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迷惑、争论,甚至疗效,皆与它有关

导读:千年以来,中医界大医、名医及名家不断,宛如团花锦绣之画卷,然而在画卷之下,却充斥着各种迷惑、争论,甚至已经影响了中医的诊疗效果,原因为何?皆因大家对于一个脏腑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这个脏腑就是三焦。本篇文章,我们来认识一下三焦的本来面目,进而解除中医界的各种迷惑及争论。


缺失的三焦 迷惑的根源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皆以人体五脏六腑为根基,故五脏六腑实质明确,医学之基础才能坚固,其发展亦才能迅速统一。根植于自然科学的西医,在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加持下,近些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占据了世界医学的主阵地。中医学,虽然有着极其丰富的诊疗经验,然而由于脏腑层面的缺陷,使中医千年以来虽名家辈出,但却不能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今不如古的局面。

从中医自身角度讲,中医的五脏六腑,其实质是六脏六腑,六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与心包,六腑则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与三焦,其中对心包与三焦实质的认识,充满了争议,尤其是对于三焦实质的认识,更是让不同医者跨越千年而相互对峙,并延续至今。从中西医对照的角度讲,除却心包与三焦,中医其它脏腑实质与功能,与西医是较为一致的。因此,要解决中医的基础问题,平息中医的各种争论,就必须弄明白中医“心包、三焦”之实质,尤其是三焦实质。

三焦相火

中医认为,三焦为人体脏腑之一,主通行人体水液及元气。从三焦的功能看,其具有两大特点,第一,三焦于全身分布具有广泛性,故而可以代谢全身的液体,并把人体元气运行至周身;第二,三焦功能非常重要,故而通行人体中最为重要的元气。“焦”字,本身具有温热熏烤之意,道出了三焦功能的实质,即通过温热之力来通行人体水液与元气。三焦温热之力,来源有二,一是肾阳之火,二是心包之火,二者汇于三焦系统,名之相火(相者,交互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营卫生会》篇中,详细阐述了三焦之功能,并总结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如雾,指三焦可以调节肺、胃之气息,使上焦水气在滋养自身脏腑组织的同时,余者以无形雾气排出体外。若是上焦功能失常,则可能出现异常汗出,以及头面部各孔窍病变。

中焦如沤,指三焦可以通过温热之力,以中焦胃腑为相对密闭场所,把水谷进行腐熟分解,并化生为精微物质,供应周身。中焦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营养物质供应障碍,并表现出消化道功能失常状态。

下焦如渎,指三焦把人体代谢之后的水液、水谷进行重新分配,并以合适的比例从肠道、膀胱排出体外。下焦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小便异常,大便泄泻或者干结,包括出现子宫生殖系统问题。

三焦对人体水液、水谷的代谢,需要依靠三焦温热之力推动,而温热之力,需要水谷精微以补给,因此三焦通行水液及元气之功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中医对于三焦实质的争论很大,但“膜类结构是三焦之部分”,算是唯一的共识,因此三焦又有膜原之称。结合三焦之功能,我们对照现代医学,其相当于现代医学免疫代谢及内分泌系统,涉及到腺体、淋巴管、血管、膜类结构等。中医认为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同时三焦通于肾脏,其与肾脏关系密切,同时受心包调控。至此,我们给三焦定义,三焦是以肾脏为功能基础,受控于心包智能调控,以膈膜为核心的膜类、腺体、管类结构的协调综合体。

明确三焦之概念,对照三焦之功能,三分三焦之系统,这样就可以真正确立三焦疾病的治疗方法。三焦疾病有三种治疗方法,第一类治疗方法是通过调整粘膜系统对抗外界病毒邪气,这与瘟疫疾病的诊疗相关;第二类治疗方法是通过三焦经络系统治疗各种寒热往来为核心的失调类疾病;第三类治疗方法是通过三焦腑治疗各种管道类疾病,如血管堵塞、淋巴管阻塞类疾病,王清任于此独有心得。三焦系统所针对的疾病,无论是瘟疫传染病,还是失调类疾病,又或是血管类疾病,都是现代疾病体系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目前中西医、中医内部争论的焦点所在。

若说医圣仲景的伤寒六经奠定了中医系统辨证的基础,那么温病大家吴又可及临床圣手王清任,则弥补了中医千年以来在三焦系统的诊疗缺陷。医圣仲景集前人大成不易,而吴又可与王清任,能够传承创新有所突破,亦凤毛麟角!

谨以此篇文章,再次致敬中医前辈大家,尤其是吴又可及王清任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