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雷贯耳:名宦世家雷坊村
雷坊村坐落在秀市镇西北约摸4公里处,是方圆附近几十里少见的大村庄,山里历来有句俗话:“同造的孙猴子(孙姓)捉不得,骊塘的柑子(甘姓)摘不得,秀市的雷公(雷姓)响不得”,此说法自然缘于姓氏谐音,却也反映了这几个村庄历史上曾是望族,轻易惹不起。的确,从公元344年算起,雷坊具有1600多年的历史,自晋后至唐宋元明清历代,或为相为将出仕于府,造福于民,人才不胜枚举,史称“雷姓豫章望”,又有“名宦世家”之称。丰城首位有史记载的县令雷焕被奉为雷坊“始祖”,而明嘉靖工部尚书雷礼则干脆就是雷坊村人。解放后到1958年曾专门设立雷坊乡,辖管范围是上到镇上聂家桥,下到桥东镇更新村的荼蘼桥。
雷焕的名字,在丰城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久慕其名,可谓是如“雷”贯耳。其最大的功绩便是挖到了龙泉、太阿(一说干将、莫邪)这对雌雄宝剑,为丰城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一抹宝剑的英雄之气。雷焕主政非常宽厚,废除霸道,施行仁德,谦和待人,民间称颂,而他因仕安家,所以百姓名其乡为剑乡邑为剑邑,立庙建祠以怀念。后见贾后专政易储,元康九年(299)遂挂冠隐居在丰城秀市始丰山仙人观。他的重孙雷镡20岁时也因学识渊博被授予“上舍生”,东晋建元二年(344),遵雷焕遗愿带家人来始丰山南侧,见晋室衰败,遂隐居不仕,迁居距始丰山二十里的会昌乡,名其里曰“镡舍”,即现在雷坊村。此为丘陵型地带,气象开阔,开门罗峰远眺,背倚青山作靠,有修竹满坡摇翠,有形若马奔状、若狮蛰伏状、若象鼻嘴状,谓之“竹马狮像”四山蜿蜒而来。
村庄原有四亭八景(井)之称。东有春岗亭,西乃汪坊亭,南是揭家亭,北有枫山亭,四通八达,只是时代变迁都已不可见,村边大路早先曾为临川、丰城通往清江(樟树)交通要道之一。至于八景(井)有两种说法,一指八口水井。至今“尚书第”西侧一百多米处有个拐角小门坊,旁有小水井还在使用,井水清幽,井口若心形,精致小巧,惹人爱怜。另外说法指明代延太平太守雷诚智为村景所作《镡阳八景诗》,依次是:“春岗烟树”、“斗溪月坡”、“螺海平林”、“电山晚照”、“龙桥活水”、“石塔朝云”、“庄南耕乐”、“山隔樵歌”。雷诚智操修凛然如一,时大学士杨士奇有《赠云山公知延平诗》。村后行数百步,依旧可见那龙桥活水:“百尺飞虹护紫苔,阑杆密锁势崔嵬。虬龙深自幽宫出,流派遥从远涧来。色泛玻璃春雨后,光涵星斗暮云开。浑然道体应如是,默契闲观日往廻。”踏上龙溪桥,古树幽幽,千年光阴荏苒流转,石级有浣衣女子,一时竟恍若桃源了。踅身回转,放眼村庄,前景中景远景在雨丝中迷朦,亦如一幅典型的山水画卷。
行走于烟雨飘飞的巷子里,人家转转折折,道路曲曲弯弯,乡亲引领,但见新居矗立环绕,老房颓然瑟缩乎其间。村子里还有三处祠堂:志确公祠、霆显公祠与云崖公祠,均为穿斗式结构,前两者保留些原来风貌,尽管失真,作为家族集体记忆的空间,相对说来比旧民居多一份维护。走近志确公祠,门前的水塘依旧,推开大门,但见四壁空森,三开间两进深,抬头举目,倒是顶上天花八角形雕镂辐射设计美轮美奂,中心团花,接下来每格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图,花鸟动物图饰两圈,美丽的纹饰装点在枣褐色的木板上,典雅华贵令人叹息,虽说已有残缺,但在时光的顶端依旧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来到村前,则有“尚书第”和“秀挹罗峰”宅相对,“尚书第”属雷礼故居,雷礼(1505-1581)自幼志在天下,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执铨平御烦,以博洽著名,因为指挥修筑北京十三陵工程立功,任劳任怨节财恤民,擢升为“工部尚书”,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衔,其为官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以督大型工程闻名,是一代杰出的工程管理者。辞官后则勤于治学专心著述。
据村人讲,房前原有门楼,有石狮,现在都了了不见,地上有薄砖竖砌的青石路径。尚书第面积约200平左右,内穿斗式构架,穿坊上都有花草木雕图案。外墙来看已不复原初,想是后人所修复。其余“进士第”、“柱国第”、“少傅第”等皆因历史原因毁损,室内精美雕板多半损缺或被盗,兼之风侵雨蚀,青苔弥漫绿草萋萋,曾经的显赫只剩下故事口耳去相传。
思绪间回眸,当年的马头墙还在,当年的门第依旧,当年的文献历历,谁铸剑气贯长虹?触摸这青龙白虎的风水,这人杰地灵的经络,青山绿野将历史的陈迹裹进自己的胸膛,雷坊古村,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岁月的欢喜与悲伤。好在村庄正在兴建“雷焕纪念堂”,人们总算多了一个集体记忆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