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又给校长和教师出了一道难题
教育部又给校长和教师出了一道难题
作者:李广生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在“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中提出: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加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在“坚持正确育人导向”中规定: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在我看来,这是教育部给校长和教师出的一道难题。“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道题是给教师出的——在教学中做出何种回应才能应对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呢?考生成绩“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提供”,这道题是给校长出的——没有成绩如何改进教学、评价或奖励教师呢?
去年一月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在“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中提出的是:优化试题情景设计,增强应用性、创新性。时隔一年,“应用性和创新性”变成了“开放性和灵活性”,应该如何理解这一变化?也许这并不是“变脸”,而是蕴含着某种传承和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破解这道难题首先要对“开放性和灵活性”做一番探究。开放性和灵活性这个两个词似乎并不难理解,我们平时不是很经常它们吗?但是,它们一旦应用到某一具体领域,特别是作为这一领域的专业术语(我相信教育部的这个文件是由专业人员制定的),它的内涵和外延就需要清晰地界定。这就意味着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并不像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样开放和灵活。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不能在这方面下点真功夫,极有可能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作为一名资深老教研,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各位朋友。虽然我们都很重视考,但可能在考的专业性上投入的精力不足。我本人也是如此。考试不仅是一项制度,更是一名学问。
作为评价术语,开放性和灵活性几乎是等价的,可能存在微小的差别,但在这篇并不过分追求学术严谨性的文章中可以忽略不计。一个考试评价项目,命题者通常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考什么,二是怎么考,三是对评价的评价,也就是对试题信度和效度的评估。这三个问题具有逻辑上的先后次序,考什么是第一位的。但“开放性和灵活性”通常指第二个问题,即怎么考的问题。虽然“开放性和灵活性”也经常被作为评估的对象,但在这里我们更为关注评估的形式。
怎么考也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试题情景的设计,二是解题思路的设计,三是答案及权重的设计。所谓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确切的讲首先是情景的开放,就像是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一样,这就与去年通知提到的“应用性”产生了对接;其次是解题思路和方式的灵活,考生可以调动十二年的学习积累以及生活经验进行解答,这又与去年提到的“创新性”进行了并轨;第三是答案是多元的、融合的。
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全国人民高度关注,所以在答案上“开放性和灵活性”表现得不会明显。这就说明教师为了更好的应对高考改革,需要在教学中特别关注知识的情景化应用和问题解决的多样化能力培养。
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就能破解这道难题了,事实上这些都是空话,忽悠人的,如果对第一个问题没有深刻洞察的话。“开放性和灵活性”虽然不作用于考什么,但受制于考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完全被“开放性和灵活性”牵着鼻子走,我们更要关注不变的是什么。
考试说明已经成为历史,我们现在手里只有课程标准。在破解这道难题时它的作用至关重要。各学科对能力素养是如何定义的,在备考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只有深刻而准确的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有效应对“开放性的灵活性”。
“阅读素养指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现潜能,有效的参与社会生活,对书面文本的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这是2009年PISA考试对阅读素养的定义(陆璟.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的课标也对各学科的能力和素养进行了类似的定义。命题专家就是依据这些定义来编制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也以此为基础。如何理解这些定义?我以PISA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为例做一简要说明。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注意。一是书面文本。它包括什么?可以说既包括手写的、印刷的、电子的,也包括图表上的说明、墙上的标语、广告牌上的文字等。如果你只让学生读书而未关注到其他,肯定难以应付“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测试。二是反思。何谓反思?这意味着阅读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也作为阅读素养的一部分。如果你只关注学生读出了什么,而未关注到他们怎么读的和为什么这么读,那也会在“开放性和灵活性”面前败下阵来。三是参与。阅读活动的参与性指的是什么?动力、兴趣、多样化、经常性等都可以反映出阅读活动参与性。它们都可能出现在“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试题中。何为理解、何为运用,这些问题你真的认真思考过吗?
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理解了课标,也许是一知半解。正因为如此,就更不要对教师进行课标培训了,灌输一大堆名词和概念毫无益处,带领教师研究理解课标才是正道。
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是给老师出的难题,“刷题”能不能破解?说实话,有效果。见得多了、做的多了,应对“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水平自然提高。但是,这一破解之道有两大弊病,一是效率极低,二是副作用极大。这一点需要我们正视。
关于给校长出的难题,限于篇幅我不想多说。看不到学生成绩了,怎么抓质量、怎么管教师?如果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就只能想办法找成绩。评价改革真的很难,用指挥棒调整指挥棒,结果将如何?我想起郭冬临的那句话:用谎言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