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经方专治眩晕——疗效如神
3头晕眼花——路志正医案
何某,女,41岁,因头晕脑胀,眼花目暗6年,于1974年3月28日求诊。患者平素面青肢凉,神倦乏力,心悸,胸闷,耳鸣不绝,眠差梦多,纳谷不馨,口干不欲饮,眩晕频作,发则头晕脑胀,眼花目暗,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身体晃动,站立不稳。每次发作需数日后才能缓解。久治无效。望其舌淡苔白,脉细缓。证属心脾阳虚,寒饮中阻。治应温阳化饮,健脾化湿。处方如下:
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4.5g党参12g厚朴10g酸枣仁10g 远志10g泽泻6g红枣4枚 3剂,每日1剂 水煎服
上方尽剂,诸症好转,精神渐复。原方又进2剂,诸症大减,仅食欲欠佳,身倦乏力,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脉沉缓。寒湿虽化,脾运未健,拟益气健脾,以杜复萌。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5g,陈皮10g,砂仁6g,法半夏10g,焦三仙各12g,莲子肉15g,山药15g,生姜3片,红枣4枚。又进3剂而愈。
按语:《伤寒论》第67条载:“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指出了中焦阳虚、寒饮内停眩晕的证治。本患素体阳虚,寒饮内停,重伤脾阳,健运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上逆,蒙蔽清窍,发为脑晕。故以苓、桂、术、甘温阳化饮,加党参助桂、草复其阳气,泽泻助苓、术利湿健脾,使阴消阳自得复。厚朴、大枣一刚一柔,宽中燥湿悦脾,使阳复阴消。长达6年之久的眩晕已杳,再以四君、香砂剂增损,补脾化湿,理气祛痰,健运中土,以杜痰无再生之患。
《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验录》
论:病为水气,水气不泄,则病不愈。水气一泄,所谓的加味,皆能见效。水停为本病,余下皆为症。
4眩晕——刘渡舟医案
吴某,女,38岁。患头晕目眩,严重时坐立不稳,经多方诊治仍无疗效。病人面色晦白,舌质淡苔水滑,饮食与二便基本正常。辨为水饮内停,上冒清阳,治以温化痰饮为法。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泽泻15克牛膝10克炙甘草6克三剂。
服药后疗效显著,眩晕明显减轻,因方药对证,嘱其继续服用,又六剂后,证情基本稳定,予泽泻汤加味善后。
解说: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两方面的病证。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另一方面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所以,又称之为“水气病”。这里所讲的“水气'概念,应该是既指有形的水饮,又包括无形的水寒之气。水指其形,寒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可分隔,所以往往合一而发病。水气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心属君火,上居胸中,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如果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服下焦阴气,则使寒水邪气上泛;脾为中土,有运化水湿之功,如果脾阳虚弱,不能运水制水,亦容易导致水气内生;另外,肾主水而司气化,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州都之官,内藏津液,全赖肾阳的气化作用而能出其津液,如果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津液停聚而为水邪。
水气上冲,既是水气病的病证特点,又是水气病的病理反映过程。大凡水气上冲所经过的部位,如脐下、心下、胸中、咽喉,以至于头面,五官清窍等地,则出现胀满、悸动、憋闷,或咽塞,或咳喘,或眩晕等症状。除此之外,辨识水气病,还可以从色、舌、脉诸方面观察。望色:临床多见面色黎黑,或出现水斑(即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舌体胖大,舌质淡嫩,舌苔多呈水滑之象;切诊:脉象多见沉弦或沉紧。
治疗水气病,主要应采用温阳化饮,利水降冲的方法,选用以茯苓、桂枝为主的一类方剂,而苓桂术甘汤则是苓桂剂的代表方。茯苓在本方中有四方面的治疗作用:一是甘淡利水以消阴;二是宁心安神以定悸;三是行肺治节之令而通利三焦;四是补益脾土以防水气上冲。桂枝的治疗作用有三方面:一是补心阳以制水;二是通阳以消阴;三是下气以降冲。茯苓、桂枝相须相使,缺一不可,如果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液;如果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阴邪。白术协茯苓补脾崇土以制水;炙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降冲。本方在临床上常用于以下几方面病证,疗效较佳。
①冠心病,心肌梗死,常见胸闷疼痛,心悸头晕,短气乏力,或浮肿,小便不利,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气上冲证。
②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见有胸闷憋气,咳嗽或喘,痰多稀白,面目浮肿等证,如果是急性发作,喘逆倚息不得卧者,可先服小青龙汤,待症状缓解后,再服本方调理巩固。
③不是上述病证,但是有明显水气病见证时,亦用本方治疗。《经方临证指南》
论;水气不泄,木气不舒,则风动不止,所以坐立不安。中气虚而气化不行,津液内停,即为水邪。阳气虚而水气停,阳虚为阴寒,水停为阴邪,苓桂术甘汤加味,泻水以行气也。水指其形,寒指其气,这理论很受用,能给人启发,寒则气虚,气不行水,停为有形之邪,水阻气逆,则见眩晕之阳象,实病沉紧阴脉之本病。
5头晕胸痛——徐清华医案
一男子,初病头痛恶寒,咳稀痰而不爽,继而头目眩晕,咳嗽胸痛,呼吸不利,咳时肠鸣,食减肌瘦,肢倦,舌苔白腻,脉浮弦。徐清华用苓桂术甘汤两剂而愈。(《函讯》)《万生友伤寒医案选》
论:食减肌瘦,是痰饮病的一个典型症状,脾虚不能生化精微,濡养肌肉,所以食减肌瘦,一身精气,尽化痰涎。此如同桂枝类汤的自汗失敛,经阳外泄而肌肉失养,所以人也消瘦。脾胃同主四肢,气虚水盛,脾胃受困,所以肢倦无力。咳逆不降则见脉浮,胸痛木郁则脉弦。苓桂术甘汤,泻其停水以行气。
6眩晕——冯世纶医案
张某,女,51岁,2006年12月3日初诊。眩晕反复发作10年余,加重4天。患者1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目眩、不能睁眼,闭目则觉全身旋转,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每因劳累、情绪不畅时发作。此次缘于4天前过度劳累,晨起出现头晕目眩,自服晕可平等药,症状未减,而找中医诊治。
现症见:面色乏华,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能站立,闭目畏睁,动则如乘舟车,食纳可,舌质淡,舌苔薄白水滑,脉沉细。脉沉细,舌苔薄白、水滑,当为水饮内停证。水饮上逆、侵犯清窍容易导致眩晕。故以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合方:
茯苓15g,桂枝10g,苍术12g,炙甘草6g,泽泻30g。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眩晕明显减轻,精神好转,睡眠良好,已能正常工作。上方又继服7剂,诸症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对于水饮上冲所致的眩晕,当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治之。《经方带教》
论;本条病例,缘于4天前的过度劳累,此从劳累论,就是汗出过多,经阳外泄,气虚不能行水。苓桂术甘汤,泻内停之水,以复气循行之常。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