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中国人工智能第一城?
1956年8月,在美国汉诺威小镇宁静的达特茅斯学院,约翰·麦卡锡、马文·闵斯基、克劳德·香农等科学家聚在一起,讨论着一个天马行空的话题,他们称之为“人工智能”。
当时在场的科学家们或许没有想到,65年后的今天,AI已成为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最有可能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战略性、颠覆性技术。
让他们更加意想不到的是,65年后的今天,在太平洋的西岸,几座中国城市正在竞争“人工智能第一城”的赛道上你追我赶。
相比美国,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历史虽然短,但技术能力、产业规模却增长迅速,
2015年之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人工智能还只是一个抽象而遥远的名词。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步由实验室阶段转向产业化生产阶段,各类“AI ”应运而生,走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变得可被普通老百姓们所感知。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随着原始技术积累、落地场景和商业形态基本形成,发展路径逐渐清晰,中国不仅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本土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也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经过三年的迅猛发展,到了2017年,中国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到达顶峰;紧接着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私募股权融资频次和金额也到达顶峰。
热钱纷纷涌入,当时不断有担心的声音传出:人工智能产业是否过热?泡沫到底有多大?
担忧的声音并非冷水,而是把人们从激进圈拉入冷静圈。上海首先站了出来,开始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未来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该怎么走?在这样的环境下,第一届人工智能大会应运而生。上海在黄浦江畔,向全球发出了面向未来的英雄帖。
图灵奖获得者拉吉·雷迪来了,清华姚班创始人姚期智来了,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来了,BAT来了,微软、亚马逊、高德纳、SAP等企业的全球副总裁、中美英日等国知名院士及科学家也都来了。三天时间里,业内顶尖人士们不仅畅谈技术,还在这个人工智能创业机会窗口期进入尾声的关键点,深入探讨了一个话题——人工智能如何才能真正赋能新时代。
第一届人工智能大会之后,学界和业界是否形成共识?上海市经信委在一份内部报告中透露,热潮过后,行业已回归理性。
在市场端,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开始取长补短,发展更依赖于落地场景的洞悉以及解决行业实际需求的能力。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渗透不断加速,终端产品应用丰富,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智能安防、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能硬件、智能家居 、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在投资端,大家开始意识到,与美国相比,中国基础设备和原创算法仍然相对薄弱,因此市场对中国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投资热情持续增加。
从2018年的狂热到2019年的平淡,本以为人工智能的“冷静 平稳发展”期还会更久一些,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再一次安上了加速器。
2020年以来,全球消费行为和数据模型都因疫情而改变,从而进一步释放了数字化转型的市场需求。
一方面,人工智能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不仅让新基建供应形成规模化的“普惠效应”,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综合应用新基建的成本,让更多中小企业可以用更少的投入完成企业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入地与三大产业融合渗透,驱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带动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的迭代,逐步形成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智能社会,数字经济也开始加速向智能经济迈进。
时至今日,再次审视人工智能发展赛道,中国的产业政策制定层已经形成一种共识:未来,中国要围绕底层算法、算力、数据等技术,形成新一代基础设施赋能产业的核心能力。
那么面对算法、算力、数据等核心技术,时常被各大咨询机构拿来比较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到底谁是人工智能第一城?
有报告表示,从人才角度看,北京、上海不分伯仲;若从独角兽、融资数量看,可能北京略胜一筹;如果从应用场景看,上海领先一步;再如果从创新氛围看,深圳的活力为人称道……
众说纷纭间,若问各家人工智能企业,他们却又都会说:我们在这几座城市都有研发机构,都一样重视,都在关注最前沿的技术。“所以,请少关注我们在哪里,多多关注我们最前沿的技术和应用成果。”
多份调查报告显示,当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已与美国并列第一梯队。
那么,身处第一梯队的中国,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了哪些“独门绝技”?通过第四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8日)发布的SAIL奖,或许能略窥一二。在SAIL奖TOP30榜单中,既能看见华为“盘古”、阿里ALiceMind等超大规模模型,又能看到百度飞桨、一流科技等自主开发框架,还能看到寒武纪、天数智芯、登临等最新智能芯片,以及全球首个机器人化学家、免开颅柔性脑机接口高科技。
所以,到底哪里是中国人工智能第一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整体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中国强,则城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