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14尽心章句下诗解7养心寡欲狂简狷介
《孟子》卷14尽心章句下诗解7养心寡欲狂简狷介
题文诗:
孟子有曰:修养身心,寡欲莫善.为人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寡矣;为人多欲,虽其有存,
焉者寡矣.曾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公孙丑问:脍炙之与,羊枣孰美?孟子答曰:
脍炙也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食脍炙,
不食羊枣?曰炙所同,羊枣所独.讳名非姓,
姓所同也,名所独也.万章问曰:丘在陈曰:
盍归乎来?吾党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
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答曰:孔子曰之:
不得中道,而与之交,必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介也者,洁身自好,有所不为.孔子岂不,
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敢问何如,
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牧皮者,孔子谓狂.
何以谓狂?孟子答曰:志嘐嘐然,曰古之人,
古之人也.夷考其行,而不掩焉.狂不可得,
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交,是谓狷也,
是又其次.中正孔子.孔子有曰:过我门而,
不入我室,我不憾焉,其惟乡愿,德之贼也.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1;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物欲更好的。某人清心寡欲,虽然拥有,但是视之若无,能做到的人很少;某人欲望强烈,纵然不排除长寿,可能性也会极低。”
【注释】
(1)“其为人”至“寡矣”:不存,指死去。下文“存”指活着。赵岐《注》:“虽有少欲而亡者,谓遭横暴,若单豹卧深山而遇饥虎之类也。然亦寡矣。”赵岐的意思是说,清心寡欲的人,即使有短命的,这样的人也比较少。逢彬按,当时语言,如果“存”的主体是人时,一般都指这人活着。例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宣公二年》)所以赵岐《注》是不应随便推翻的。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原文】
曾嗜羊枣1,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2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3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译文】
曾晳喜欢吃羊枣,曾子因而自己舍不得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烧肉末和羊枣哪一种好吃?”孟子答道:“烧肉末呀!”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烧肉末却不吃羊枣?”答道:“烧肉末是大家都喜欢吃的,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的。就好比父母之名要避讳,姓却不避讳一样;因为姓是许多人相同的,名却是他一个人的。”
【原文】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1。’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3、曾、牧皮4者,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5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6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7乎!乡原,德之贼也。’”
【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呢!我们那里的学生狂放而耿直,进取而不忘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那些狂放的人?”孟子答道:“孔子说过:'不能得到中行之士和他相交,又硬要交友的话,那总要交到狂放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敢于进取,狷介者还不至于做坏事。’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行之士吗?未必一定得到,所以只能想次一点的了。”
“请问,怎么样的人才能叫作狂放的人呢?”答道:“像琴张、曾晳、牧皮这类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
“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答道:“他们志大而好夸夸其谈,总在说,'古人哪!古人哪!’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做不到说的那么多。假如这种狂放的人还是得不到,便想结交不屑于做坏事的人,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孔子说:'从我家大门经过,而不进到我屋里来,我也并不遗憾的,那只有好好先生了。好好先生,是戕害道德的人。’”
【注释】
(1)“孔子在陈”至“不忘其初”:《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和万章所说略有不同。
(2)“孔子”至“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道(行),即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一切都恰合于仁义道德;狂狷,狂放和狷介;狷介,即洁身自好。
(3)琴张:不知何人。
(4)牧皮:不知何人。
(5)嘐嘐:志大言大者;嘐,音xiāo。
(6)夷:此字暂不可解。
(7)乡原:原,同“愿”;乡愿,就是好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