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神性的镜头——3个法则!

On a Friday 宫本笑里

★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修女艾达》无论是沉静又精美的摄影,

还是它所表达的历史故事、

故国的身影,固定镜头优美、

稳定、内涵丰富;

演员的表演内敛含蓄,

镜头堪比殿堂级的黑白摄影,

美得就像冬天里的诗,

携带沉默的少女、颓靡的妇人

和清冷的风扑面而来。

在空旷寂静的镜头中,我们不仅

能感受波兰的冬天彻骨又迷人的寒冷;

也能觉悟故事本身的沧桑与低沉。

在2014年第27届欧洲电影节上,

波兰影片《修女艾达》击败

著名导演锡兰的电影《冬眠》

和俄罗斯电影《利维坦》,

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编剧、最佳摄影

以及观众选择奖在内的五项大奖,

成为第27届欧洲电影奖的最大赢家。

随后在2015年奥斯卡颁奖礼上,

它又以绝对的优势胜出,

夺得最佳外语片的桂冠。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62年的波兰,

众所周知,波兰曾在二战时

和法西斯德国一样卷入反犹太的狂潮,

暗杀和追捕大量犹太人。

修女艾达与她的姨妈旺达就是犹太裔的后代,

因为年幼时被寄养在天主教的修道院,

艾达才躲过一劫。

当她发现自己是犹太人时,

这个身份本身就与天主教信仰

发生激烈的对峙和矛盾。

战后波兰卷入了苏联式的红色政权

与极端大清洗的革命浪潮中,

而天主教会,一直都是这个

动荡不安的国家的核心信仰,

为它在苦痛中带来慰籍和支撑。

对于1957年生于波兰华沙的导演

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来说,

他所执导的这个电影故事

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多重合和呼应,

他对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

所经历的创伤与阵痛感同身受。

挥之不去的战后创伤和深重的信仰危机,

都在这个沉静电影里乍闪的光线

和人脸的上阴影中浮现。

一、神性的镜头

优秀的电影作品里,

摄影会推动整体叙述和表达。

优秀的摄影必有留白,

正因有空白,才建构起了

整个镜头故事的空间与张力,

调动起深层次的意义与高超表达。

在《修女艾达》中,

黑白影像中的构图和打光,

画面呈现的大量空白空间

对应的是叙事的留白,

双重留白成功创造出了苍凉静旷的意境,

与人物内心的伤逝与空寂相贴合。

风景摄影构图考究肃穆,

呈现出自然风光应有的凛然与征服感,

也因此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冷寂和矛盾。

黑白影像使人们的视线

更加聚焦光影下的人物动感,

冷冽的镜头传递神祗感,

这些时刻充满神性。

相对学院派黄金分割理论来说,

此片的镜头景别架构

给人的感觉并不舒适,

尤其是修女的镜头:

人物总被卡在角落,

在人物之外的空间轮廓中

留有大量的空白,

仿佛空间中散发着

虔诚的圣灵气息

艾达一心出世、淡泊俗世的精神气质,

她不同于姨妈旺达

剧烈爱恨和享乐虚无主义的、

清澈坚毅的信仰都在这些

神性镜头里得以精准体现。

与姨妈旺达初见面时,

旺达冷漠且不耐烦,

她先催促艾达早日返回修道院,

但随后她又去车站寻找艾达。

二战期间旺达先后失去了

自己的妹妹和自己的独子,

她对这份残酷的记忆抱有

非常矛盾和逃避的心理,

就像一道不愿揭开的伤疤。

而她对艾达默默流露的无限疼爱,

正是亲人之间

难以割舍的亲情和血缘纽带,

这份感情支持她们重新上路,

寻找亲人们的坟墓,

但苍凉的现实抵挡不住往事的阴暗刀锋,

遇见杀死自己亲人的凶手一家时,

旺达难掩暴怒和狂躁,

往事肢解了她的徒劳

无用的精神逃逸和自我安慰。

艾达惟一的亲人、貌似强势的旺达,

就在这次旅行中,抱紧自己

惨死的幼儿的头颅,渐渐崩溃。

二、激烈的人无法平静——修女艾达

立志成为修女的艾达俯瞰楼下的酒吧,

漩涡状的阶梯就像迷人的陷阱,邀请她进入。

艾达尝试了俗世的生活,

和一个爱的人共度良宵,

穿上姨妈的高跟鞋,

缠绵于床笫之欢后,

火红的玫瑰瞬间褪成了黑白色。

作为一个年少就亲人皆死、

历尽沧桑的少女来说,

她很快觉悟了这种生活的沉闷和低垂:

普通的生活、一眼望见底的生活、

死水般的生活,平庸的生活。

如果说大部分人的人生

是从不谙世事开始,那艾达的人生

则是从死亡与挫折起步,

她提早养成了警惕和前瞻直觉。

她已经历了最激烈的命运,

她怎么去保持平静、

去相信和拥抱这世间?

看穿谜底的人无法全身心参与解谜游戏。

艾达经历过死亡和背叛,

经受了致命的打击,

她看得见喧闹之后那一地的寂凉和结局,

作为一个提早老去的人,

她无法以赤子之心与这个世界相对,

也无法交付自我命运于烈烈红尘。

长夜漫漫、世间冷凉,

惟一能依靠的,只有信仰和上帝。

片尾艾达的身影第一次,

清晰坚定地出现在镜头中央,

成为绝对是视觉焦点,

她提着箱子,穿着短靴,

踏尽刚烈的风雪,

从远处一步步走来。

艾达的眼中看到了信仰

区别于俗世欢愉的美感,

它具有拯救俗世痛苦的非凡魅力,

是更接近上帝的空静智慧,

这似乎也预示着她最终

没有选择凡人的生活,

而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

——重回信仰的教堂。

上帝的美在于宽容和不语。

宗教并不歧视艾达的出身,

它领养了她,让她忘却前生,身心安宁。

“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

而是这个世界所佩戴的漂亮面具”

——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三,影视中的构图与内容

图片摄影毕竟是静止的,

而影视摄影则更复合,

对影视摄影来说,

首要的任务是叙事和表意,

没有内容去谈形式就是耍流氓。

绘画中的留白,

有时是刻意的写意的留白,

有设计感的省略;

而影视摄影中的留白,

有时“白”本身就是一种画面元素。

这个门廊作为前景,

很巧妙地设置了一些距离感,

艾达的构图在画面上的下1/3处左右,

在成为修女前,她将

轻轻地品尝最后的禁果,

现在是她完完全全作为“人”的时刻。

但作为一名青涩的处女,

导演和摄影很含蓄地在摄影上

表现了这种“轻触感”,

凡人艾达内心中的激烈波澜,

带着一丝淡淡的不安和向往,

轻轻地流了出来。

两人的亲密一夜,作为夏娃的艾达

以上随着剧情发展,

对比鲜明的艾达的构图变化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

随着剧情的递进的前后对照。

几名尚存人间气息的修女

在厨房准备饭菜,

气氛相对轻松,构图则

没有呈现那种典型的“留白”

紧接着的下一个场景,

几名修女接受天父的赐予用餐,

气氛则更为肃穆,

构图和厨房时略有不同

修女艾达和小伙子在酒馆外的

第一次正式的近距离接触,

背后是犹如教堂花纹的窗花,

而她还没有真正堕入世俗生活,

构图依然具备留白带来的宗教感

两人第二次近距离接触,

艾达渐渐明白她在回到

修道院之前对凡俗生活的念想,

在酒馆外,背后没有那种类似教堂的花纹,

摄影角度从俯拍变为平拍,

构图则和拍摄普通人的没有两样

这是修女艾达第二次进入酒馆,

远远地看着小伙子的镜头,

以坐着的小伙子为叙事角度的平拍

修女艾达经过了内心的冲突,

决定去酒馆接触小伙子,

这是一个有象征色彩的镜头

这是修女艾达第一次进入小酒馆后的下几场戏,

构图又从凡间式的构图变得重新具有宗教感

全片唯一一段移动摄影,

和小伙子缠绵一夜后,

还残留着“人”的气息的艾达,

即将回到修道院,

她变得义无反顾,她是因为

完成了品尝人间的心愿,

还是终于明白人生的存在毫无意义,

终于证明人间的原罪?这个不得而知。

在这段唯一的运动镜头摄影中,

可以感觉到一直心如止水

(哪怕经历尝禁果)

的艾达的激烈内心波动,

灯光设计上,还有一辆经过的汽车,

车灯很明显地给她脸上

添上了最后一抹人间的亮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