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女名、女人男名现象原因何在?

以常识而言,男人的名字多具阳刚之气,女人的名字常见阴柔之美,是为正常。

在远古时代,女人和女人名字的取字,或许没有明显的区别。但随着女性整体社会地位被贬低,其活动范围也日益缩小,自幼不出闺阁,出嫁后不离锅台。

古人钻木取火

女子主内,在东西方的古代社会中,成为很普遍的观念,这也是女名柔媚姣好的原因之一。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男女两性由于生理上的某些不同,确确实实存在着某种差异,因之在社会分工中,有些活动只能由女性承担(如生儿育女),或由女性来承担较为适宜(如护士、保姆)。这一点,即使是当代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也是无法否认的。

姓氏文化溯源

在男女双方恋爱中,也恰恰是这种体现不同性别的气质、状貌是男女双方互相吸引而相悦。

曾有研究学者提供这样一则资料:如果走访一位男子,问他在没有人介绍的情况下,他在第一次互相没有见面的约会中,是愿意碰到一个名字叫李胜利、张万有的姑娘,还是一个叫谢静淑、陈婉萦的姑娘呢?答案肯定是后者,因为前一类名字不能让人想象出女性的美和特点,也难以引起男女之间的情絮。

现代男女姓名取向

然而,在古代却恰恰有男人取女名和女人取男名的现象。清代赵翼《陔余丛考》有“男人女名女人男名”一条:“古有男人而女名者,如帝有女娲氏、鲁隐公名息姑。《春秋传》有石曼姑,《孟子》所称冯妇,《庄子》所称偊女高,《战国策》所称女阿。……女人亦有男名者,黄帝娶西陵之女曰嫘祖”。

庄子生平简介

对于这种古代社会的男人女名和女人男名现象,前人多作为谈资,但后人也有探究其中原委者。有学者认为,这一现象中,至少有一部分可能与性逆转心理有关。

有关学者认为,上古的人名很难确指其是否属变例,其一,一则是因为上古男女之间的名字很可能原本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不可和后世一概而论;二则是上古人名是先经口头流传而后书面写定的,其间或有音讹,或有字异,无法肯定其确否。

其二,译名不可谰入。有的人名系音译,无法以汉名的规则来绳法。

其三,是字面上有男性字的,不一定是男名。以今相比,有所生多为女儿,欲想要儿子,故名女儿为来弟、招弟的,不可也派为女人男名。

其四,是小名不可一概而论。因为小名一向有取贱名或因亲昵而有戏谑成分在内,所以单从小名一端来说,还很难说是变例。

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长久的以女名男或以男名女,也可能造成性别心理上的不正常。

木兰祠

同时,与此不无关联的是,在这一时期,男子女饰、女子男饰的现象也很多,如人们所熟知的花木兰、祝英台多出于这个时期。

见于正史的还有刘宋时的东阳女子娄逞,晚及隋唐之际,还有类似“木兰从军”那样的例证。

好莱坞动漫版《花木兰》

学者潘光旦指出:“在以前男女之别极严的时代,少数女子居然甘冒了大不韪,以男子自居,而居之到数年或数十年之久,其间必有强烈的心理倾向在后面策动,是可以无疑的”。

另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男人女名、女人男名的例子中,有相当部分确实可能是当时人性心理逆转的曲折体现,这种现象作为一个课题,值得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进一步深入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