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田长塘村:笔花长盛映长溪
顶着盛夏的烈日来到长塘村,来不及揩去头上的汗水,便被村中那一口长方形的池塘深深吸引。毫无疑问,村庄的得名,定与此塘有关。
《江氏族谱》载,长塘曾名长溪,自东至南蜿蜒流入彭家溪,尔后经浠湖流入锦江,与赣江汇合。可见,江姓先祖初迁至此时,门前曾是一条长溪,自东至南然后北经浠湖,一直流入锦江,并最终汇入赣江。因年长日久,溪道堵塞,才慢慢形成长条形池塘,村名也因此改名长塘。《江氏族谱》“故基考”中,对长塘有这样的描述:“长塘老支,昔名长溪,三十余亩。如鸳鸯戏水,群禽水上飞。四沿硕石霭金铺,君子幽游畅诗情,两岸相峙如双龙盘珠之势,伏龙去他家猎豹之姿。”
长塘村位于丰城市同田乡集镇,有江、张二姓,尤以江姓为著。江姓开基祖江文蔚,也有来历。江文蔚祖父江昊,因任建州(亦称建安,今福建建殴)司马,便在此定居。因此,也有把江文蔚称作建安人。江文蔚以儒业名家,中进士后,在南唐做官,任过礼侍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多次主持贡举考试。因言时事坐贬江州(九江)参军,奉其母避祸,隐居丰城七十五都长塘(今同田乡长塘),成为长塘江姓始祖。
但长塘江姓并不是奉江文蔚为一世祖,而是奉江蕤为一世祖,却也颇有些来历。江蕤(生卒未详载),西晋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乃当时名士,以仁义著称,曾任谯郡太守,封亢父男。其子江湛,官侍中、吏部尚书。江蕤三传至江统(字应元),性格冷静沉着,有远大志向,当时人评价他说:“聪慧少言江应元。”曾任尚书郎、参大司马军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统领国子博士、太子洗马,因《徙戎论》一文而名垂千古。江统居成皋(今属河南荥阳市),两传至江徽、江凯,迁济阳考城(今属河南兰考),从此在考城定居,考城亦是江姓最重要的聚居地之一。《江氏族谱》说江文蔚从考城迁来,大约便是这个原因。
江文蔚十传至江端本。端本公工诗,为江西诗派诗人之一,《江氏族谱》载:“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图,端本公居第一。”其实吕端本并非居第一,而是居其一。宋元符己卯年(1099)中乡荐,授温州判,政绩颇著。生子三,以天、地、人三才之道,把兄弟三人分作三房,长怀才,徙湖头;次允才,徙金坊;幼挟才,仍居长塘。江姓从此在丰城开枝散叶,终成望族,虽累有分迁,但仍敬长塘为老基。
除上述人物外,另有江殷道,顺治十五年(戊戌1658年)进士,初授广东高州府推官,后奉政授大夫加赠中议大夫,累赠光禄大夫。官至江西饶南九道之职,曾主修《九江府志》,重修陶白祠(祭祀陶渊明、白居易)。江藻,清康熙朝工部郎中,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的文人视为必游之地。如此名人,不胜枚举。
从江文蔚长塘开基,至今已一千多年。虽经朝代嬗递,岁月变换,江姓人始终秉承先祖遗训,形成了读书习礼、正本奉公的家族遗风。江姓历朝科甲鼎盛,文风蔚起,尤其以诗书闻名,故村里至今仍留有“笔法长盛”的匾额。千年的儒宗传承,数十代的翰墨熏染,最终凝固成长塘江氏后人血液中的基因,长盛不衰。
村前的池塘是村民的灵魂。在池塘的四周,有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座祠堂,这四座祠堂为英叔、鼎叔、成叔、秀叔昆季四人,各领一支,各建支祠,是为小宗祠。另有大宗祠(江氏宗祠)建于池塘东边的村头,为共同的祖先祭祖敬宗之所。大宗祠旁,有一座戏台,戏台中央有“声在树间”四字,寓意深远。而月光下的池塘,依然那么幽静,那么深邃。有谁能够安坐在水旁,去聆听水波泛漫、涟漪轻逐的声音?又有谁会在这静白的月光下,听树梢风过无痕,听静夜寂寞无语,听风月里流淌千年依旧乡音未改的家规庭训?
乾隆以降,长塘江氏发展日益鼎盛,支繁叶茂,瓜瓞绵延,村庄规模不断扩大,村庄建设也形成规模,形成以长溪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村庄格局。次后,此消彼长,新旧嬗递,终于为后人留下了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在上世纪九十年前之前,长塘村大部分建筑都是民国前所遗,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老房子功能的退化,而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开始兴建小洋房,民国前古建筑开始被人遗弃,并终于黯淡地退出历史舞台。近些年,人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对民国前传统建筑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硕果仅存的数幢老建筑得以苟延残喘,并顽强地挺立到了今天。
2017年,在乡、村两级及丰城市相关部门的努力下,长塘村成功申报并列入江西省首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那些经历了岁月沧桑、见证了历史演变的古旧建筑,终于登入大雅之堂,受到人们的景仰。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头。开始觉醒的不仅是这些老屋,还有老屋里的故事,古村里的故事,以及随岁月一起淹没的那些传统文化。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是多么的不易,而要优雅地继续走下去,前途依然坎坷,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