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一)宛如天壤的等级,教你如何做一个有身份的大周人
为了保持大家一路的好心情。本头条号自动开启穿越模式,帮助大家在回到古代旅行时不致于被那些令人头痛脑涨的古文搞得昏昏欲睡。
时间就定在公元前900年,这是西周历史的中期。王室虽然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但还大体能够控制住局面。
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我先问一下,客人,你想穿越成什么样的人物呢?
你要知道,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真正的等级社会。虽然现代社会中各种歧视现象已经很让人头痛了。所谓“城里人”和“乡下人”、“官二代”和“穷二代”。但很明显,在周代的这种歧视还要通常而且明目张胆得多,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周朝的原因。
周朝搞的是“世官世禄”。也就是说官员的儿子还会是官员,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干他父亲的官位,就象遗产一样转手。这当然不利于公平竞争。不过话说回来,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不同?美国的布什家族、肯尼迪家族,日本的安培家族、鸠山家族,哪个不是老子当首相,弟弟、儿子再接再励?只是现代社会这一些东西要隐蔽得多。没办法。人类的本性都是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最亲的人,老子所积累的人脉、资源、经验。儿子当然是最优先的享有者。
所以,当我们穿越到周朝,我们第一时间所获得的身份就将会影响我们今后的行程。好吧,回报大优惠。我这里免费赠送“下士”这个身份给各位,可否满意?
什么?不满意?下士太低级了?
客人,可怜可怜我这小本经营的穿越店吧。下士以上的职位都是要付费的。而且“下士”这个身份已经不低了。
请记住,这是“身份”,不是职务,拥有个“士”的身份已经足够你高人一等。保证有做干部的优越感。
什么是干部?就是有福利优先,涨工资优先,已经每周四天半工作还在哀叹生活疲累的主。这种人群古今都一样。
古代的干部就叫做贵族,而且比现在更有派头。现在的干部至少还要面要社会考试,公平录取。这是科举制的影响。而在周代的贵族,基本都是父传子,子传孙的,一个职位一家子干几百年,到后来姓也由此改了。长此以往恐怕就连自己的血都认为和普通人不一样,和老百姓握一下手都是恩典。
当然,也不要苛求古人。想想看,中国人信“真龙天子”信了多久?日本人现在还在搞“万世一系”呢,就算是三观正常的小说,还不是经常搞“英雄后裔”、“帝王之血”这套?有些东西的生命力影响力比想象得要大得多。
周代的贵族分三个级别,即:卿、大夫、士,而每个级别都有上中下三级之分。最高级的上卿可以在周王庭的王庭内担任要职。如果想到地方上去,那是一地诸侯的份量。
有没有比上卿还高的级别?有啊。那就是周王和三公大臣了,在当时的世界上不会超过七个。
上卿的数量一般也就只有九个,所以有“三公九卿”这句成语。
上卿之下还有中卿与下卿。瓜分了周朝的所有爵位。
周朝的爵位分为五级:公侯伯子男,都是可以建国的。
在这五爵们中,等级也是很明显的。公侯是上卿,按照周制,可以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是诸侯大国。而伯为中卿,可以拥有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子男是下卿,他们只能算小国,可以拥有方圆五十里的土地。有意思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巨无霸,好几个都是从子爵国发展起来的。如楚国和秦国,所以说英雄不问出处。
大夫是仅下卿一级的位置,但也不是小官。诸侯大国的首相就都是上大夫。
上大夫也有封地。不过不算诸侯国了。按照周朝的法律,拥有土地少于五十里的贵族就不能独立建国了。他们只有挂靠在诸侯国的麾下,被称做“附庸”,这早就不是个好词。
上大夫以下是中大夫。其实中大夫的职务也不算低了,王庭上六卿的副手就是中大夫,摆在封建社会至少也是个“待郎”的级别。更是诸侯国的中坚力量。
每个级别的诸侯国官员职位都比上一个下降一个等级。轮到诸侯小国的首相级别就是下大夫了。
而在大夫底下就是“士”,就象“卿”是周王的心腹重臣,“大夫”是“卿”的心腹重臣一样,“士”也是“大夫”的心腹重臣。应该不会有人没下过中国象棋吧?在“帅”的两边拱卫的就是“士”。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想象诸侯国之间交战谁会上阵当主帅?当然是大夫嘛。所以“士”就对大夫十分的重要。由上士以下,个个都是附庸内的骨干。事实是,他们的能力真不小。等到后世战国,卿把周王欺负了,例如郑庄公射周平王。大夫把卿干掉了,例如三家分晋。而士也把大夫搞定了,如鲁国的内乱。于是“士”成为笑到最后的角色,在封建社会,“士农工商”,士改排在第一了。
三三得九,位于最低一级的下士也是个九品芝麻官,跨进了贵族的门槛,一般人运气不好还得不到这个位置。
的确,你认为下士就是最低的位置了吗?远远不是。
中国的官员自古就分“官”和“吏”两种。周代也有吏员的雏形,这是专门为那些没弄到“士”的身份的公务员准务的,分“府”和“史”两级。其实也就是机关科员、“府”负责保管各种办公用品和财物。“史”就做办公记录。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控。对把各种事件转化为文字记录有强烈兴趣。在《周礼》的各级官员中,大半都配了专门的“史”,负责记录各种数据。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古代的史官那么神通广大,几乎连别人夫妻的私房话都能写下来。当然,史官们发挥写小说的天才是一个原因,但史官的庞大队伍却也是另一个原因。
现在说说周朝的人民构成。以上“卿”、“大夫”、“士”都属于国人。为什么叫“国人”呢?这是因为他们一般都是国君的同族,享有比较高的权利和自由。相对于国人的是野人,放心,这是“野地之民”的意思,不是另一个物种。这种人一般都是所在地的土著居民,被赶到了国都的四周,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现代历史学者都疑心国人是拿野人当奴隶用。可惜的是他们到现在还没找到国人是如何残酷地奴役并杀害野人的罪证。而这才能证明野人的奴隶身份。
其实野人也有一项好处,那就是不用服兵役,不用被赶上战场。他们的工作就是种地。虽然如此,但野人还是必须在建设美好大周朝的宏伟项目中出力。他们被编组进行劳役,被叫做“徒”。“徒”之上是“胥”。一胥管十徒。
其实比“徒”位置还低的家伙也不是没有,如农夫、罪隶,不过这几种身份就很少参加政治活动了。
所以你看,下士也算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你就好好地在这个位置上干着,如果有机会,你得到周王的赏识,那就被称为“元士”,一步就直接上升到堪比上大夫的“附庸”了。
更重要的是,周朝发放工资也是根据各人的级别来的。士可以说是起始点。下士一个人发放的薪水就是九个人的口粮。没有错,那个时代还不太习惯用货币。你的收入已经够养活一家人了。然后中士口粮是下士的一倍,上士又是中士的一倍,以此类推。一直到卿,下卿的薪水是上大夫的四倍。而君主的薪水是上卿的十倍。
至于吃穿用度,他们的区别就更大了。比如按礼制,要搞宗教迷信活动,也就是祭天。天子可以使用九鼎,诸侯只能用七鼎。大夫可以用五鼎,士人只能用三鼎。
所以你看,收入是如此悬殊,权利也如此悬殊。人类社会自古就是这样。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千年的沉淀,往往后世只是把前朝的东西换了个名称和说法。周代官员的九级制度,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九级官员制度,或者九品中正制。而官与吏的区别也保持了下来。同是一个阶层,有运气,长得体面的当上了官,现在是部门负责人。运道差一点的就干吏,做上了师爷,现在是科员。只是国人与野人的区分变小了,模糊了,虽然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中还存在。至于收入嘛,明面子上的钱是没多大的差距了,但在这背后,很多利益都不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了。
好吧,恭喜安全在大周的土地上着陆,现在你们已经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大周下士了,今天的时间已经不多,原有预定的周朝王宫参观行程就改在明天。希望各位看官到时候继续捧场。
原创文章头条号首发,转载需经本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