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建树 精神永存——四十年前桥峪水库建设者再回桥峪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丰碑建树  精神永存

——华县桥峪水库当年建设者首批参观团水库参观座谈活动纪实

◇《中国报告文学》月刊特约作家 黎明

美哉华州,在水一方;美哉华州,文明流长!

2016年10月26日,华州大地阴雨连绵,细雨濛濛,天气里夹带了初冬的几丝凉意。

这天,在华州区东南方向的大明塬桥峪水库,却是另外一派风光。 “华县桥峪水库当年建设者首批赴水库参观团”的22名成员,兴高采烈地在水库参观、座谈,给这里带来了浓浓的热烈气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参加华县桥峪水库的建设者,以来自各公社的社员(当今称呼为村民)为主,另有各公社的插队知青,以及待落实政策的老干部。尤其是来自农村的社员和插队知青,他们当年大多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劳力。

这些当年的水库建设者,均按营和连的半军事化编制,统称“水利战士”,有时也称作“民工”。四十年前的这些水库建设者,他们是水库这座丰碑的建设者,更是“桥峪精神”的创造者。

如今这些建设者,他们都分别进入了花甲、古稀和耄耋之年。他们中已有近一半的人已告别了人生。

巍巍水库丰碑屹立,博大“桥峪精神”被传承。近几年,桥峪水库管理处在华州区委,在区水务局党委的领导和关注下,水库加大了新的建设力度。在这个大环境下,组织当年的水库建设者到水库参观,享受当年的建设成果,以及回顾“桥峪精神”,再显建设者风姿,丰富“桥峪精神”内涵,列入了区水务局的重要议事日程。

26日,区水务局备足五辆小车,专门接这些当年水库建设的先进人物代表,水库机关工作人员代表,还有参加水库建设的老干部子女代表到水库。

这次参观共分为三个方面的活动内容:一是参观,参观水库大坝,参观水库供水厂,参观一个月前刚刚落成的“水库展览馆”。二是座谈,座谈“桥峪精神”的形成、发展和新形势下如何践行。三是走当年的建设路,回味、品尝当年水利战士吃的“杠子馍”和大烩菜。

1

26日一大早,由当年水库“饱装稳运先进个人”、“五好水利标兵”杜明科作为领队的参观团到达水库管理处。稍事休息后,水库管理处贾永刚主任告诉大家:咱们先走当年拉架子车的路,参观水库坝面和桥峪湖水。一时间,大家又是鼓掌,又是叫好。六七十岁的老人们,如同当年拉着架子车的姑娘小伙,满脸的兴奋喜悦!

走近坝面,当年华州营的宣传员王华感慨地说:“这就是当年咱们这些水利战士,一块石头一块石头,一架子车土一架子车土堆砌起来的水库呀!看到高高的水库大坝,我们作为当年的建设者,我们自豪呀!”大家都会心的点头笑了。

站在水库坝面顶部,这些当年的建设者,互相指指点点地寻找着当年的旧貌和奋斗足迹。与明科同车组的温换朝说:“东山坡跟底下是当年水库合龙的地方”。当年候坊营候坊连连长孙彦坤指着东西两面的山坡说:“当年坝面还没有这么高的时候,就在半山腰开出了一条标志坝顶高度的山石路,那就是水利战士们奋斗的建设目标呀!”

华州营当年能驾辕拉车的“铁姑娘”郭秋侠问:“当年咱们往坝面拉土拐弯时,有个叫'鹰嘴岩’的山石咋不见了?”贾主任说:“鹰嘴岩很像老鹰的头,从现在留的照片就能看出来。可惜,这个鹰嘴岩被大坝覆盖了。”人们一阵叹息,因为它要在,定是桥峪水库一景!

再看水库里的水,蓝格莹莹,微风之下碧波荡漾,煞是好看,这景致吸引了这些当年建设者的眼球,他们尽情的参观分享着当年的劳动成果。

“快来照相”!这会儿,拿着照相机和手机照相的人,更是你一张,他一张的照个不停。溢洪道上面的工作间是个小亭子式样,这里成了大家争相照相的极好背景。

上午十时许,几位细心的参观者尖叫起来:“啊!游艇,游艇,游艇向我们开来了”!

水库管理处贾主任告诉大家:“水库正在进行旅游项目开发,为支持这个水上开发项目,区委、政府先期拨款数万元,购买了这艘游艇。这艘快艇昨天才组装好,今天是第一次为大家免费服务。”

李西华上了游艇,贾会侠、丁开平、李育成、郭秋侠、王万霞上了游艇…… 原副县长郭玉贤陪同大家在游艇上快速奔驰游乐。“原来这是桥峪水库发出的第一游艇呀”!这些首批参观的建设者那种自豪感,那种喜悦心情,随着欢声笑语,绽放在脸上,回荡在水库上空。

参观坝面和水库库容活动即将结束,大家依依不舍的回头,回望着当年辛辛苦苦建设的这座水库,回望着秦岭山脚下的这座大山的“骄子”,回望着华州区人民心中的这座“丰碑”。

临离开坝面时,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应该去走走当年的810、820、830那几条路?”是啊!大山可以作证,大坝可以作证,在这几条以海拔高度命名的路上,大家一趟趟拉土的架子车,不知在上面走过了多少趟,水利战士不知在上面洒下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永刚主任告诉大家:“水库建成后,那几条路就被开挖修整,包括东西两坡的那5个土场,都被修整装点,种上了树木。这些树木长势很好的哩!”

“下一站,我们去参观在20天前,才建成的桥峪水库展览馆” ,贾主任说。大家又是一阵子兴奋。

2

“桥峪水库展览馆”位于水库大坝西北侧800米的位置上,展览馆被各种树木绿化环抱。水库展览馆原先是大明镇建设的村史展览馆,现今进行内容扩建,成为华州区“桥峪水库展览馆”。

走进展览馆,那枣红色木条做边框的一个个展板,悬挂在馆里的四面正中墙上,既显得朴素,又显得大方。除了几十个展框,还陈列了大量实物。展览馆展框里的文字、图表内容,先从桥峪的地里位置,桥峪地名来历说起,介绍当年桥峪水库建设的设计、决策。再就是大家拉土、扛石的火热壮观场面,还有先进模范人物。实物主要是当年使用过的劳动工具,包括在室外展出的一台当年使用过的链轨式拖拉机。

水库管理处贾主任自任讲解员,滔滔不绝的给大家讲起了当年水库建设情况。说起建这个展览馆,贾主任说:“桥峪水库建设过程中,一大批像你们这样的流血流汗的建设者,无私的做了奉献。有你们才有这座'丰碑’,虽然过去40多年,但华州区人民没有忘记你们,桥峪水库没有忘记你们。我们按照县委和水务局党委的要求,建起了这个展览馆”.

贾主任指着一摞已经发霉的资料说:“这些资料年久,并保存的不太好,有的已腐烂变质,我们是一张张翻阅,一份份摘录,能使用原始资料的尽量使用原始资料,这才建起了咱们这个水库的展览馆。”

“你们是当年的建设者,你们最有发言权。我们还要在你们这些'活资料’人群中,抢救包括声像档案资料等,以丰富充实展览馆”,贾主任说。

贾主任一席话,使当年这些建设者颇为感慨。华州镇王什字村党支部书记李西华激动地说:“感谢区委和水利部门还能记得我们。”

“咦!我当年写的这个'三句半’节目资料,还在资料展柜里展览着呢!”当年身背电喇叭的水库宣传员李翠丽兴奋地说。

李翠丽,这个当年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走出插队的知青点,来到水库。她与各营民工打成一片,广泛收集水库上发生的新人新事。她以新闻动态、快板、三句半等宣传方式,宣传了水库,宣传了先进。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宣传员”,《桥峪战报》上常常有表彰她的名字。

在展览馆,华州区电视台采访了当年的候坊营候坊连连长、华隆公司总经理孙彦坤。面对记者采访,他说:“当年,我们候坊连的水利战士个个都是好样的,我们完成土方拉运数量,常常在营里名列前茅。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转换住地,房东的房子不够住,我和另一位排长住进了房东的羊圈里,尽管圈里没有了羊,但那臭味仍阵阵刺鼻。我俩在羊圈里住了20多天,到有了新住地时才搬出。那时就是想着克服困难做贡献!”

当年华州营温巷连的杜明科,他是水库“饱装稳运”的带头人,他是水库的“五好水利标兵”。在展览馆的展柜里,他看到了华州营40年前上报自己的先进材料,以及因为后来参军去了部队,还没有领回的那张奖状。他又在墙上的展框里看到自己的照片和事迹简介,百感交集,开始是一阵激动,他看着看着就流出了热泪。

杜明科在展览馆里接受华州区电视台和《渭南日报》记者的采访时,他说:“我人生在部队,在企业取得了进步,但我永远铭记,是桥峪水库锤炼和培育了我。水库让我在工地广播上和巡回各营介绍经验。我在水库光荣的加入了共青团,并作为水库的代表,出席了华县第三届共青团代表大会。桥峪水库为我这个农家孩子增加了自信,为我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展览馆的门外空地上,树立着一块桥峪山石,上面镌刻着“青春”二字,并用红油漆上色,它吸引了这些当年的水库建设者。

是啊!这些如今已年事已高的老人,当年就是把青春献给了桥峪水库的呀!这会儿,大家分营合照、分连合照,男士合照,女士合照,车组合照,又是一阵忙乎。

3

在水库管理处会议室,墙上已悬挂着“弘扬桥峪精神座谈会”的横幅。

座谈会上,水务局长贾筱江说:“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举全县人民之力,修建了桥峪水库。桥峪水库不仅树起了一座'丰碑’,而更加重要的是在建库过程中,形成和推出了'桥峪精神’,这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今天把你们当年的建设者请来水库座谈,就是通过你们讲述水库的每一件事,每一个过程所体现的'桥峪精神’,从而,完善'桥峪精神’内涵,探索'桥峪精神’在当今新形势下的弘扬”。

今年67岁的邱碧琳老人,她用颤抖的手,掏出自己的发言稿子带头发言。她说:“我是当年水库工地广播站的播音员,当年我从学校毕业,插队东赵公社李托大队,后来被选调到水库做播音工作。那时,水库的水利战士战天斗地的精神非常令我感动。我除了播音,还到水利战士中采访。我觉得,我不是用嘴在播出声音,而是用心在播出水利战士无私奉献的场景。这些,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李翠丽和李西华在发言中,都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水库塌方时牺牲的史战明。李翠丽是当时抢救史战明过程的见证人。这会儿,她忍不住的留下了热泪。她说:“史战明被抢救出来,头肿的都有脸盆大,十个指甲盖全部掉落,大家都哭了,我哭得更厉害。有谁知道,两天后就是他18岁的生日;有谁知道,他当时是村里第一个报名来到水库的。我们的水利战士在水库不仅流汗,有时还会流血,献出生命”。

西华说:“那晚天冷,战明拉土坐下来擦着汗就打起了盹。我捡起一颗毛毛草,还在战明耳朵上扎痒痒玩。谁知,没过半个小时,东坡土场塌方,战明就不在了。我十分懊悔,我要是不逗他玩,让他多睡一会儿,可能战明就会躲过塌方。战明的牺牲,是我心中抹不去的伤痛!”

说起水库拉土时的“饱装稳运”,明科深有感触的说:“我是1970年8月上水库的,当时我和我村换朝是一个车组。那时为了大家安全拉土,水库倡导'饱车行动’,运行中不许放'飞车’,我和换朝在重车大下坡时,每人扛一边的车辕,平稳把土送上坝顶。这之后,水库推广了我俩'饱装稳运’的经验。”

说起“桥峪精神”,明科说:“最早的桥峪精神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就是这个8个字,托起了水库建设的一片天地。后来与时俱进,桥峪精神提炼成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这20字的桥峪精神,将会一如既往地鼓舞我们不忘初心,继续拼搏奋进”。

在这次的首批赴水库参观团中,有两名老干部子女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原水库总指挥朱怀玉的女儿朱华叶,另一个是原粮食局长郭康祥的女儿郭爱侠。

郭爱侠说:“当年,大家在几个土场,都会看到一个披着羊皮袄的老人,他就是我的父亲郭康祥。他作为水库安全员,巡回土场查看险情,巡回路上制止'放飞车’。有一次,在4号土场,我父亲看到有一片土有可能塌方。他喊道:“快跑开,要塌方”。正在干活的腰村连的几个人刚跑开,一大片土就塌下来了。真是惊险呀!”

爱侠哽咽着说:“后来我父亲退休了,他每年都要让我们子女推着他上一次桥峪水库,而且年年如此。这就是桥峪精神对我父亲那一代人的影响。如今情况大变了,但我觉得,桥峪精神没有过时,我也要继承父辈的遗志,带头弘扬践行桥峪精神。”

华州区宣传部曹副部长说:“桥峪精神实际上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乐于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五个方面的精神,铸就了桥峪精神的内核。我们将在桥峪精神不断总结完善的前提下,寻求并铸就华州区之魂,以此指导和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

4

时间到了中午12点。当年水利战士吃的“杠子馍”,大烩菜被端上了桌。蒸碗子虽说每月只能吃到一次,但水库管理处今天也给大家加了这道菜,蒸碗子也上了桌。当然,菜中的油水,还是要比当年大些。

尽管这样,还能看到当年水库生活艰苦的影子。

吃过当年的饭,走过当年的路,探寻了与时俱进的桥峪精神,首批参观团的22名建设者,感到无上荣光。

就在参观活动将要结束时,水库管理处贾主任说了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件事。那就是:华州区委、政府已经批准,将要依托桥峪水库,建成桥峪湖景区。当年的建设者和全区人民都可以到此旅游观光。我们还要把景区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贾主任首次向大家公布了“桥峪湖景区的全面建设规划”。

“当年,我们是桥峪丰碑的建造者;今后,我们还要争当桥峪湖景区'再建设’的促进者”!明科领队的一句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这些当年的水库建设者,纷纷以水库“二次建设”的主人翁姿态,打开了话匣子。

“建议出版再显桥峪精神的一本书,创作一首颂扬桥峪精神的歌曲,形成与展览馆配套的'桥峪文化’”。“建议在展览馆前制作当年'桥峪人’拉架子车的雕塑,全方位,多层次再显桥峪精神”。“建议对展览馆的实物,作文字简介,以便于年轻人参观了解”。“建议在坝顶的适当位置建文化墙,绘制水库建设图案”。“建议将当年水库的先进个人,以表格形式列表上展框,永久弘扬正气”。“建议在东山原来位置恢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几个石头镶嵌的大字,增加当年水库模样的现场感”。“建议将牺牲于桥峪水库的九名水利战士名字,进入展览馆的展版里,以示华州区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当年水库指挥部医生杨鱼娃说:“我还有40年前在水库用过的红十字药箱,完整的保存着,我愿意把它捐赠给展览馆”。

爱我华州,爱我桥峪!这个时代的强音,穿越时空……

2016年12月6日

图文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杜明科

整理编辑丨郝鹏

防止万一失联,请大家关注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