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原理:凡事先干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真正厉害的人,想好的事,先干起来再说,他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遇水搭桥,逢山开路,只要方向正确,信念不灭,总有抵达目的地的一天。
行动起来,才能打破思维局限。
有句话说:“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结果。”
计划骑自行车上班,以充分利用时间锻炼身体,却屡屡改变计划。不是因为天气原因,就是因为头天晚上熬夜,起得太晚。结果,计划一再耽搁,锻炼的时间依旧怎么也挤不出来。
说好要重拾写作爱好,以陪伴孩子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育儿心得,却总觉得才情不够,学习不够,迟迟都未曾动笔。
再美好的想法,不落实到行动上,只会徒增焦虑。一旦行动起来,就像“小马过河”,才会认识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比如,一个渴盼孩子爱上学习的母亲,从孩子还刚开始学说话时,就带着孩子一起诵读、背诵古诗。渐渐地,哪怕吐词都还不清晰,可一旦妈妈读出了上一句古诗,孩子就能快速地接下一句,学习的种子也就深深埋入了幼小的心田,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
而作为母亲,也会在孩子的回应中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真正探索寓教于乐,并由此拓展开来,培养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方法,而孩子热爱学习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受用终身。
就像那句有名的广告词所说:“一切皆有可能”。一个人真正行动起来,就会从无知渐渐变成了行家里手,对事物的态度,也会从质疑到深信不疑。从觉得无路可走,到发现有很多种可能。思维的局限一旦被打破,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
行动起来,才会产生“配套效应”,收获超出想象。
一个经济拮据之家的女孩,在过新年的时候,添置了一身新衣服,为了找到能与新衣服搭配的鞋子,把仅有的一双棉鞋洗得干干净净。
穿上新衣服和干净的鞋子,女孩整个人焕然一新。父母看到神采飞扬的女儿,又是惊喜,又是羞愧,也由此被震撼,决心要为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而就眼前来说,他们立即着手打扫破败的家,整修门前的小路。
虽然,好长一段时间,女孩家都住在老旧的房子里,可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净整洁,女孩也很是上进,学习成绩好,待人接物也很是乐观开朗,总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
于是,这户人家成为村里纷纷效仿的对象。家里的大人勤恳赚钱,孩子们都努力读书,几年后,陆陆续续出了好几个大学生,那些没能考上大学的,也去学了一技之长,整个村庄都变得富有生气。
引起这一系列变化的,只是一个女孩得到了一套新衣服,为了能与之相配,就会尽全力让周围的一切与之相适应。
这种配套效应,往往是因为一个外在的行动,而引发一个人自我的内在转化,从而获得良性发展。
所以,当一个人囿于当下的种种困境,想要有所突破的时候,就不要多想了,找到一个切入点就立刻去行动,行为的改变会导致整个人生的改变。
凡事先干起来,才会遇见新的机会。
作家李敖曾说:“前进的理由只有一个,后退的理由有一百个,每个人都会用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不是懦夫,却不用一个理由证明自己是个勇士。”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凡事先干起来再说。
比如,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普通村民,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也开始尝试在网络上推销农产品,从一开始摸不着头脑怎么做,到后来有自己的账户,并成为吸粉达人,把产品推销出去。一步一步走来,都是实实在在行动的结果。
当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真正变成现实,作为当事人,便会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更大的兴趣,做更多的探索
所以,当自己入职了一家新公司,来到了一个新岗位,不要总是想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而是扎扎实实把手头上的工作先干好再说,通过一段时间的行为规范,自然就能胜任工作。
当一切熟稔于胸,创新也就蕴育其中,更多的机会也将不期而至。
凡事先干起来,并不是对从前的自我全盘否定。
而是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让自己突破舒适区,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不断拓宽眼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目标,验证所选的方向是否正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有人能如愿,有人却只能徒留遗憾,区别就在于,有人用行动写就辉煌,有人用无所作为的“行动”走向沉沦。
凡事先干起来,就赢了大多数人。加油吧,打工人!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