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入伏,吃薏米、茯苓不如吃它!中医这样吃,去水肿,逼出体内湿气!
中医讲“夏季暑湿”,天气一天比一天热
入伏后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变大
很多人贪凉,开空调喝冷饮
湿气入侵体内,整个人都黏糊糊的
像穿了件湿衣服难受~
每年三伏期间,小厨总觉得浑身黏腻、乏力犯困,早上起床整个脸、眼睛、四肢都是水肿的
吃不下饭,却常常腹胀、腹满、肚子大,眼看着肚子又大了一圈!裤子都扣不上~
首都国医大师翁维良翁老提醒
有基础病的人更易受湿邪侵害!
表现为四肢水肿、乏力、舌苔厚胖、消化差
湿气乃百病之源
湿邪长期在体内积累
聚在一块儿容易生痰,成为痰湿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湿邪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症状
息肉、结节、囊肿、各种慢性问题
可能都跟湿气有关
毁肾、毁脾:脾肾功能受损,全身浮肿。 肠胃问题:“湿气黏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 肥胖:俗话说胖人多湿! 伤害关节:寒湿导致关节疼痛。 妇科问题、月经不调:体内湿气过重,出现白带多、异味。
仔细对照一下情况
如果你有1-2条以上相符
就说明已经有湿气了
湿气自测
看脸色 :
① 头发出油,面部油亮
满脸长痘、发暗、发黄;
② 眼睛肿、视物模糊
看舌头 :
舌苔很厚,白腻、有齿痕
有口臭!
看肠胃 :
① 大便粘滞不畅,小便浑浊;
② 小肚子变大,手脚易水肿、发沉
看睡眠 :
① 睡觉流口水,起床时头发昏,耳内湿;
② 平日胸闷乏力,嗜睡;
看湿疹 :
皮肤起疹子,湿疹泛滥;
体内有湿,越补越毒
先健脾祛湿!
不少粉丝朋友说自己舌边有齿痕,胖肚子,睡不好……去医院检查说是痰湿淤阻,但是药吃了不少,却始终没用。
中医讲:调理先要祛湿
脾主运化,祛湿的同时更要健脾!
老中医祛湿这样吃
1
茯苓
茯苓被视为“八珍”之一,归心、肺、脾经。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人群。
《伤寒明理论》记载:'渗水缓脾。'
《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2
薏苡仁
茯苓有一个祛湿好搭档,那就是“薏苡仁”。也叫薏米,薏米在古书中多有记载。
《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纲目》记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3
扁豆
4
山药
《素问》有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祛湿不能少了健脾。
10多种食材调配
古方虽好,但食材的配比是个难点,膏方的熬制也是个耐心的活儿!
而且古今生活方式差异大,现代人的体质跟前人相比有所不同,若一味沿用,未必适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刘坤教授李老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由10多种食材调和而成的茯苓薏仁膏。
俗话说好方要有好料。御品膏方的茯苓薏仁膏对于原材料可谓是用心挑选。
《神农本草经》记载:“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这里的怀庆指的是焦作温县(古代叫怀庆府)
焦作温县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形成独特的'牛角川'地势。铁棍山药的种植历史已经有3000年!千年的河流冲积使这里的土壤沉淀了丰富营养。
云南白扁豆
白扁豆喜温暖湿润气候,云南产的白扁豆个头更大,更扁,呈扁卵圆形,营养物质也更丰富。
广东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是广东“三宝”之一,被称为“广陈皮”。新会陈皮年份高,口味甘、香、醇。
不少粉丝看了养生堂的节目也开始喝,评价说“每天两杯喝了一段时间,水肿、油腻、口臭好多了”
“都说我的大肚腩不是胖,是湿气,喝了一个月好多了”
用心熬制
御品膏方茯苓薏米草本膏,由膏方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国宝,工艺熬制。
选取十几味食材,经过选材、炮制、清洁、浸泡、煎汁、文火、滤清、收膏,熬制而成。
王国宝大师严苛工艺,连制作器皿也一定要选用紫铜,他说:“紫铜的纯度更高,能制作出更好的膏方。”
20斤原材料,仅熬制1瓶膏
俗话说“一碗膏十两金”
早晚1小勺,服用方便
购买过的粉丝留言
“拉丝长,入口是膏方的味道”
“已经吃了3瓶,感谢节目组的推荐”
三伏祛湿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