有被盗。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帝陵中是非常罕见的。

在查了一些资料之后,我了解到,之所以没有被盗过,分析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1、与陵园建成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这些陵墓进行保护有关。

明朝时,每建一陵,必设一卫,有官兵驻守于昌平城。明朝中期,又设有昌平镇,有总兵官统率上万名官兵,守卫在陵区西北的黄花镇、居庸关等地,以确保天寿山陵区和京师的安全。各陵还有神宫监、祠祭署等内外官员作为陵寝的管理人员常驻陵下实施管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各陵墓室不会被人盗掘。

明朝灭亡之际,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从关沟和德胜口沟进入昌平,由于他们急于攻打昌平城,并进而攻取北京城,推翻明朝统治,所以,起义军仅防火烧了定陵的裬恩殿、祾恩门、左右配殿和康昭二陵的明楼,并没有对十三陵进行盗掘和大规模的破坏。

清朝时,朝廷对明代陵寝也采取了保护措施。终清之世,明十三陵各陵均设有若干陵户,负责巡查保护陵园。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间,各陵还设有守陵太监(又称司香内使)。雍正二年(1724年)又封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简王后裔,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为一等候,令其世世代代负责明陵的祭祀及管理事宜。

清朝灭亡后,国民政府将明十三陵作为古物管理,早期沿用清代管理方式,后裁革陵户,改设明陵警察所对十三陵进行保护。由于明清两朝及民国年间都对十三陵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所以,天寿山陵区内设置比较集中的前十二陵都免遭了被盗掘的命运。

民国和日伪时期的保护情况我不了解,不敢妄言。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明十三陵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然是受到了国家的保护。

2、与明十三陵的陵墓设计隐秘有关。

从陵墓本身来说,明陵宝城较大,地宫深且墓道弯曲。这一点可以与清陵做对比。

清陵的宝城小,地宫埋深浅,墓道笔直,所以盗墓者可以很轻松找到入口,因此清陵被盗掘的情况极其严重。反观明陵,我看资料说,建国初对定陵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在宝城部分塌陷,墓道口已知的情况下,考古队还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到地宫入口。

明定陵地宫埋深27米,九层楼的高度,而清裕陵地宫埋深只有不到十米。而且经过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修筑陵寝的工匠和资料早已不在,对于盗墓者来说,盗掘明陵显然是很困难的。


历史越研究越有趣,是上瘾的那种。

作者:申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