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祠:穿行在精美绝伦的国宝之间

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的别称。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也就是说,山西称晋的历史直接与晋水有关,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就在晋水的源头建立了一座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

晋祠的具体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成书于延昌四年(515)至孝昌三年(527)之间),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据此推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五百多年了。

历史上,晋祠的规模和知名度是逐步扩大的,开始仅仅是一座祠,南北朝时,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的高欢、高洋父子在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古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之说,据《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其实绕来绕去就是一句话:三晋最美丽的地方在晋祠!

晋祠是中国目前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据统计,三百年以上的建筑有98座、另有各时期的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件。

晋祠也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艺术博物馆,从魏、齐、隋、唐直到民国的各种文物、雕塑、题词、匾牌、遗址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接。“周柏唐槐”、“宋塑侍女”、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水镜台”、“对越”、“难老”为晋祠“三匾”;“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为晋祠“三宝”,而且件件都是堪称国宝级的艺术精品。


   晋祠三宝之一的“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创下了中国“立交桥”之始。

一千五百多年来,晋祠以其悠久的历史,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和历代的帝王将相,祭拜之余纷纷留下了赞美的诗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唐太宗李世民的“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

李白的“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郭沫若的“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走在晋祠,就像穿越在1500年的山西历史之中,也仿佛穿行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国宝之间,在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中,在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中,我们对于晋善晋美的山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晋祠三宝之一的圣母殿,公元984年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大殿四周围廊廊柱上8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中的孤例,是国宝级建筑。


     晋祠三绝之一的“宋塑侍女”,共有42尊,后2尊是后人补塑的,被誉为“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


晋祠“三绝”之一的“周柏唐槐”。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


      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


   晋祠三匾之一的“难老”


   金人台上有四尊铁人,除了这尊是民国时期补铸外,其余三尊均为北宋铸造。


    水母楼又称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晋祠三宝之一的“献殿”,建于金大定年,公元1168年,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是国宝级建筑。


   晋祠三匾之一的“对越”,出自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之笔,对越,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


   晋祠三匾之一的“水镜台”,出自乾隆年言官名吏的杨二酉之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