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请你记住,爸妈真的不欠你(深度好文)
最近,小七在网上看到一则提问:如何让父母对自己感到愧疚?
起先,很不理解为什么孩子这么“不懂事”,可是细细一想:他为什么希望父母有愧疚感?
其实愧疚感,原本和喜怒哀乐一样,是一种情绪的自然反应,主要发生在做错事情后。
做错了,有愧疚感,会道歉,会去补救。
这原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流程,可是在生活中,它却被应用于各种亲密关系的博弈:用对方的愧疚感,得到自己想要的。
想要物质:“别人家的父母那么有钱,你们为什么给不了我富裕的家庭?”
想要自由:“你们又没上过几天学,怎么可能教育好我?”
……
面对孩子的这些质疑与索求,很多家长其实难以回应。因为在很多父母的心里,已经装满了对孩子的愧疚。
一则泰国短片中,采访过一些普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第一个是曾经坐过牢,现在做摩托车司机的父亲;第二个是身患残疾的母亲;第三个是做针线活养活孩子的母亲。
他们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愧疚,是他们让孩子过得这么辛苦。
可是,被愧疚感绑架的父母,真的能给孩子带来长久的幸福吗?
前几天逛商场,看到一个小男孩和妈妈在一家玩具店门口站着,小男孩指着店里的玩具,想要买。
妈妈低下头告诉他:“家里玩具很多了,不要买了,都放不下了。”可是孩子不依不饶,就是要买,但还是被妈妈拒绝。
最后孩子坐在地上哭着喊道:“你每天上班,天天家里就我一个,玩具都不给我买,你根本就不爱我!”
或许是有所愧疚、或许是怕“丢人”,最终,这位妈妈给孩子买了他想要的玩具。
不知道这个孩子,是第几次用这样的“招数”,但是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因为尝到了“胜利”的甜头后,这种行为一定会持续下去。
父母的愧疚感,往往就变成了“不正常”的付出。
这种付出,所弥补的,只是父母内心的遗憾,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更甚者会将愧疚感,变成伤人的武器。
在电视剧《小别离》中,琴琴的妈妈,就是一个被愧疚感压抑着的妈妈。
琴琴一家住在高档小区,与周围富裕的邻居相比,他们只是分了一套房的拆迁户。
别人的女儿可以出国留学,可自己完全没有财力负担女儿出国的学费。
这份对女儿前程的“愧疚”,让她的心态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自我攻击,还将愤怒转移到丈夫的身上。
“你想让女儿和我们一样,一辈子这么窝囊啊?”
“你就会开出租,没本事。”
一句句指责,像一把无形的刀,削掉了父母教育孩子的自信,也降低了亲情的温度。
家庭关系中,需要愧疚感吗?是需要的。
否则我们将变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不顾他人感受,也不约束自身行为。
但,愧疚感,从来不是用来维护家庭关系的方式,更不是孩子用来向父母博弈的“捷径”。
因为父母,从来都不欠孩子的。
不想让孩子沉迷在用父母的愧疚感获取快乐中,我们有三点建议。
1、提高自我接纳
愧疚,可能来源于外界的施压,也可能源自人的本身。
对孩子发了脾气,会愧疚;
经常加班,缺少陪伴,会愧疚;
没有给孩子择校的条件,会愧疚;
没有给孩子富足的生活,会愧疚……
不知道正在读文章的家长们,是否也有过相同的感受?
我们并非完美的父母,大多来自普通的家庭,也是普通的父母,但我们都已经在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孩子。
不要总是责怪自己,如果你总是负疚,这种情绪会传递给孩子,会让孩子产生错觉:爸妈给予我的不够多。
亲子关系理论学家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好妈妈,六十分就够了。”
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健康,父母必须清晰明确一点:我已经尽力给孩子我最好的东西了;我也会继续努力,给孩子更好的。
如果父母不能自我接纳,还如何带领孩子找到正向的力量?
2、减少情感绑架
家长朋友们有时候也得承认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有些双标行为。
有时候这些行为无伤大雅,但是久了,就会让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变成理所应当。
很多父母,也喜欢用愧疚感绑架孩子。
举一个常见的生活情形:孩子在写作业,家长在一旁做家务。弯腰驼背很是辛苦,孩子就想搭把手。这时妈妈就说:“不用,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妈妈再苦再累都值得。”
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我不要孩子做家务,只要他好好学习有什么问题?
可是这种有意识被制造出来的气氛,会让孩子处于愧疚和逃避的情绪中,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但不得不做的事情。
当孩子没有如大人期待那般成长,家长要做的,是支持。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与员工沟通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是来批判你的,我是来支持你的。”
不用愧疚绑架孩子,孩子自然也不会用愧疚感来绑架父母。
3、更新教育方式
与其和孩子之间出现问题再去愧疚,不如降低问题出现的频次。
父母的愧疚感大多来源于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时间、金钱和精力的不足。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其他方式,改善这些不足,从内到外,缓解这份“愧疚”带来的焦虑。
愧疚是一种情绪,但不是一种刑罚。它是在告诉我们,哪些地方有问题,我们要做哪些改变,而不是一边愧疚孩子,一边维持原状。
当为人父母懂得更多,能够面对孩子成长的各种问题后,才有力量陪伴孩子成长,带领孩子始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