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算不算老炮儿? | 《三国志》里被忽视的八卦(20)
董卓乱政国家近乎颠覆,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二十三日,司徒王允与吕布、士孙瑞等人合谋刺杀了董卓,夺回了汉朝的政权,王允开始主持朝政。
董卓一死,东汉各个势力处于不同状态,像个箭靶。
红色靶心是中央所在地长安,就巴掌大的地方,但万众瞩目,由王允吕布控制,危机四伏,谁都有可能射一箭,给一下。
靶心外围的第一圈,是凉州军,像一群突然失去蜂王的蜜蜂,在原地慌慌张张的嗡嗡的来回乱爬,不知道是留下来继续爬,还是该安静的飞走。
靶心外围的第二圈,是讨董联军和割据的诸侯。他们远远望着靶心,出神。
王允是并州人,他出身于州级官员家庭。年少就立志除恶扬善。因为德才出众,被人评价有:“王佐才也”。王允十九岁入仕当一名郡吏,捕杀横行霸道的小宦官赵津,当面指责买官鬻爵的太守王球,向皇帝揭发当朝最红的太监张让与黄巾军勾结。在王允的心目中,凡事要有个规矩,忠君爱国就是这个规矩,你张让就是皇帝的爹,我也要争个是非曲直。这件事让王允名震寰宇,连朝廷的三公,都出来为他讲话。可见王允为人正直忠君,人品禁得起推敲。
东汉这些年,从宦官当道到外戚干政,再到董卓的军人执政,已经很久没有正常人当CEO了,所以像王允这样人品好能力强的人主持朝政,朝廷上下都认可。不但自己人接受王允管理汉朝,连敌人都接受了王允。王允一方有皇帝,是正义的化身,所以凉州兵在变故初期,主动把自己放在了邪恶一边,眼巴巴地等待朝廷的消息。
董卓突然被杀以后,他手下五大西凉军主力,三个归顺汉朝,两个死了。西凉军的现状是降的降,亡的亡,生死两茫茫。
王允面对这样人心涣散的军队,稳住局面比搅乱局面更难,但王允选择了更难。有人说是因为王允骄傲了,也许有一些,但我不认为这是关键因素。从四月二十三刺杀董卓,到六月初一王允被俘,一共不到四十天(这段时间没有闰月),他来不及充分骄傲就失败了。
那因为什么呢?是因为王允嫉恶如仇。
理解一个人的行为,要了解这个人的经历。咱们看下王允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到王允是怎样成为刺杀董卓特别行动组组长的。
王允一生做过三次牢。他第一次坐牢,大概在二十几岁,当时还是郡吏的王允发现太原郡太守王球,收受贿赂,将官职卖给了混子路佛,王允当面斥责王球太守太球,被球太守下大牢,准备杀死,好在并州刺史邓盛是个明白人,把王允保出来,并请王允做了自己的别驾从事。
王允也因此进入了州府级的朋友圈。
王允后来做了豫州刺史,并和东汉最后的两位名将皇甫嵩、朱儁一起打败了当地的黄巾军。在打扫战场时,王允发现了张让门客与黄巾军勾结的书信。张让是当时朝廷最红的势力代表,他跟皇上的关系亲如一家。汉灵帝曾深情表白:“张常侍(张让)是我父,赵常侍(赵忠)是我母。”王允心里只有忠君为国,没有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告发了张让。
王允当然没有告倒张让,反而被张让送进大狱,获得死刑。好在遇到大赦,被释放出来,官复原职,但只过了十天,就再次被张让抓到大狱,可见张让一定要王允死。满朝想救他的大臣很多,都劝王允低头服软,等事情有了缓和,可以从旁斡旋,大家用了各种方法劝王允,有苦口婆心的,有痛哭流涕的,但都被王允拒绝了。
一天,王允要去廷尉接受审判,出了牢门上囚车之前,来了一位好心人,他是司徒杨赐的从事,他听到传闻,王允可能要被判大辟死刑,他希望王允不要再坚持下去了,可劝着劝着从事自己倒先急了,干脆找来一杯毒酒,递给王允说:“大人,既然您这么倔强正直,干脆把这杯毒酒喝了,以名心志!”王允接过杯子说:“我原来是国家的大臣,现在是罪犯,说明我犯了国家的法律,那我就应该等待国法的惩罚,哪怕是大辟之刑,我也接受,如果我喝了毒酒自裁,就不能让国家的律法得到执行,这不符合我做事的规矩。”说完,就将毒酒泼在了地上,自己走进囚车,赶去廷尉受审。
后来因为三公反复向天子劝诫,王允被免了死罪,但因为张让拦着一直不能出狱,即使遇到大赦,名单上也没有王允。一直到第二年,王允才被释放出来。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忠心为国的王允。他的人生际遇决定了他处理问题的方式。正因为如此,虽然他已功成名就身居高位,却还弄险行刺董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王允很难妥协,在他的人生中,妥协过两次。一次是第三回从大狱里出来,为了躲避张让的报复,他隐姓埋名了一段时间。另一次是见到董卓的残暴,他一直韬光养晦,最终获得了董卓的信任。可见,只有在强大压力下,王允才想到妥协。王允如果回味下,妥协带来的不全是害处。可董卓一死,王允身上已经就没有强大的压力了。
王允的正直使朝廷拨乱反正,朝廷的稳定需要依靠政治。但政治不需要正直,更需要妥协, 跟各方面妥协。
王允虽然成了国家领导人,但没有及时调整,还按原来的思路杀死了蔡邕,而蔡邕不过是为董卓的死叹息了一声。
蔡邕在中国历史的文化地位就不谈了,太高,高过大气层。人家生个女儿都是蔡文姬。人家用刷墙的刷子写字都是飞白体。
王允杀死蔡邕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不说了。王允杀死了蔡邕(尽管后来后悔了),后果很严重,死的是蔡邕,伤的是人心。蔡邕是高官,王允伤了同朝为官人的心,蔡邕是士大夫,王允伤了所有士大夫的心,蔡邕为叹息董卓而死,伤了所有要投诚人的心。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赔了。因为他杀的不是敌人,是围观群众。
王允可能忘了,蔡邕本来也不愿意为董卓当官,是董卓扬言灭蔡家三族才被迫任职。王允可能忘了,蔡邕的一声叹息,是在王允家里,当着王允的面儿的自然流露,是坦诚的。因为董卓对蔡邕确实很好,好到三天升职三次。王允可能忘了,自己也是依附在董卓的势力里,才高升成为司徒。
董卓虽死,王允紧张的神经未必能立刻放松,而是更关心董卓余党的反应,此时蔡邕反应了,这个反应刺激了王允,尽管蔡邕仅仅是在董卓追思群里发了个“飘过”的表情。
开车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类交通事故叫处置失当,司机要负责任。比如在高速行驶的车辆,突然爆胎了,司机需要的不是踩刹车,而是把握住方向,尽量安全停靠。如果出于本能急踩刹车,很可能车毁人亡。
蔡邕就是王允处置失当被杀的。
王允刹车踩错了,方向也没找准。他的方向应该是掌握军权控制军队。而他还在伸张正义。
董卓虽死,但他的军队还在,只是瞬间混乱,像深夜到达北京的雾霾,让清早醒来的市民一下失去了方向和安全感。王允只要在雾霾消散前,指明方向,就可以把控好西凉军。但王允也陷入了雾霾,比西凉军还浓,因为他在市中心。
王允的现状是很危险的,他手里没有军队。举个例子,刺死董卓以后,王允派兵去郿县的董卓自建城,抄斩董卓全家,用的不是长安的禁卫军,而是黄甫嵩带着自己的旧部。因为禁卫军都是西凉兵。
王允和西凉军在雾霾中,互相愣着。
吕布究竟是武将出身,还是有军事头脑的,他首先向王允提出一个方案:杀死董卓手下诸将,王允说不行,这些人是无辜的,不要杀掉。吕布又说可以把董卓的钱财分给有功的将领,增加凝聚力。王允说不行,这是国家财产,不能分。王允本来打算赦免所有的西凉军,听到吕布也很赞同,王允又觉得这样做反而会引起西凉军骚乱,还是应该惩戒下恶势力才好。吕布沉默了一会儿说:“要不您喝点儿水?”王允这回没有反驳吕布。
其实,吕布的方案不是不可以试试,尽管有可能是出于吕布的私心。但王允对吕布的厌恶,影响了他的客观判断,失去了控制军队的机会。
王允和吕布是并州老乡,王允也非常认可吕布高强的武艺,厚待吕布。不过两个人的价值观正好相反,王允重义轻利,吕布重利轻义,这种差别是根本的。董卓在的时候用自己硕大的身躯,把两个人的差别挡住了,现在董卓没了,两人的矛盾来了。王允不能像曹操一样度外用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王允对吕布最积极的评价是:吕布也就一枚剑客。在王允心中,吕布杀个人还行,其他的免谈。吕布是敬畏士大夫的,面对瞧不上自己的王允也只有跪安了。
其实最急需安置的部队,是在长安东侧各处关隘驻扎的西凉军,这些军队是董卓为了抵御讨董联军部署的。有人向王允建议说:“可以派凉州人皇甫嵩将军指挥这些董卓的旧部,先控制住他们,然后再与讨董联军慢慢沟通。”王允说:“不好,联军跟咱们一样,都是为了恢复汉朝江山忠心报国的。如果咱们突然拥有了这些队伍,会让联军以为咱们也要像董卓一样割据自守。这不是咱们的初衷,阻碍了统一大业。”
王允对盟军的判断是错误的,联军根本顾不上讨董。只有极少的官员会把国家放在第一位,大部分诸侯忙着办自己的事。有的在约饭局开趴体,有的彼此怒视相互械斗,有的在争抢地盘,有的在另立新君。
王允对军队的认识,也是错误的,他希望解散凉州军,他无法容忍叛军的存在,他心中的军队是正义之师,要干干净净的。叛军在他眼里就是恶势力的代表。其实军队不过是国家机器,在谁手里听谁的,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就像一把菜刀,握在贺龙元帅手里,就能闹革命,握在我妈手里,只能剁陷儿。
王允对待西凉军,既不杀掉也不赦免,也不换自己人控制,他嫌菜刀脏,失去了握住菜刀的机会。
李傕
董卓残部最有实力是李傕,郭汜。政变初期,李傕他们也派了代表,向王允请求赦免。王允嫉恶如仇的轴劲儿又上来了,一通臭骂把人家骂走了,也骂走了和平解决之路。
李傕,郭汜没能被招安很沮丧,打算解散军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走到半路,贾诩出现了,贾诩这个人头脑最清楚,他劝阻李傕说,大家没得到国家的赦免,就是罪人。如果现在大家分散回去,没有任何抵抗能力,村里一个民兵连长就能把你们抓起来。不如先集合队伍打下长安,打不过再跑也来得及。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李傕郭汜又带着队伍杀回长安。为了召集更多的兵卒,他们到处宣扬:“朝廷不答应赦免,同情咱们的蔡将军也被杀了。咱们凉州兵可能一个也不活不了。咱们应当拼死作战。如果攻克长安,就得了天下;攻不下,沿途抢些女人和财宝,再回故乡也不迟。”
还有激励口号:“为蔡邕报仇!”、“赦免不能靠政府!”、“占领长安,才能平安”、“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凉州,凉州,你最棒,耶!”。那些流落的凉州兵都渐渐聚集起来,李傕开始就几千人,军队到了长安城外时,已经十多万人了。
王允听说西凉兵去而复返,他无法理解这些没有君臣规矩的叛军。他找来了两位董卓旧将:胡轸和杨定。要求他俩去当面质问李傕一伙:“这帮没规矩的鼠辈,要干什么?!把他们叫来回话”这两个人觉得没勇气带着这么奇葩的问题见李傕,只好出城抓了几个散兵游勇带回了长安,向王允交差说李傕不肯来。
叛军离长安越来越进了,王允赶紧派西凉的降将胡轸、徐荣到临潼迎战。徐荣战死,胡轸投降叛军。叛军打到长安城外,吕布冲上来打了一仗,刺伤了郭汜,逼停叛军,暂解燃眉之急。
第二天叛军继续攻打,长安城坚固难攻,不过到了第十天,吕布手下的叟族士兵反水了,悄悄打开了长安城外城的城门,长安失守。吕布巷战杀出一条血路,临走前叫王允一起走,王允说:“皇帝还太小,我的责任就是保全皇上,如果失败我将以身殉国。你先走吧,吕将军,请你转告联军诸侯,要以国家为念。”
望着远去的吕布,王允回到皇宫,然后扶着小皇帝一起,站在了内城的宣平门城楼上,跟叛军对话。叛军表示只为董卓报仇,并不反叛汉朝,只要交出凶手,任由朝廷处罚。听到这些,王允摆手拒绝了天子的挽留,一步步地毅然走下了城楼。
世界仿佛一下就安静了,只有王允的脚步声。他已经忘记了城楼上关切他的人们,他也看不到前面气势汹汹的敌人,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的身影,他走的那么从容,走得那么挺拔。如同他每一次与恶势力的抗争,如同他每一次被关进大牢。王允知道,面对失败,舍生取义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才能诠释自己坚持了一生的信念。
放眼望去,天边的霞光映照着城下士兵的盔甲和长矛,也映照着城楼上天子和大臣们的衣冠,更映照着王允矍铄的面庞,他的脸上泛出圣洁的光亮,他的手里虽然没有挥着武器,但他要把信念和自己化作红缨长枪,刺向永恒的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