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别再“瞎”努力了!
卷首语
努力是否真的有用?答案是肯定的,按照绝大多数人工作的环境看,远远达不到需要比拼天赋的程度,只需要认准方向埋头苦干,往往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中年危机”日益频繁,不少中年人年轻时依靠努力获得一定成就,可随着自己精力下降、体力逐渐不如新一批员工,他们发现自己即便再努力也难以看到成功的希望,通常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瞎努力”,而在我看来,努力并没有错,可摆脱“中年危机”并不仅仅需要努力。
一,努力需要有方向感
刚入职场的年轻人虽然过得辛苦,却能感受到收获的快乐。这个时候的他们以为是自己足够努力才换取成绩,待到这批年轻人逐渐成熟,才发现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上级早已为他们安排好努力的方向。
很多人说“1%的天赋比努力更重要”,抛开智力层面的因素外,很多时候找准方向便是天赋的外在表现。
洛克菲勒被誉为垄断行业的代表人物,可他在年轻时也只是一个记账员,即便后来经营石油公司也只能维持不赔本,还要担忧合伙人的退出。
那时的洛克菲勒尽管非常努力,却没能获得匹配的成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瞎”努力,而当他找准方向,将石油行业垄断在自己手中后,丰厚的回报接踵而来。若是他当初没能找对努力的方向,兴许穷尽一生也无法改变整个行业。
各行各业中普通人付出努力兴许可以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在人到中年时,你必须思考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这时候基本不会有前辈给你指明方向,同时你曾引以为傲的工作成绩,也会逐渐被体力更好的年轻人取代。
中年人找准努力方向的目的很现实,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开辟出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否则再多的努力也只是瞎忙活,最终在一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抱怨声中离开岗位。
二,有方向感后更需要合适的方法
找准方向并不意味一劳永逸,对于中年人来说,努力只是一个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想要攀登更高,方向感只是前提,合适的方法才能锦上添花。
刘邦称帝前唯才是用,称帝后选择儒家治理天下便是一个代表,他找到发家立业的方向,也明白自己必须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避免旁人走自己的老路子。
这个社会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你走的道路往往有很多人同时在走,如果说方向感决定谁能摆脱“中年危机”,那么是否拥有合适的方法便能决定你可以继续走多远。
到了中年几乎人人都愿意去努力,可如何去努力一向是成功者敝帚自珍的财富密码。你可以选择像年轻人一样认准方向继续埋头苦干,同样可以在方向确立后,用合适的方法驾驭手中的资源。
合适的方法固然是一种助力,可没有正确的方向作为前提,它连同你引以为傲的努力都只会成为“瞎努力”的佐证。
三,方向并非一成不变
人到中年大多拥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圆滑”二字,我想用“外圆内方”来形容更确切,“方”是指坚持初心,“圆”则可以理解为努力的方向。
努力的方向诚然难以寻求,可在一个方向代价过大时,我们不妨切换自己努力的方向,或许能够收获意外的惊喜。
就拿生活举例,旧时代的中年人喜欢将“人脉”作为自己的方向,并为经营人脉付出大量努力,而新时代的中年人往往不那么在意人脉,或者说没有将人脉放在第一位。
其中的道理也简单,随着信息的透明化,竞争越来越依赖自身实力,人脉只能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将专业能力视为继续努力的方向,各种学术论文、技术证书成为通往成功的敲门砖,这个时候若是仍旧只盯着专业能力一个方向只会停步不前,你需要适当转换自己的方向,凭借专业能力作为筹码在人脉这个方向上继续努力。
但无论如何,你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不断转换前进的方向,如此才能在复杂的职场中维系住一个中年人的前进道路。
卷尾语
总的来说,选对方向有时候比埋头苦干更有效,在合适的方向指引下,同样的努力我们能够收获更大的成就。
一个中年人若是拥有努力的方向,同时掌握合适的方法,并且依旧愿意为事业付出自己的努力,成功也只是一个注定的结果。
只是这样的说法只能算是理想状态,毕竟除了寻找努力的方向之外,一个中年人还要背负家庭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