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么忙,为何还要给承德防洪工作写一篇文章?
1.
前几天,和几个校友说写文章的事,说很多单位都缺少笔杆子。
其实,写文章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浮华时代,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受这个累,尤其是在一些机关单位里,写文章更多是给领导和上级领导看的,需要观点准确、文字精炼,语言通顺,还要交稿及时。所以,一篇文章加班加点,点灯熬油,写完了还有可能要挨领导批评,时间一长,很多人就不愿意从事这个工作,于是,就缺笔杆子。
这是公文,政府机关里最重要的文体之一,行政机关的运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公文。
李鸿章是写公文的高手,一篇不足六百字的文章,使他登上了晚清的历史舞台,这位“大清的裱糊匠”,在极其艰难的时刻,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只可惜他生不逢时,盖棺之后毁誉参半。
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难改变历史洪流的方向。
2.
1862年正月初十,春节放假刚上班,两江总督曾国藩上书《参翁同书片》,令朝野震惊。
学戊戌变法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曾国藩参奏的翁同书是翁同龢的大哥。
在当时,翁家在朝廷里的影响力非常大,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是道光二年进士,同治皇帝侍读,咸丰皇帝、恭亲王奕䜣等道光皇帝的几个皇子都是他的学生。翁同书的爷爷翁咸封是乾隆年间举人,嘉庆三年任海州学正。翁氏家族显赫,在官场、学界影响力都非常大,直到现在 。
所以,曾国藩上书参奏翁同书,也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一旦参翁同书失败,后果很严重,所以,奏书里直接写了这层意思: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龢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因为事关重大,曾国藩格外谨慎,同时安排几个秘书(幕僚)写这份材料,在几份稿本中,选中了当时还是他私人幕僚的李鸿章写的稿件。这份《参翁同书片》,指责曾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对曾经参与地方镇压捻军、但后来又割据一方抗清的苗沛霖处理不当、弃城而逃、谎报军情等数条罪状,要求朝廷严惩。
李鸿章的这份奏折,迫使本来有心回护翁同书的朝廷只得“比照统兵将帅守备不设,为贼与掩袭,以致失陷城寨者斩监候律,拟斩监候”。
这就是李鸿章,行文如刀,笔墨诛心。
曾国藩老师对李鸿章的文章评价很高:少荃天资于公牍最近,所拟奏咨函批,皆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几个月后,曾国藩推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从一介书生走上了“晚清第一重臣”之路。
李鸿章,人如其名,一出手就是鸿篇巨制。
3.
没有看到李鸿章来承德的记载,但他给热河写了一篇文章,表扬承德官员和百姓的抗洪救灾的精神,这是1888年,光绪十四年的事。
这一年,李鸿章很忙,在李鸿章生平大事记中,这一年有这样两件大事,一件是皇帝大婚,是皇帝个人的事,一件是成立北洋水师,这是国家大事。
人生都是遗憾,皇帝娶媳妇了,代表着真的长大成人了,可惜,所有的事情他还不能做主;北洋水师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高的海军,可惜竟没打过日本。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估计这一年也没有更多的高兴的事,看到承德避暑山庄宫墙及河坝修复工程干得不错,就写了一篇碑文,刻在了石碑上,以示对承德工作的肯定。
现在这块石碑应该在避暑山庄博物馆里,在承德官方史料里,有这篇文章的题目,但一直没有找到这篇文章的全文,求教于承德市档案馆副馆长周书星先生,他在侯凤岐撰写的《热河防洪》第二卷里找到了这篇文章的原文。
避暑山庄宫墙堆拨仓廒及武列河堤坝各工程重修碑记
热河为古幽州外域,汉以后时入版图,时归番部。至辽、金、元始全治其地。明永乐时弃与三卫。自我朝受命,中外一家,蒙古诸部落输诚归化。乃行土设官肄于畿甸。
圣祖仁皇帝取其距近京师,遂于康熙四十二年肇启避暑山庄。高宗纯皇帝增建大备,四方之民环集,辐辏骈坒殷阗,盛若都会。乾隆四十三年始升热河厅为承德府。岁时秋狝木兰,驻跸于斯。正所肆武习劳,绥怀藩服,非仅为幸也。
山庄之东北有武列河,五源汇合。夏秋水势极大、极猛,本向西南顺流入滦。自建山庄以来,改河道东南流,设石堤以障之。时复培巩,固得循轨而有所归宿,即盛涨不为患。此石堤关系全郡之安危,为必不可省之要工也。道光以后,多年失修,半行溃圯。迨光绪癸未夏霪雨为灾,当请兴复,适值海疆多故,部议暂缓,仅筑草坝为权宜计。
丙戌秋复遭水患,莫不倾颓,人民苦之。
余与都护谦会奏请修各工,旋奉会办其事。丁亥春特遣正定陈守会同热河道府各员,择吉于二月二十五日,一律兴工修复:墙垣千三百余丈、东北隅镇水台一座、泊岸百三十余丈、月牙泊岸四、堆拨37间、仓廒六座、石堤千三百余丈。原旧之石堤不过七层、九层,今河身淤高,不得不因时制宜,量为加增。
北起狮子沟添筑虎皮石坝81丈,以防狮子沟旱河之水内浸,建旱河桥二座,以通往来。石堤自龙王庙后起,至六合塔以南,均加高一层;塔以下至迎水村北,甃砌二层,河神庙东面概加高三层。其西南尽沙堤咀处皆加高二层。统设水簸箕一、涵洞五、以消内水。大佛寺前,左为二道河街,右为狮子沟街,亦同时遭患。故添筑虎皮石坝370丈,以约武列河之漫水。其紧要当冲处,修坦坡坝百丈。中设旱桥二、水簸箕五、并留水道二,以泄北面之山水。且备通衢复凿去二道河之南山咀、伊犁庙之东山咀,以除狮子沟街、流杯亭门冲激之害。其余则疏浚河道,构筑护工草坝,平填冲刷陡坎,挑挖泄水沟渠,共部帑三十万两,日役夫以万计,越暮年五月,而全工告成。使军民其登衽席,以保卫我朝二 百 余 年之胜地。人民之福也,国家之幸也。当其事者,均能栉风沐雨,不殚劳辛,清白乃心,实事求是,且较曩昔节省数十万金。余喜其费廉而工固,用勒珉以纪其实。其有略而弗详者,前人之述备矣。兹不复赘,一言是为记。
钦差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监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直隶等处地方军务粮饷河道盐政管巡抚事、一等肃毅伯李鸿章撰文。
钦命头品顶戴、管理热河等处地方都统奇成巴图噜加三级、军功加一级、纪录二十次,宗室谦禧书丹。
大清光绪14年岁次戊子仲夏月之中浣
4.
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六月十九到七月初十,短短二十七天内,承德连遭三次暴雨引发的洪水,避暑山庄外水深一丈。洪水造成的损失惨重,详情可参阅老羊铲史的文章:《承德历史上最大水灾:暴雨来势汹汹,月内连降三次,平地水深一丈》
这是承德历史上最大的水灾,热河都统谦禧连续三次向朝廷告急。李鸿章支持彻底修复承德的各项工程,所以在碑文里写到:余与都护谦会奏请修各工,旋奉会办其事。
1887年二月二十五开始动工,到第二年五月完工,每天有一万多人施工,从避暑山庄宫墙到各处旱河石坝、武烈河大坝,全面修整,使承德百姓可以高枕无忧,此乃“人民之福也,国家之幸也”。
尤其值得表扬的是:工程负责人“均能栉风沐雨,不殚劳辛,清白乃心,实事求是,且较曩昔节省数十万金。”
李鸿章“喜其费廉而工固,用勒珉以纪其实”,
这才是李鸿章的真实意图,作为国家重要领导人,看到承德工程又省钱,质量又好,非常高兴,所以,写碑文并刻在石碑上,以永久的告诉承德百姓这件事情。“勒珉”是刻石碑的意思。
5,
世事有定数还是有因果,有时候还真是说不清楚,《蜷庐笔记》里记载了翁同龢这样一句话:正好借此机会让他(李鸿章)到战场上试试,看他到底怎么样,将来就会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得势后的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以致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这就是官场,也是人生。
李鸿章说: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当领导的也不容易。
他为承德防汛工程所写的碑文,应该算是他胸中的“一段春”吧。
老羊铲史还写过与洪水有关的文章:
昨天傍晚,承德市区下了一场非常不正经的雨,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67次
水火无情:从乾隆皇帝到新中国成立后,看承德历史上如何治理旱河水灾
关于这项工程,还有谦禧撰写的碑文,详细的讲解承德防汛工程的要点,附录于后。
附:“武列河西崖大坝岁修章程碑记。
热河四面皆山,平原之地无多,国初建避暑山庄于斯郡,设官驻兵列,圣岁时巡狩,人烟辐辏,五方杂处,地窄居广,不得不堵水筑庐,于是建大坝,以防武列河之患,时加培巩,乾隆年间又开新河,设岁修以泄五旱河之水。百余年来,赖以安嗣。因大坝失修,旱河岁修又视为故事,同治末年,光绪九年、十一年叠被水灾,地方不堪其苦,官民交困,几致不能存立。余与傅相李,会奏请修,蒙旨俞允,并奉敕会办其事,今幸一律修复。
因东面皆山,西岸惟仗大坝以为全郡之保障,故名大坝为西崖大坝。陈守已撰坝记,立碑于惠迪吉门外之龙王庙。旱河岁修旧有专款,不过删除积习,实力整顿即可垂久,另立章程刊碑于城隍庙,惟大坝尚无岁修,终非永远之谋,河工本无永逸之策,非岁修不可。余忝守斯土,不能膜视,往返函商傅相会奏请复大坝岁修之举,酌定章程七条,勒石于河神庙。俾此方保障永固金堤,边塞军民共登衽席,其有未备之处,抑或年久变迁,事当因时制宜,以待后之贤者,不敢云文是为记。
钦命头品顶戴、管理热河等处地方都统奇成额巴噜,加三级,军功加一级、纪录二十次,宗室谦禧撰文。赐进士出身招使循,特授直隶承德府知府统理旗庄营汛,会为热河工事务,加十级、随带加一级、记录十次廷杰书丹。
狮子沟旱河之水,自西往东入武列河合流,此水甚大易于淤塞,向由布达拉、扎什伦布庙前桥孔流出。乾隆年间设有五道旱河岁修专款,此处旱河即在五旱河之内。因此处僻远,承修之员多不在意,包修之商乐得省工,名为岁修,不过仅挑数寸,敷衍了事。殊不知此处关系甚大,如水北泛,八旗营房狮子沟街均受其害,倘河南溢,即灌入大坝里面冲刷坝根,并为患于流杯亭门迎水村,都署郡衙营房居民苦之。从前大坝之损坏,九年、十二年之奇灾,莫不由此致祸。前车之鉴,不得不防。此后,必须认真挑挖宽深,务使水由桥下归大河,不可任其汜滥。如包修之商省工,承修监修之员受贿敷衍,准值年之员,查究禀请严办。此河已有岁修,勿庸另筹,不过详述,近年之弊力除积习可也。
——地方雨水均须东流归河,大坝安设以防东大河之水,而内水必使有所归宿,是以有涵洞水簸箕之设。然水不能自归,必有沟渠导引流出,而沟渠最易淤塞,必时刻疏通方能有用,旧设涵洞两处过于低矮,今已淤下。迎水村北者,已成无用之物,草市东者淤下一半,尚将就可用。今新坝即成,在惠迪吉门迤南设水簸箕一,此处地势漫平,自北而南而东似可不必沟引,镇水台以下地势渐低,今开沟一道直至迎水村后天然涵洞归大河,又草市东旧有涵洞两孔低矮窄小,地势即偏出水不畅,今于旧涵洞之北,新建百宜含洞,以消德汇门外一带之水,并东面一带街市之水。又草市东向有道口,不过仅容一车,被水冲刷,马车多年不能行走,数尺之地消水亦不能畅。大水之年旱河之水东溢,草市居民曾有偷挖大坝以泄内水之事,水道不畅之故已可慨是。今于望河楼坝尾建三孔涵洞一座,名尾闾涵洞。各宽三尺各高六尺以消草市街一带之水。以上三处涵洞,内外沟渠均必时常挑挖,得宣泄之益,无壅灌之患,方为全美。此费无几即可于每年挑挖旱河时一并挑挖,勿庸另筹款项。
——凡工程不能永远不坏,况河工乎。热河大坝关系全郡之安危,尤必格外慎重,倘遇有损伤之处,随时修补极易,且所费无多,若待大出情况,办理费手,此工程亦必有岁修,不可不朽。热河地方武列河一道,并大坝十二里,北起狮子沟南尽沙堤嘴,中有涵洞五,水簸箕一。又龙王庙后接大坝之头,抵宫墙东北山脚止,虎皮石坝一道,计长八十一丈。中有旱桥二座。又自二道河起至裴家沟东止,虎皮石坝一道计长三百五十二丈,内有早桥二、水簸箕五、水道二,均为热河郡之紧要关键,应归热河道专管,督司承德府,会同河屯协副将,并值年官认真经理其事,不得视为具文。于每岁祭河神庙之日,各员亲往查看核实筹办,于四月梢,禀请都宪亲履验收。
——三刑司、四协领每岁刑司一员,协领一员,轮值年经管河坝事务。
——武列河经两次挑挖以后大半水归东山根。行走中段西高东下,水势甚顺,下游逼窄,为草市对岸之半壁山所阻,其流向贴西岸而下,只可仍旧。惟上游六和塔、流杯亭一带,地势东高西下,时有偏流冲激之患,迁变无常,大工固不易,或河顺其水势,疏通河流,亦可随时酌量办理。
——草市东近有纸房,应示令该纸房之水另开沟道,由涵洞出,不得仍前顺坝根而流,有伤坝脚。又练军营一带土名沙堤,每有砖窑车运平地之沙,此处不宜低洼存水,以后自当永远示禁。
——承德府并所属 税一款,每年全数解存热河道库收存,又道库收存减平一款,作为武列河大坝以及二道河龙王庙后虎皮石坝岁修之用,如有应行修补之处,必须先行估计然后核实办理报部,如无工程之年,不得装点工程,借工肥己,并不准有丝毫花销浮费,承办人员,必随时严定赏罚,以示威力。
大清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季夏月上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