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在校时长就能让学生“减负”?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王捷认为,“减负”政策的主要抓手,不在于让家长做出“合理”的家庭教育决策,而在于恢复学生在校时长,甚至在特定情况下,有必要恢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之前,每周六天上学的模式。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经是不辩的事实,成了久治不愈的老问题了,尽管政府、学校和社会千方百计努力,收效甚微,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居高临下,其实,只要高考中考存在,竞争存在,学生的负担就不会轻到哪儿去。近日,中山大学特聘副研究员王捷建议恢复学生在校时长,甚至恢复到每周六天的模式,一石激起三层浪,一片哗然,引起了网络上的热议。在王捷看来,学生在校时间长了就没有时间再去补课去或者参加兴趣班了,但是可能吗?家长为了孩子补课或参加兴趣班,白天在校时间延长了那么就去挤占晚上时间,如果恢复每周六天上学的模式,那么周日也可能会被利用起来,或许恢复在校时长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

从另一个角度说,恢复学生在校时长是有必要的。过去,为了减负不得不缩短学生在校时长,例如规定小学生八点半之前不得到校,下午三点半或四点必须离开学校。学生在校时长确实缩短了。可是,这可苦了不少家长,家长已经上班了,可是,孩子还没有上学,孩子放学了家长还没有下班,家长不得不将孩子寄托在“小饭桌”做作业或者送到培训机构继续学习,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近些年,有关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引起了全国人大会议的高度重视,提到了议事日程,在不少地方政府都去购买课后服务,另起炉灶大张旗鼓有这个必要吗?不如恢复学生在校时长,学生必须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得挤占音体美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去上文化课。

从古至今,读书人都是有一定负担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头悬梁锥刺股”正是说明古代读书人很苦。而现在的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飞快,学生所要学的东西太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即使互联网+教育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学生也不会那么轻松,关键的是要把学生负担控制在适量的范围之内。最为需要的是更新家长老师和全社会的教育理念,尽可能解除教育焦虑心理,设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蔡正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