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故事】仁厚巷里的苏家宅院
仁厚巷里的苏家宅院
文/王凌琴
同州一带民间传说,北魏时,同州府仁厚里有一大户,姓苏,主人名苏协,是武功人。苏协曾任过武功郡守,后被罢官,遂来东府谋生,他的堂弟苏老诚跟随,便在这儿开了一家烧饼铺。他家的烧饼打的酥、脆、香,人品也忠厚诚实,乐善好施,因而在同州府很是有名,人称“苏家烧饼”。
这一年冬天,烧饼铺门前来了一个要饭的妇女,带着一个小女孩儿,孩子冻得瑟瑟发抖,苏老诚见状,连忙取了一个刚出炉的热烧饼,给了小孩,问道:“这位夫人,你这一大早,天这么冷,带了孩子要去哪里?”
妇女见问,垂泪答道:“我本河东太原人,名叫姚翠花,如今河东高欢专权,天下大乱,太原府我家被占,做了元帅府。我与丈夫带了孩子来河西投亲,不料没找见亲戚,丈夫反倒染疾丧命,我和孩子没了依靠,遂去般若寺出家,可主持却说,寺院不收孩子。我闻听苏家为人善良,所以特来,想把孩子送你,不知掌柜可肯容纳?”
姚翠花一面说着,一面擦泪。苏老诚见状,动了恻隐之心,便答应下来。姚翠花千恩万谢走了,到般若寺剃度出了家。
十多年后,姚女在苏家长大成人,她出脱得美丽漂亮,又温柔善良。苏协有一儿子,名苏绰,苏绰与姚女从小一起长大,他读书时有翠花伴读,有不解的地方俩人分析、商榷,有时读到深夜,翠花便去厨房为他做热汤。可谓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互相倾慕。苏协看在眼里,便做主为他俩成婚。婚后生有一子,取名“苏威”。
当时,宇文泰迎北魏皇帝元修西迁,随元修同来的人中,有一人叫杨忠,那杨忠本是弘农杨氏东汉名臣“四知先生”杨震的后人,他生得身体魁梧、面貌俊朗,且有智有谋、武艺高强,在“沙苑之战”中为宇文泰出了大力,随后,便被任命为同州刺史。
这一年,杨忠夫人生下一子,取名杨坚,这个地方就是后来大荔城里的“龙窝巷”。按照当时习俗(北魏时佛教兴盛),杨忠送儿子到般若寺寄养,以求佛祖保佑。抚养杨坚的不是别人,正是般若寺主持姚翠花。姚花由此成为杨坚的养母,被后人称为“神尼”。
再说苏威,他比杨坚年长几岁,也常到庵中走动,俩人由此相识,常常讨论天下大事,治世良策,杨坚常以苏绰“六条诏书”为话题,谈古论今,针砭时弊,俩人谈得甚是投缘,可谓英雄所见,志同道合。早年的相处,为日后两人共事,成为君臣打下了基础。
后来杨坚做了皇帝,便任命苏威为太子少保,并追赠他的父亲苏绰为“邳国公”。后隋炀帝登基仍重用苏威。苏威也忠心辅佐,只是隋炀帝后来听不进去忠言,致使朝政日非,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后来苏威又依附了农民起义军李密,李密败,他又投王世充,王败,他又归东都越王杨侗,后来投奔李世民,李世民也不用他。他可能觉得太打脸了,于是,避开功名,避开世俗,就连同州府的老家仁厚里也不愿再住。(或许不能再住)最后回到渭河北岸他隐居过的地方而今的苏村,再度隐居,终老乡间。
世人评价苏绰有治世之才,功绩卓著,他的“六条诏书”为后世君王治理天下制定了基本大法。受到人们的敬仰。而苏威,前半生还是颇有作为的,只是老年作为令人不齿。可悲可叹。
仁厚里,龙窝巷而今还在,一派热闹与繁华,学校、医院、市场,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当年的住户,苏绰、苏威、杨坚、杨广他们的业绩、故事,流传在一条一条的古巷中,活在一辈又一辈人的叙说中。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