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也算是百战名将,为何会提出如此不靠谱的“子午谷奇谋”?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46)
主笔:闲乐生
上一篇我们说了,从历史地理方面来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扯淡,那子午谷全境都在曹魏境内,你魏延根本就过不去。
即便退一步讲,这子午谷还真被魏延一万人给偷偷潜入了,而正驻扎在东三郡的司马懿兵团还真傻傻没发现。魏延一行仍然凶多吉少,因为,子午道大部分是极为狭窄险峻的山路,只有少量路途有沿沣水河谷(秦岭北麓)与直水(今池河)河谷(秦岭南坡)修建,总之是相当难走;另外,该道自王莽后便年久失修,“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据《元和郡县志》)。所以,到了东汉顺帝即位,便“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总之,子午谷太过险峻,根本无法大规模运送给养,魏延想要十天就走出子午谷,相当困难(后来曹真走了一个多月也只走到一半),就算分出五千士卒背粮食,仍是非常紧张,万一耽搁了几天就全都得饿肚子。而且,子午道的北出口就在长安,所以自王莽起便在这里设置了一道雄关子午关(见《元和郡县志》),又名石羊关,两旁大山就像两座大石门,紧束沣河,天似一条线,地为一峡谷,山如一裂缝,河若一盘龙,地形异常险要。当地谚语说:“石羊关、鬼门关,进门都把命交天。”但凡曹魏在这里布置几百兵力,魏延想要突破这里就比登天还难。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后来确实有人实践过魏延的战术,但都失败了:曹真困在子午谷一个多月,最后狼狈退回;桓温北伐派大将司马勋出子午谷,也被前秦符雄击败;高迎祥更是在子午谷遭孙传庭伏击被俘,押送北京凌迟处死。
总之,子午谷就是死亡之谷,从古到今想从子午谷偷袭长安的,没有一人成功过。
再退一步,就算奇迹发生,魏延在十日之内突破子午关,顺利出谷,但接下来的路更危险,因为汉军已吃光了随军兵粮,必须在关中平原上以战养战,这也太难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安附近三辅之地战乱相寻,先被董卓、李傕等人祸害了好几遍,后来曹操打马超与张鲁时也对关中征敛过度,所以即便沃野千里,此时也是遍野荒芜,人烟稀少,即使六十年多后,西晋元康二年(公元292年)潘岳出任长安县令,仍不忍直视,而在《西征赋》中描写说:长安街市萧条,居民四散,宫室官府,店铺仓库,百不存一,很多闾里都被夷为平地,名存实亡,昔日宫殿之旁,野草茂盛,野鸡啼鸣,狐兔出没,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
总之,魏延所谓“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八成实在吹牛,“散民之谷”肯定靠不上,长安北门的横门邸阁倒是有少量军用积储,但长安也不是那么好打的,事实上,魏延所谓“(夏侯)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以及“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咸阳以西一举可定”的事情不可能发生。
首先,魏延以区区五千步兵就想吓得夏侯楙弃城逃跑?就算二世祖也没傻成这样的二世祖。就算夏侯楙跑了,长安的京兆太守守土有责,也绝对不会跑。
根据曹魏史料,当时长安的京兆太守名叫颜斐,虽然是个文官,但深得民心(注1),能力极强;而且家世显赫,乃复圣颜渊二十三世孙;更曾担任过曹叡的太子洗马,是魏明帝的心腹,他一定会坚守到底,至少坚守个二十天不成问题。
再再退一步,就算魏延顺利攻下长安,夺取了横门邸阁,但万一颜斐发起狠来,在撤退前主动烧掉邸阁的粮草,魏延更得傻眼。
再再再退一步,魏延有了足够的粮食,但在攻打长安的这二十天内,曹魏的关东援兵怎么也应该到了(洛阳到长安也不过七百里,且一路都是通途)。反而是诸葛亮步兵大军那边,恐怕没把握在二十天内既要走出褒斜道(注2),还得连克郿县、周至、武功而赶到长安与魏延会师。
再再再再退一步,就算魏延真拿下了长安,且与诸葛亮顺利会师,长安的政治意义如此之大,必定会逼着曹魏倾国之力与立足未稳的蜀汉进行生死对决,而汉中与长安一线交通险阻,支援不便;反而长安附近无险可守,如何应对曹魏的十余万关东援军?此实为危途也。除非魏延在攻下长安后,还能再向东急进三百里,赶在曹魏援军到达之前再把潼关也给拿下,将整个关中给封了口子,让诸葛亮慢慢蚕食。但这对魏延步兵来说也未免太难了,就算现代装甲部队恐怕都难以做到。
再再再再退一步,就算魏延的计划真有其可行性,诸葛亮也不会赌这一把!自从关羽荆州军覆没,刘备夷陵惨败以来,诸葛亮苦心经营这个烂摊子五六年,才有了今天的数万北伐大军,这是蜀汉最后的本钱,不能再用它孤注一掷了!所以,诸葛亮认为,蜀汉北伐路线还是应该沿西汉水与祁山道西取陇西,路线虽长,但漕运便利,且进退无虞比较保险。
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大战略,本是蜀汉集团二十年苦心规划的结果,怎么可能是魏延拍拍脑袋就能推翻的!
早在二十年前,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就对刘备说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总之,利用少数民族对抗曹魏是蜀汉早在立国以前就确立了的民族政策。
所以,虽然荆州战场如今已不可为,但至少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这些都已实现,接下来要做的,自然就是“西和诸戎”了。曹魏政权虽已历三世,但并非铁板一块。它至少有两个软肋,一个就是以臧霸为首的青徐豪霸势力,长久以来都处于半独立状态,甚至在诸葛亮北屯汉中的前两年(公元225年)还爆发了利城郡(属徐州,治今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西)兵蔡方等人据郡反叛,杀太守徐质的事件;另一个软肋就是凉州西戎势力,他们对曹魏也很不感冒。当年,曹操在打败马超韩遂后,终于将凉州纳入曹魏版图,但这里一直叛乱不断,从建安末年至曹叡即位,几乎每年都有人造反。甚至在诸葛亮北屯汉中的这一年(公元227年),还有“西平强麴英反,杀临羌令、西都长”。该年刘禅下的北伐诏书中也说:“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馀人诣受节度。”也就是说,凉州境内各少数民族首领各派了人来联络蜀汉,愿在蜀汉的大旗下共抗曹魏,这些使臣竟有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之多,其中不乏从西域内迁而来的月支与康居人。《三国志 曹真传》也说,诸葛亮北伐后,“安定民杨条等掠吏民保月支城”,说明战后有大量陇西安定郡的民众逃去了月支部落,反抗曹魏;另有《三国志 郭淮传》也说:“又破陇西名羌唐蹏于枹罕”。
有这么多西戎羌胡愿意响应诸葛亮,诸葛亮实在没道理不先打陇西,而去冒险打长安。《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特意亲祭了马超墓,此事史书虽无载,但其实颇符合当时诸葛亮的心境。马超在陇西羌氐间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若他尚在,当对蜀汉北伐有相当大的助力。
另外,南宋名将虞允文有论西北形势云:“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故欲控关中,宜先控制陇右。”诸葛亮的计划很明确,他就是要先拿下陇西与凉州,然后联合羌氐,居高临下(陇西的平均海拔比关中高1500米左右),进可以陇山之险与渭水之便,将大军如水一般泼向关中平原;退则可以利用陇中黄土高原的复杂地形来削弱曹军的骑兵优势,增加蜀汉的回旋空间。总之,将陇西作为北伐基地怎么也比秦岭深处的汉中要好,而这也是蜀汉集团很早以来就一直贯彻的战略规划(注3)。当初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时,刘备也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还有在蜀汉在夺取汉中之时,法正也曾对刘备说: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蜀汉实力弱于曹魏,当以“蚕食”之策由西向东渐次推进,而不是突然鲸吞下长安直至潼关。韩信时项羽远在彭城,而此时曹叡近在洛阳,入援关中非常快捷,所以此一时彼一时也,魏延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非常不可取。
另外,诸葛亮先取凉州也有打通丝绸之路的经济战略考量。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当时西方的丝绸供应,百分之九十是从益州而来的蜀锦,这可是一笔大买卖,整个蜀汉的经济都靠它支撑,之前诸葛亮征南中,目的也是为了打通从永昌——印度——阿富汗——罗马的南方丝绸之路,但这样毕竟绕远,不如直接打通从凉州——西域——阿富汗的北方丝绸之路,这样蜀汉就可以凭借凉州、西域、南中三大枢纽,垄断所有东西方的丝绸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帝国,到时碾平曹魏,易如反掌!
总之,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太不现实了,甚至连冒险都算不上,简直就是送死。事实上,这个漏洞百出的计划或许根本不存在,毕竟,魏延是刘备从基层一手提拔上来的军事骨干,整个给人的感觉相当务实,军事经验也相当丰富,而且长期驻守汉中,对周边的地理、经济情况了如指掌,他怎么可能会提出这种极不靠谱的计划呢?
我认为,我们读《三国志》,陈寿的史料基本可信,但裴松之补注的那些东西都得打个问号,都得好好思考一下再决定要不要采纳。魏延的这个所谓“子午谷奇谋”,出自曹魏郎中鱼豢私撰的史书《魏略》,《魏略》中关于曹魏的史料很有价值,毕竟鱼豢是魏帝身边之人,但蜀汉方面与曹魏山河阻隔,又是敌国,鱼豢能有啥渠道得到蜀汉高层军事会议上的信息?恐怕只是他道听途说来的野段子罢了。这位鱼豢,似乎相当喜欢这些八卦,他还在《魏略》中记载说刘禅小时候曾被拐卖过,最后还和刘备上演了一番寻子认亲的苦情戏(注4),不去做电视剧编剧真是可惜了。
注1:据《三国志》记载,后来颜斐调任平原太守时,百姓舍不得他走,“吏民啼泣遮道,车不得前,步步稽留,十馀日乃出界。”
注2:事实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走褒斜道,足足走了一个多月。因为《三国志后主传》说:“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而《三国志 明帝纪》却说:“夏四月,大疫。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差,应该就是诸葛亮路上的时间。
注3:这也是诸葛亮后面几次北伐的主要目的,就算第二次攻打陈仓,第五次兵出五丈原,目的也只是为切断关中与陇西的联系,或寻求与魏军主力决战,以便孤立陇右,伺机夺取之。正因为如此,蜀汉北伐军的大本营也是在汉中盆地西面出口的沔阳(今陕西勉县武侯镇),以就近运兵(另外该地也处于褒斜道、陈仓道与祁山道的中心位置,三个方向都可以兼顾);而非盆地中部的郡治南郑和盆地东侧的城固、南乡等县。总之,诸葛亮在拥有足够实力之前,压根就不想要那个已被董卓李傕啃成骨头渣的关中,那只是一个负担罢了。
注4:见《三国志 后主传》注引《魏略》:“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为洗沐送诣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