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太极轻重浮沉解”是杨家太极老谱第22目。其中的“双重为病,双沉不为病,双浮为病,双轻不为病,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浮半沉为病”等等,还有什么“偏沉则随”等,实在令人费解。此文本身就是在解读这些东西,但人们看不懂,所以又引发了太极爱好者对此“解”之解读,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我看过许多不同的解读,但都没有搞清楚。今天求教了康老师,才算搞明白了。
首先,务必注意,解读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有这样一个概念:内气不走,内劲不动,其它的根本谈不上。轻重沉浮,跟外面的动作没有一点关系。这完全是说的内里的事。所以,不离开形,越解越乱。何为沉,何为重,何为松沉首先拳论上有两个概念,一个叫重,一个叫沉。拳论上还讲,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此言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实实在在的压在地上,这叫重。例如,我身体使劲儿下砸,砸在地上,还向下坠,这就叫重,是重量实实在在的压在地上,如果两条腿就这么实实在在的压在地上,这就叫重。什么叫沉?沉与重不同,太极拳要求松沉,没要求松重。那么沉是什么呢?拳论: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什么叫虚,腾起来了,没压下去,叫虚。比如一个提包,里边有东西,把它提起来,轻轻的放在地上,这就叫虚虚的放在地上,但里面的东西还在下面。康老师讲,包里的东西,指的是你的内气,重量没变,气沉到底下,但人不能死死地压在地上,而是微微的提起来,虽然我腾起来了,但我的重量不变,这叫西山悬磬。就像那庙里的大钟,很重,没站在地上,但它的重量可没变,这叫腾虚而立。这种重,叫沉。一个是实实在在下压,一个是虚虚的拎着,但两者的重量并没变,所以重与沉,完全不一样。拳的要求是,一要放松,二要身体往下沉,这个沉,不是身体向下坠压,不是我的脚,使劲儿的踩在地上,越来越重,而是把气放下去。康老师又拿出那个讲腰的教具。平时气基本在横隔膜之上,在腰之上,这叫一气填胸。而现在的要求是虚领顶劲,把人拎起来。但里面的气在一点一点的下去,这叫气沉丹田,沉到丹田,仅仅是第一步,将来还要松沉到脚底。我虽然站在这儿支撑着身体,但不能死死地压在地上。这时对腿脚的要求是,双腿不要死死地压在地上,气要下去,要沉到脚底,这叫松沉。而很多人是这样理解的:由于我往下压,我越来越沉重,我两只脚使劲儿踩在地上,脚下的反作用力,即爆发力越来越大,从而通过脚腰手的传递,而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把对方顶出去。这是很大的误解。记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不丢不顶,靠脚下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是实实在在的顶劲儿,遇到了对方的来力,你的脚下上来的力,就会把对方的力支住,这个现象就叫顶。这种顶的结果就是,腿不能放松,从而导致了腿疼。所以康老师说,腿疼不是病,松沉没搞定。小结:沉与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实的重叫重,虚之重叫沉。有重量,虚虚吊在那儿。沉哪儿来的?把气仍下去了。我松的不是实体,而是里边的气。1. 重:完全是实,即实实在在的、硬的那个东西。这种重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实性”。所以,实之重叫重,填实了。“重,干于填实,与沉不同”。2. 沉:我自己身体里生出了一个虚性的东西,这个东西也有重量。这个虚的重叫沉。“自尔腾虚”。现在,沉和重都有了。所以说,双重,不是说重量在哪儿,而是说,你只要把两腿填实了,实实在在,那都叫实,也即重。虚的东西也有重量的。如一大盆水放在桌子上,很沉的,但水之性是虚性。这个虚性的东西产生的重量叫“沉”。3. 轻:虚之重,灵动起来叫轻。即,虽然我这个东西很有分量,但它动起来非常之灵。如那盆水,用手指沾一点,它就动了。把盆一倾斜,它就流了。这叫轻灵。也就是说,我有一个很沉的东西,但它很灵动,这灵动之性就叫轻。4. 浮:沉的东西上来,下不去了,就叫浮。你的劲儿往上走了,沉不下去了,叫浮。如,肩劲儿老沉不下去,老提上来,就叫浮上来了。也包括我们一蹬腿,那力就上来了,这叫浮。为什么康老师老说我们现在只有重和浮?因为,一是因为脚底全是实实在在的,重的,二是只要脚一蹬地,力就腾地上去了。内力还没有产生,当然没有沉和轻。二.为何双沉不为病,双轻不为病,又为何半轻半重也不为病,而半浮半沉就是病了?
上面的太极图是一个圆。这个圆由黑白两个大小相等的东西组成,黑色叫阴,白色叫阳。黑加白,或阴加阳,是一个圆中的两个部分,这个两,就叫“双”。这个圆也可以看作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也就是半个加半个,或者说一半黑,加一半白,等于一个圆。现在我们知道了,半 半=双。换言之,半双筷子 半双筷子=一双筷子。这黑白两半本身就是虚性的东西,虚的东西才有沉。这黑白都沉到了下面,虽然不大好,但毕竟还是虚性,还可以腾虚起来,所以不为病。这黑白两半本身就是虚性,虽有重量,有沉,但很灵活,很灵敏,也就是这两半的沉的东西都动起来了,特别灵敏的动,虽然不是特别好,但毕竟都是虚性引起的轻。所以还不算病。首先再明确这个概念:轻,是我们要追求的轻灵,是虚;重,是我们要摒弃的毛病,是实。半轻半重,是说一半虚,一半实。半虚半实,这是指一个过程。即在习拳的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会有一个阶段处于半轻半重之中。你还是重的,但你在重之中不断地找轻,或者说,你在实中不断地找虚。这不是病,是必经之过程,但也不是结果。虽然在松沉,但沉不透彻,沉不到位,还有许多沉不下去的地方,没有达到沉的真正的效果。这些就是浮,“沉而未果”。再看一下那个太极图。黑白永远是对等的。在这个共同体中,白色的轻占一半,黑色的沉占一半。黑色的这一半叫“半轻”,或者说占的比例50%。如果占轻的50%的比例超过了50%,比方说,占到了80%,就是轻过了头了。那么沉的比例就少了,只剩下20%。这样的情况下,原来的半轻,就变成了轻浮,也即轻过头了,不是轻灵了。这就叫偏轻,就向浮发展了。这个沉本应该占太极图中的一半,即50%,这一半叫半沉。如果这个沉的比重超过了50%,比如,达到了70%,就是沉的太过了,就叫半沉偏沉,那就不灵敏了。所以为病。浮本身就不是轻,本身就是病。指沉的东西上来,沉不下去了,浮在半空,叫半浮。然后又加大了浮的比重,更加沉不下去了。偏沉是松沉过了头,就往重发展,所以偏沉也是病。因为一旦偏沉了,即过沉了,灵就少了。这时你马上要动,要调整,灵就又回来了。不能重滞在那里。即一旦重了,就要随动,赶快去纠正那个过沉。我们习拳要时时注意意气放下去,要沉到脚底,沉着是我们要练就的性质。轻灵不是轻浮,指的是很沉的东西特别灵动,碰一点就动了。轻灵也是我们追求的性质,各占50%。这就叫既松沉又轻灵。这两种性质的东西处于一个共同体中,即我们的太极图中。老谱上说的“五阴并五阳”,就是说各占一半。不要往任何一半偏。l 轻重浮沉,全是指自己,与对方没有一点关系。是自己在练功。是我在自己身上找阴阳,找平衡,找分寸,找自己内在的质的变化。第一我要松沉,第二在松沉的过程中,还要轻轻一动就能动起来。要松沉,还不能重滞;要轻灵,还不能漂浮。等到练完了这些性质,最后我既松沉又轻灵,这两样东西各占一半。l 而且与手脚外形动作没有关系。是在说性质。没有太极劲儿,没有虚力,什么都谈不上。因为往下沉什么?沉太极劲儿啊!可不是松沉你的身体!内气不能动,产生不了太极劲儿。l 那内气难道不是人人都有么?有是有,但你不认识它啊!你控制不了它啊!你想让它沉,它沉不下去,全憋在这儿了,把胸腹憋得满满的。不会走劲儿,谈何松沉?怎么办?只有先松!松空,松透,最后它流行了,而且你很清楚地认识到它在流行了!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