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好好读经典,回到中国哲学本身(含音频)

奉劝在座以及在学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们,还有年轻学者们,好好读经典,真的要好好读经典。

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眀其意义。经典的佐证,历史的考证,科学的验证,心性的体证,逻辑的辩证。
文章来源|凝听

点击上方音频,听林安梧教授亲述👆

现代做中国哲学研究,我常常看到有很多年轻作者,或者不一定年轻了,反正他们就把中国哲学汉学化了,也就是他们的问题意识已经是西方汉学家了。
西方汉学家基本上对于中国哲学、中国经典的总体理解,有很多是不够的。但是他们常常站他们的框架,也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来看中国哲学。他是一个框架一个框架来看的,那么这个框架有问题,就用另外一个框架。所以他没有好好进到中国哲学经典的生活世界里面,去体会玩味。他没有办法通过汉字生成去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眀其意义。他也没有办法了解到整个中国的人内在生命的文化心理的集体无意识那个状态里面有的东西。
但他很粗暴的就用他的框架框进来了。框进来以后,欸,他又发现了些什么新问题,那么就好像别人以前从来都没看到一样。从这一点来讲,导致很多失误,也做了很多不必要的研究。
譬如说,有一个西方的汉学家说:《论语》是行为主义的伦理学,《孟子》是动机论的伦理学,于是从《论语》到《孟子》就变成如何从一个行为主义伦理学转到动机论的伦理学。
你说,你去做这个研究,意义何在呢?
他的论断根本就是错的。《论语》怎么会是行为主义的伦理学呢?《孟子》怎么会是动机论的伦理学呢?从行为主义伦理学来看《论语》是错的,从动机论来看《孟子》这也是错的。这两个错,它看起来有一点点像,因为《论语》很重视整个生活世界人跟人之间实用的一些伦理法则,但《论语》后头是有本有原的,他看不到有本有原,就从实用的角度把它判断是行为主义了。那《孟子》非常重视心性本源,但是他把它理解成了心理动机。而在这样的过程底下,那接下来的结果呢?于是又发出另外一个问题:如何从行为主义伦理学变成动机论伦理学?你说这样的研究不是越差越远吗?
所以我一直在呼吁,一定要回到文本、回到经典本身,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眀其意义。一定要注意到五证,要典籍的佐证,要历史的考证,要科学的验证,要心性的体证,要逻辑的辩证。这五证都要,进到里面,经典的意义诠释,跟整个生活世界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也能接地气,也能通天道,也能入本心。这样子中国哲学的研究才真正的回到中国哲学自身,回到了存在自身。
回到存在自身是中国哲学必要的,也是其它各个学科都必要的,但是不要一听就“哦!你这是现象学的方法嘛。”是无关的。可能受现象学启发会有,也可能我们自己就这么做了。我想,如实回到存在本身,学问本来就是如此,它不是哪一个人的框架来决定的。
真的,奉劝在座以及在学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们,还有年轻学者们,好好读经典,真的要好好读经典。
感其意味,体其意韵,眀其意义。
经典的佐证,历史的考证,科学的验证,心性的体证,逻辑的辩证。
结合各种方法,各种方法皆为你所用。不是只用其中哪个方法,等哪个方法不能用,用另外一个新的方法,不是这样的。
哲学应该回到哲学本身,请大家务必重视这个议题。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留言讨论

林安梧教授,一九五七年生,台湾省台中县人。国立台湾师大国文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台湾大学第一位哲学博士,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高足,美国傅尔布莱德(Furbrighter)访美学人、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麦迪逊校区)(Wisconsin University at Madison)访问学人。

国学君今日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