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灵活应变,相机而动,才能将刚柔的阴阳智慧运用得恰到好处

刚柔互用,以柔克刚的核心,就是以怀柔之法使人归心,这是制人攻心的枢机,也是中国人处世谋略的正宗。

《易经·巽》中说:“巽上巽下巽为风。”巽是风,风能在每一个角落里穿行,并且可以随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巽顺之道固然需要谦逊柔顺,但卑顺大过,也不合于巽顺之旨,应当以刚济柔,以柔济刚,持正不阿。智者都应遵循这一原则,做到柔顺处世,刚正做人,从而增强生存和竞争的能力。

的确,中国人做事讲究刚柔相济,遇事求谋略,善技巧,但原则只有一个,并且是不可动摇的,这就是做人的气节,也是立世的根本。人际交往中,要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如果以势利的眼光一味迎合、趋炎附势则为人们所不齿。

所以说,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也就不能自强,不能自强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业。刚就是使一个人站立起来的东西。

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自古以来,哪一个帝王将相不是自立自强闯出来的呢?哪一个圣贤不是各有各的自立自强之道呢?

孔子可算是仁至义尽的了,他讲中庸之道,讲温柔敦厚,可他也有刚的时候,他当宰相才十天就杀了少正卯。因为有了刚,那些先贤们才能独立不惧,坚韧不拔。刚就是一个人的骨头。

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人孤立,四面楚歌,自我封闭,拒人于千里之外,柔就是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柔是一种魅力、一种收敛、一种方法、一种春风宜人的风彩。

哪一个人不是生活在人间,哪一个人没有七情六欲,哪一个人离得了他人的信任与帮助。再伟大的人也需要追随者,再精彩的演说也需要听众。柔就是一个人的皮肉,是使一个人光彩照人的东西。

所以说,以柔胜刚,是中国人处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刚,是中国人处世的坚定信念。

那么,什么是刚,什么是柔呢?

刚柔,古人是这样解释的:“遇险而怯为柔,知难而挺曰刚。君子柔且刚,刚且柔,不畏强御也。心力不刚,多中道沮废,行世过柔,则逆来顺受。为柔,月缺不改光;为刚,剑折不钝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刚柔之道的核心就在于刚可压柔,柔可克刚。它们是智谋中阴阳的两个方面,在运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拿捏得当,否则,太刚则折,太柔则靡。

只有灵活应变,相机而动,才能将刚柔的阴阳智慧运用得恰到好处,达到自立自强的目的,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一个小小的太极图表现得最为形象。

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

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互相包容,互相蕴涵,互相激发,互相转化而又互相促生。

我们曾对这一处世方式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批判,但当我们今天凝神谛视这个小小的太极图时,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包含着宇宙中的至理,同时也是我们处理人事的最高准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