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周至人的一座丰碑》后记:存于人世的丰碑/李庭武

存于人世间的丰碑

李庭武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能代表周至人群体精神的工程是“0702”工程。

“0702”工程,是“毛主席亲自过问林副主席亲自指挥”的“与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的国防战备工程,是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工程。周至承担渭河大桥至胡李沟共66.8公里修筑任务,其中桃李坪至胡李沟山区段46公里。工程1970年春节后开工, 1971年3月路面打通。一年时间,有13万农业劳动力的周至,平均日上劳2.3万人,最多时日上劳达到3万人。祖祖辈辈地道的农民,上到“0702”工地,成为在悬崖峭壁打眼放炮、筑路架桥的“三线建设战士”。在难以想象的恶劣条件下,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的情况下,他们硬是用一把锤、一根钎、一双手,完成土石方337万m³,以1m³连接堆积,可由北京堆至乌鲁木齐以西。人工背运炸药、水泥、粮食、蔬菜、钢钎等物资1.9万吨,背运量和背运距离相当于100辆载重10吨的卡车从北京运到西宁。洪水、火灾、大雪封山、没有绿菜……有的工棚甚至要到10里外背水。几乎每天有负伤、牺牲的工友从身边抬过。整个工程,周至共牺牲68人,受伤残疾95人,平均一公里就有周至人献出的一条鲜活生命。“0702”工程是周至人创造的人间奇迹,是周至人的一座精神丰碑,是一曲奉献与牺牲的悲壮交响。

周至的“三线建设战士”和亲人们,身份卑微但精神没有萎缩。是战士,就要勇往直前;是战场,就应该父子争上、妻送新郎;和“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就是卫国,就要舍生忘死。他们自觉这是天经地义,这一切他们都做到了。这种“0702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相比,除了身份、任务、途径等不同外,境界最高处的纯粹和高尚是相通的;爱国、奉献、牺牲精神是高度吻合的。可以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再普通不过再平凡不过的他们却成为了精神高蹈者,成为了另类的精神贵族。

民族精神是大树的根,深深地扎在周至人的心田里,我们身上流淌着她的血液。周至人的“0702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大树上的一根枝、一片叶、一个叶绿细胞。民族精神是一条逐渐生成,永远流动的河,在发展变化中吸纳点滴,不舍细流,滋养生生物物。周至人曾经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经意间任取这条河一瓢饮,便生发出一个个“我”来。一个个“我”共同创造的“0702精神”会回过来入“流”,汇入民族精神这条河。

精神的香火需要有精神的人来承传。我们是“当下”和“在场”的见证者与发言者。越来越多过去了的人和未来的人无法替代“此在”的言说。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身边宝贵的精神因子遗落散失,我们不能像猴子掰包谷那样说扔什么就扔什么。“0702精神”是值得周至人共同珍视和总结的,这是起码的文化自信应有的态度。以发掘周至历史、弘扬周至文化、传递周至乡情为己任的《盩山厔水》杂志,当然地聚焦了“0702”工程。由孟涛主笔的《0702——周至人的一座精神丰碑》连载4期,拉开了挖掘整理“0702”工程的帷幕,轰动一时。“0702”工程的亲历者,从副总指挥到炮手,从带工的营长连长到炊事员,他们或者翻出了尘封的日记,或者述说着埋藏的故事,或者自己动笔书写那难忘的岁月。“0702”工程的话题一时间热了起来。

孟涛,笔名江涛,终南大庄寨村人,方方实实,朴朴素素,和传统意义上的农夫不同,是一位文人式的农夫,或者农夫式的文人。他身上,既有村人的“野”和“实际”,更具传统文人的“文”和“心高”。生活中的孟涛努力地扮演过不同的角色,有过风生水起,但总体不是那么遂愿。谈不上滋润的物质生活,为他的精气神腾出了空间;窘迫坎坷,内化为他的意志,酝酿着他精神的升华。时起运伏,左冲右突,他发现自己的梦想,自己心灵的归宿,自己生命的终极向往依然是文学。“心高”与身份的落差催逼他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2012年5月,孟涛与《盩山厔水》杂志不期而遇,做起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自豪的日子(孟涛语)”。经过《0702——周至人的一座精神丰碑》的采访和撰写,对“0702” 工程只是偶尔听人说说的孟涛深深地震撼了。采访中,工程参与者、建设者的唏嘘、感叹、自豪、骄傲、无怨、无悔,让他的心灵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洗礼。他一下子崇高了,一下子纯粹了,一下子重任在肩了。“0702”由一个模糊的向度,变为眼前清晰的目标——写一本关于“0702”的书,写“0702”!孟涛生命的张力开始喷发,斗志燃起来了。

写一本“0702”的书,孟涛蓄饱了劲。人生起伏的动能,转化为难以按捺的表达冲动。他说他一定要把这本书 “做成大活”,要“轰动”,要“一鸣惊人”,说这话时,前头往往还有一句周至流行的粗话。是的,这本书写成了,会物质精神兼收,他一直寄于虚空的农夫的“实际”和文人的“心高”就都有了安顿的地方。一辆摩托、一身尘土、一本笔记本、一间陋室、一盏孤灯、一沓稿纸、一支笔、一脸掩在疲惫下的兴奋作伴。他追问虚无,探讨精神,判断价值,一条思之大道开辟在面前,历史的“0702”变成了哲学。既得文饰,更得文心,孟涛充满自信。

周至乡俗,逝去的人有时会“问候”生者。写“0702” 的孟涛,对此也心有讳忌。我们一起聊“0702”时,他说过一个愿想:清明节晚上,在摇头坡的豁口,南面而跪,焚化纸钱,叩首祭拜所有“0702”工程的牺牲者,将自己的心迹说与牺牲者的英灵,祈求他们的护佑和宽谅。这个愿想没有实现,但可以肯定,在孟涛的心目中,“0702”工程牺牲者的英灵是切实存在的,他的心灵和英灵之间是可以沟通的。我认定,他在对自己的自信中,寄居了一种宗教精神,为文化,也为历史。力图让自己的心灵接通英灵,打通读者,让逝去者的生命在心灵的“打通”中得以延续,让“0702”建设者在心灵的“打通”中永远“活”着。燃起一炷心香,遥望南山南天,默默写下的字里行间,每一个词,每一句述说,每一种语调,都是忠实的,都充盈着虔敬。其真可鉴,其诚可感。

一地白雪,无常突至。孟涛带着支撑他非常之志的 “0702” 这本书的梦想,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它留给家人和世人约10万字的遗稿。仅仅是他成书目标三分之一字数的遗稿,是他用行动打捞的珍贵历史遗憾,是他倾尽自己的能量捕获的强大历史能量。平平常常,淹没于泱泱大众,没有几个周至人知道的孟涛,如此投入地思考、挖掘、激活“0702”这个周至人可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周至小小地方一个小小的大幸。

“0702精神”会成为周至人生活的读本,也会成为周至人生活的写本。周至人经由“0702精神”进入生活,就能通过生活书写出新的精神语句。这种韧性延续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面对未来。

精神的丰碑,永远矗立。

是为后记。

(李庭武系《盩山厔水》杂志名誉总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