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中医补液疗法(下)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中医肖相如,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2
“五苓散”方证总结
五苓散主要在于补充津液:通过加强胃对饮入之水的吸收功能来补充人体的津液。
五苓散证是汗出过多导致的津伤,因津伤阴虚而导致发热、口渴、小便不利;也可有胃对水的吸收功能出现障碍的表现,水入则吐、心下痞、吐涎沫等,甚至呕吐下利并见。
对于汗多导致的津伤,津伤导致的阴虚,主要的措施是补充水分,中医没有静脉补液的途径,只能通过饮水来补充,而饮水能否达到补充人体水分的目的,关键在于胃对饮入之水的吸收功能。
轻度的伤津,胃本身对水的吸收功能是正常的,少少饮之就可以,如第71条的前半段;重度的伤津,加上胃本身对水的吸收功能下降、变弱,就需要用五苓散帮助胃对饮入之水进行及时的消化吸收。
说五苓散是补充津液的可能会比较费解,因为五苓散并不是养阴生津的方,如果说五苓散是中医的补液疗法,可能理解起来会容易些。
一、五苓散证有以下要素
有伤津的原因,汗出过多。
有津伤的表现,口渴、小便不利。
有津伤导致阴虚,阴虚导致内热的表现,如发热、脉浮或浮数;或者有胃对饮入之水消化吸收障碍的表现,如水入则吐、吐涎沫、心下痞、甚至呕吐下利等。
排除阳明里热炽盛的可能。
五苓散证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大汗出导致的津伤,和西医所说的高渗性脱水相似,也可以通过补液治疗。
二、和阳明病的区别
阳明病里热炽盛也可以出现发热、汗出、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状,和五苓散证很相似。
阳明病是热盛导致的汗出,有里热炽盛的特征,如发热很高,口渴饮水多,欲凉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滑或滑数等。
五苓散也有利水的作用,可以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水饮内停之证。
三、用量问题
五苓散,用于补充津液,促进胃对饮入之水的消化吸收的时候,用量很小,每次是1方寸匕,折合成现在的用量是1克左右;
用于利水,治疗水饮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时要加大剂量。
3
“五苓散”的特异性方证
一、大汗之后,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说明:
即原文第71条后半段。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
伤津的原因:大汗。
伤津的表现:小便不利、消渴。
伤津导致阴虚,阴虚导致内热的表现:脉浮、微热。
二、大汗之后,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说明:
即原文第72条。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
伤津的原因:大汗。
伤津的表现:消渴。
伤津导致阴虚,阴虚导致内热的表现:脉浮数。
三、大汗之后,发热,烦,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五苓散主之。
说明:
即原文第74条。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
伤津的原因:大汗。
伤津的表现:渴欲饮水。
伤津导致阴虚,阴虚导致内热的表现:发热、烦。
胃对饮入之水消化吸收障碍的表现:水入则吐。
四、大汗之后,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心下痞者,五苓散主之。
说明:
即原文第156条。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
伤津的原因:大汗。
伤津的表现:渴而口燥、小便不利。
伤津导致阴虚,阴虚导致内热的表现:烦。
胃对饮入之水消化吸收障碍的表现:心下痞。
五、大汗之后,发热,渴欲饮水,呕吐下利者,五苓散主之。
说明:
即原文第386条。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
伤津的原因:大汗。
伤津的表现:渴欲饮水。
伤津导致阴虚,阴虚导致内热的表现:发热。
胃对饮入之水消化吸收障碍的表现:呕吐、下利。
六、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无明显寒热之象者,五苓散主之。
说明:
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第十二》第31条。
特异性方证构成要素:
有水的表现:水肿、小便不利。
舌象:舌质淡苔白。
排除因素:无明显寒热之象。无寒象是为了排除真武汤证和肾气丸证;无热象是为了排除猪苓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