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祛寒法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患,临床表现以关节僵硬、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为主。在祖国医学理论中,本病与“历节病”相类似,是一种常见病,又属疑难病证,其病程较长,病情顽缠,颇难痊愈。该病总以肾虚为本,感寒为标,或兼风湿二邪,故治宜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祛风,药用《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与《证治准绳》虎骨散化裁自创补肾祛寒治酒汤治疗本病,屡获奇效

发病机制,焦老认为比一般痹证更为复杂,主要是因风、寒、湿三邪己经深侵到肝肾、筋骨,且病程较长。寒湿、痰浊、瘀血、贼风,互为影响,凝聚不散,经络闭阻,血气不行,常可加重病情发展。这是病机之复杂所在。具体治疗又当以辨证为先。

【辨证】

1.病程一般都具有较长的病程,有的1〜3年,有的可达10年左右。

2.症状除有关节处疼痛、肿胀、沉重及游走窜痛等痹证所共有的症状外,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疼痛。感觉疼痛发自骨内,其痛连筋彻骨,痛处喜暖。因邪已深入阴分,故疼痛多是昼轻夜重。古籍中有“夜间痛如虎咬”的描述。不但大关节疼痛,而且常于指、趾或腕、踝小关节出现对称性的肿痛,或兼有游走性。明代医家楼英就曾指出:“两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后又肿,骨头里痛……”。也有的喜将患肢放到被窝之外,觉得痛可略减,但又不敢放得时间过长,时间若长,则痛更加重。这说明赶痹虽然可出现一些标热之象,但虚寒乃是其本

②关节变形。关节、肢体或脊柱变形,失去正常功能。关节肿大如脱,沉重发凉,不易转侧,甚至不能屈伸和行走。肝肾不足,督脉虚弱,而致脊柱骨松、变形,不能直立、弯腰,项垂背突渐成“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废疾。

3.舌象舌质多无明显异常,有的见微红,这与病在血分有关。

部分患者可见舌质略暗或舌边处有青暗的瘀血斑,舌苔多为薄白苔,但也有不少出现白苔或白腻苔,为有寒湿。有的前部苔薄白而舌根部苔白厚腻,这说明寒湿之邪深痼难除。也有的出现黄苔或黄腻苔,表明有标热。

4.脉象以沉脉、弦脉较多见,与沉主病在里,弦主疼痛有关。

不少患者出现尺脉沉细、弱等,说明有肾虚。湿偏盛者亦可见滑脉,或弦滑、沉弦滑等。肝肾俱虚者,往往左手脉象小于右手。兼有风盛亦可见浮滑、浮弦、浮数等。如己伤阴,亦可见细数。

【证治】

1.治则治疗大法是以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养肝柔筋,祛瘀通络。

肝肾同源,补肾亦能养肝、荣筋。祛寒、化湿、散风,使风、寒、湿三邪从内出外。活血通络可祛瘀生新。肾气旺,精血足,则髓生骨健,关节筋脉得以淖泽荣养,可使己失去正常功能的肢体、关节渐渐恢复功能。总之,在治疗时要抓住补肾祛寒这一重点,再随症结合化湿、散风、活血、壮筋骨、利关节等,标本兼顾。此外,要注意调护脾胃,以固后天之本。

2.处方补肾祛寒治桂汤:

川续断12〜15克,补骨脂9〜12克,制附片6〜12克,熟地黄12〜15克,骨碎补9〜12克,淫羊藿9〜12克,桂枝9〜15克,独活10克,赤白芍各9〜12克,威灵仙12克,炙虎骨6〜12克(现用其他骨代用,另煎兑入),麻黄3〜6克,防风6〜10克,伸筋草20〜30克,松节15克,知母9〜12克,炙山甲6〜9克,苍术6〜10克,牛膝9〜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方义:

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证治准绳》虎骨散加减而成。方中以川断、补骨脂补肾壮筋骨,制附片补肾阳祛寒邪,熟地黄填精补血、滋养肝肾为主药。以骨碎补、淫羊藿、虎骨温补肝肾强壮筋骨,桂枝、独活、威灵仙搜散筋骨风寒湿邪,白芍养血缓急舒筋为辅药。

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苍术祛湿,赤芍化瘀清热,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攻结,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专利关节为佐药。以牛膝引药入肾为使药。

4.加减法:

上肢关节较重者去牛膝,加片姜黄9克,羌活9克;瘀血证明显者加血竭0.07〜0.9克(分冲),皂角刺5〜6克,乳没各6克(或苏木15〜20克);骨质变形严重者,可去伸筋草,加透骨草30克,寻骨风10〜20克,自然铜(醋淬先煎)10克;兼有低热,或自觉关节发热,愿将肢体放在被外者,去淫羊藿,加黄柏(黄酒浸3小时左右,捞出入煎)10〜12 克,地骨皮10克;腰腿痛明显者,可去苍术、松节,加桑寄生15〜30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牛膝的用量;筋挛节曲、肢体蜷缩者,去苍术、防风、松节,加入生薏苡仁30克,木瓜9〜12克、白僵蚕6〜9克,并加重白芍、桂枝的用量;脊柱僵化变形者,去牛膝、苍术,加金狗脊15〜20克,鹿角胶9克,羌活6克;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黄,加砂仁3〜5克或藿香9克。

【注意事项】

1.病程既久,故服药亦需较长时间才能渐渐见效,万勿操之过急,昨方今改。只要辨证准确,服药后无不良反应,则应坚持服用50〜100剂,观察疗效。如见效,还可再继续服数十剂。

2.在比较长时间服用汤药,取得明显效果后,还须把上方4〜5剂,共为细末,每次服3克,1日2〜3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以便长期服用,加强疗效。

3.有热象者,去淫羊藿、苍术;减附片为3〜5克、桂枝5克、补骨脂6克。加重赤白芍、知母的用量。热重者可另加黄柏9〜12克,忍冬藤20〜30克,桑枝30克。注意虽有热象,亦不可把桂枝、附片等温药全部去掉而投用一派寒凉之剂,因虚寒为本,热象为标,不要只顾标不顾本。热象退后,仍要治本为主。

4.药后症状减轻,惟疼痛仍明显者,可将制附片加重至15克(或改川乌9〜12克),要单独先煎20分钟。体较弱者,则须用白蜜100克,加水150毫升左右,文火煎附片(或川乌)至水尽为止(只剩下蜜100克左右),去附片,把蜜分为两次兑入汤药中服用。或者不加重附片,另加草乌5〜6克也可。

【病例】

任某,男,48岁,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僵化,肢体不能自己活动已1年有余。1970年9月间,因挖地道而长时间在地下劳动。一日,突然髙热40°C以上,继而出现左膝、左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不便,虽经治约半年,但病情日渐加重。两手腕、指关节亦相继红肿疼痛、变形、僵化,活动严重受限,晨起伸不开。两膝关节肿大、变形、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较重。两踝关节肿大如脱。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当时血沉55毫米/时),即转该院中医科诊治,服中药80剂,症状未见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时),遂来本院就医。

现症:除上述两膝、两踝及两手腕、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动外,两胯关节亦强直僵化,固定成一种位置(大腿与躯干呈120°,不能屈伸),两肩、肘关节亦僵化不能活动,故来诊时需人背抬,有间断发热,身体畏冷,心中烦热,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大便1日1〜2次,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数。经本院放射科X线拍片,仍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辨证:地下环境寒湿,久处其地而受风、寒、湿三邪侵袭致痹。寒湿最易伤肾,肾虚不能御邪,寒湿乘虚深侵,肾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养,则可致骨质变形,节挛筋缩,肢体不能屈伸,脚肿如脱,温温欲吐,而呈现趋羸之状。脉证合参,虽有标热之象,但实质仍为寒。

治法:补肾祛寒,散风活络。

处方:

制附片10克,骨碎补12克,桂枝10克,炙虎骨6.25克(另煎兑入),赤、白芍各10克,麻黄6克,知母10克,防风12克,威灵仙12克,白术10克,炙山甲1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6剂。

药后诸症均减轻,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虎骨改为12克,嘱可常服。

至1972年3月10日来诊时,己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两手腕及指关节虽仍有变形,但可用力活动,手按之亦无疼痛,膝关节尚有肿胀,予上方加黄芪30克。3月17日己能骑自行车上街,仍守上方。

1972年5月3日来诊时,食欲很好,仅腕、背、踝部有时发胀,偶有轻痛,腕、指、膝、踝关节虽外观尚变形,但均不影响活动。

先后共诊22次,服药110多剂,病情己稳定,改用粉剂常服,处方如下:

制附片45克,骨碎补54克,川断60克,桂枝36克,炙虎骨60克,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防风45克,苍、白术各30克,威灵仙120克,麻黄36克,细辛12克,松节45克,伸筋草120克,炙山甲36克,地龙45克,皂角刺21克,泽泻3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来诊,膝肿消退,关节明显变小,仍守上方,加归尾36克,焦神曲30克,片姜黄30克,红花36克,改川断为90克,为细末服。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显好转,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小时多也不觉得疲累,追访痊愈。

治疗胃痛的三合汤

三合汤组成: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后下)、砂仁3~5克。

功能:温中和胃,散郁化滞,调气养血。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他治胃痛药无效者。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可包括西医学各种慢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组方医理: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

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

  • 良姜辛热,温胃散寒,《本草求真》说:“同香附则除寒祛郁”;
  • 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说它“治一切气”,“消食下气”。
  • 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痛者,重用制香附。

    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膹郁所致的胃脘痛。

  • 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
  • 配以乌药快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
  • 二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再参《本草经》说:百合能“补中益气”,王好古说乌药能“理元气”,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

    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

  • 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吴普本草》说它“治心腹痛”;
  • 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日华子本草》说它“治心痛”;
  • 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
  • 三药相合,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肾“理元气”、“引诸药归宿丹田”,故对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不但能够活瘀定痛,并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

    以上这3个药方相合,组成三合汤,则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全面。
    加减运用:

  • 胃脘痛以寒凝为主,遇寒痛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克,加砂仁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吴茱萸5克、干姜3克。
  • 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舌苔白腻,便溏脉濡,证属中湿不化者,可加陈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10克。
  • 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象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10克、炒川楝子10克、绿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为9克。
  • 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食,但食冷物痛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克,加炒川连6克,炒黄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
  • 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
  • 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节15~30克、茜草炭12克,减良姜为5克。
  • 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饮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为3克,去砂仁,加沙参9克、麦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 验案举隅:赵某某,女,55岁,家庭妇女。1983年12月初诊。胃脘痛已经15年,时常隐痛,曾在几家医院诊治,去年经X线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诊断为:(1)胃溃疡病;(2)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经服中西药治疗均只能取效于一时,并且停药即胃痛隐隐,常年不断,时轻时重。近半个多月来胃痛又加剧,喜暖怕凉,喜热饮食,不吐酸,偶有嗳气,胃部喜按,喜热熨,痛重时波及两胁下痛,食纳不甘,大便略干,小便正常,睡眠欠佳。舌苔白,脉象右手弦略滑,左手沉滑略细。

    综观脉症,知为久病不愈,气血乖乱,中焦虚寒,右脉见弦,痛及两胁,又知肝来乘之。四诊合参诊为久治难愈的胃脘痛,中焦虚寒证。治宜温中和胃,化滞散郁,抑木扶土,调气养血,以三合汤加味治之。

    处方:高良姜10克,吴茱萸5克,干姜6克,制香附10克,百合30克,乌药12克,丹参30克,檀香9克(后下),砂仁6克,桂枝9克,白芍15克,白蒺藜10克,炒川楝子10克,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各9克,7剂。

    药后,胃痛已止,食纳渐增,舌苔化薄,惟睡眠尚不好,一夜睡不到4小时,右手弦象略缓。上方去干姜、白蒺藜、川楝子,加半夏10克、北秫米12克、茯苓18克、远志12克,7剂。

    三诊时,胃痛完全消除,食纳佳,精神好转,睡眠已正常,胃部已不怕凉,舌苔薄白,两手脉沉略滑。上方去焦三仙、吴茱萸,加厚朴10克、焦白术6克、广木香5克,14剂。

    药后胃痛一直未再发作,面色光润,精神焕发,食睡正常,感到气力亦有增加,舌脉均正常。处方:百合30克,乌药12克,良姜9克,香附10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5克,炒鸡内金9克,炒枳实9克,焦白术6克,10剂。

    5个月后追访,胃病未作,钡餐透视胃溃疡愈合,萎缩性胃炎减轻。

    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均为治疗胃脘痛的古方,但每方又各有特长。把这三个方合为一方,共冶其所长为一炉,并互纠其短,发挥他们治疗胃脘痛的共济作用,故在临床上常常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奇效。三合汤确是治疗胃脘痛非常有效的经验方。我应用几十年,愈人无算,谨供同道们参考选用。

    治咳七法

    咳嗽一症,外感时病中有之,内伤杂病中亦有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发生咳嗽,《内经·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在治疗时,如果不辨病因病机,不讲理法方药,而只投所谓止嗽、镇咳、祛痰、宁肺之品,笼统施治,轻则迁延不愈,重则变症百出,甚至成痨难救。所以治疗咳嗽,必须辨清内伤、外感、虚、实、寒、热,按其发病新久,轻重浅深,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对咳嗽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但文献浩如烟海,各家学说又讲的非常复杂,初学常不易抓住重点,因而感到治疗方法不好掌握。兹结合临床经验,试将治疗咳嗽的方法,约括为“宣”“降”“清”“温”“补”“润”“收”七大法则,提出来就正于诸位同道,以供临床参考,希望多加指教。

    一、宣

    肺窍清虚,喜宣通而恶窒塞。如感外邪,皮毛束闭,肺气不得宣化而致咳嗽;或无外邪,因肺气壅遏,气机失宣,而致胸闷气窒、咳嗽、痰不易出等症。都须用“宣”的方法,开宣肺气,疏畅气机,使肺恢复清虚宣通,则咳嗽自止。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

    1.辛温宣化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头痛、寒热、鼻塞、咳嗽。

    选方如:

    (1)杏苏散(杏仁、紫苏、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草);

    (2)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百部、甘草、陈皮、紫菀、生姜);

    (3)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等。

    2.辛凉宣化法

    适用于风温、风热所致的头昏发热口干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

    (1)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2)加减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贝、杏仁、豆豉、生草)等。

    3.宣郁理肺法

    用于气机郁滞、气道壅涩所致之胸胁痞闷、痰不易出的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

    (1)加减流气饮子(厚朴、苏叶、青陈皮、大腹皮、瓜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赤苓、香附、炙草);

    (2)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苏、橘皮、杏仁、苦桔梗、前胡、桑皮、贝母)等。

    另如:疏肺、开肺、宽胸、通宣等,也都属于宣法的范围。

    二、降

    肺喜清肃和降,苦气上逆及痰、瘀失肃。故胸中气逆、痰阻肺窍、瘀血阻滞等,都可导致气逆不降,肺失清肃,肺气不利而引起咳嗽。这种咳嗽须用降气、降痰、祛瘀等肃降法来肃清肺经,使肺气和降,其咳自止。常用的治法,例如:

    1、降气化痰法

    适用于肺气失降,气逆咳喘之症。

    常用的方剂如:

    (1)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

    (2)加味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炙草)等。

    2.豁痰肃降法

    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气逆咳喘、脉滑有力之症。

    常用之方如

    (1)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半瓜丸(半夏、瓜蒌仁、桔梗、枳壳、知母)等。

    可随症酌加杏仁、化橘红、南星、葶苈、茯苓。

    3.祛瘀肃肺法

    适用于胸背胁肋、扑打损伤,瘀血内阻所致之胸痛咳嗽。

    常用之方如:

    (1)桃仁散(桃仁、桑皮、赤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

    (2)加味当归饮(大黄、当归、苏木、生地、赤芍、桔梗、贝母)等。

    按:作者曾治疗胸部跌伤后,咳嗽数年不愈的患者,以本法加七厘散(冲服)、枳壳、片姜黄、乳、没,服数剂,咳出黑色血块数口,咳嗽及胸痛霍然痊愈,经过追访,未再复发。可见治其病因,其咳自止,不可专在止嗽、镇咳上敷衍因循也。

    三、清

    肺象秋金,其性颷凉,畏热怕火,易为热伤。邪热乘肺,火克肺金,或受燥热,乱其虚静之体,戕其肃降之能,肺金不清,而发咳嗽,须用清法治疗。常用之方法,例如:

    1.清热化痰法

    适用于痰黄咽痛、喉燥口渴的肺热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

    (1)清咽宁肺汤(桔梗、山栀、黄芩、桑皮、前胡、知母、贝母、生草);

    (2)清肺汤(黄芩、桔梗、赤苓、桑皮、陈皮、贝母、天冬、栀子、杏仁、麦冬、生草、当归);

    (3)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生草)等。

    2.清燥养肺法

    适用于秋燥伤肺之咳嗽。

    常用的方剂有:

    (1)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子皮、梨皮);

    (2)四汁膏(悉尼汁、藕汁、生萝卜汁、生薄荷汁、加糖慢火熬膏)等。

    3.清肺泻火法

    适用于痰黄粘稠、口燥牙痛、火上逼金的火盛咳嗽。

    常用的方剂如:

    (1)二母宁嗽汤(生石膏、知母、贝母、栀子、黄芩、瓜蒌、赤苓、陈皮、枳实、生草);

    (2)清金降火汤(杏仁、前胡、桔梗、贝母、瓜蒌仁、生石膏、枳壳、陈皮、黄芩、赤苓、生草、原方有半夏可减去);

    (3)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为末、冷开水送服三钱),

    本方可随症酌加桔梗、杷叶、贝母、桑皮、栀子等品。

    4.清暑益肺法

    适用于暑热伤肺,气短身倦,烦热脉数之咳嗽。

    例举数方如:

    (1)加减洗肺散(天冬、麦冬、五味子、沙参、杏仁、桑皮、杷叶、六一散);

    (2)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草、桑皮、杷叶、麦冬、竹叶、五味子、桔梗);

    (3)清金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竹叶、党参、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乌梅)等。

    四、温

    肺金本凉,怕寒畏冷,易受寒邪之侵。脾为肺母,中焦有寒可致脾肺俱寒,而生咳嗽。肾乃肺子,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呼,肾主吸,肾火衰微,寒邪上泛,肺肾俱冷也可致咳嗽。这种咳嗽,须治以温。常用的方法有:

    1.温肺化痰法

    适用于痰白怕凉,胸中不温的肺寒咳嗽。

    方剂如:

    (1)温肺汤(干姜、半夏、杏仁、陈皮、甘草、细辛、阿胶、生姜、大枣);

    (2)苏子汤(苏子、干姜、半夏、桂心、人参、橘皮、茯苓、甘草)等。

    2.温肺理气法

    适用于肺寒、气机不畅而上气、胸满的咳嗽。

    方剂如:

    加减三奇汤(陈皮、桔梗、青皮、紫苏、半夏、杏仁、金沸草、枳壳、干姜、炙草、沉香)等。

    3.温中化痰法

    适用于肺脾俱寒,吐白色稀涎的咳嗽症。

    常用方如:

    (1)半夏温肺汤(半夏、茯苓、细辛、干姜、桂心、桔梗、陈皮、复花、人参、白朮、甘草);

    (2)加味理中汤(人参、白朮、干姜、炙草、茯苓、半夏、陈皮、细辛、五味子、冬花)等。

    4.温肾纳气法

    适用于肾脏虚寒,子病累母而发生面黑、足冷、痰凉、膝酸、气短(吸气不深)的咳嗽。

    常用方如:

    (1)金匮肾气丸;

    (2)加味补肺汤(熟地、肉桂、人参、紫菀、黄芪、蜜炙桑皮、五味子);

    (3)黑锡丹(重症咳喘可用之救急)等。

    五、补

    前人有“肺无补法”之说,吿戒后人治疗咳嗽不可骤用补药。故补法须在久嗽肺虚,确无实邪之症方可用之。肺虚多与肾虚、脾虚兼见,更有阴虚、阳虚之分,所以治疗虚症咳嗽,又须与“虚劳”“痨瘵”的治法,相互参照,方为全面。兹仅简举数例如下:

    1.培补肺气法

    适用于肺气虚的咳嗽。

    常用方剂如:

    (1)补肺汤(人参、黄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皮、蜜少许);

    (2)黄芪汤(黄芪、白芍、麦冬、五味子、前胡、人参、细辛、当归、茯苓、半夏、大枣、生姜)等。

    2.补阴保肺法

    适用于潮热少痰,肺阴虚的咳嗽。

    方如:

    (1)生脉地黄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生熟地、山药、山萸、茯苓、丹皮、泽泻);

    (2)宁嗽膏(天冬、白朮、茯苓、百合、冬花、百部、杏仁、贝母、紫菀、阿胶、饴糖、蜂蜜、可酌加寸冬、生地)等。

    3.补肾益肺法

    适用于肾阴虚损而致咽干少痰、五心烦热、或兼盗汗的咳嗽。

    常用方如:

    加减地黄汤(熟地、生地、山药、山萸、麦冬、川贝、茯苓、炙草、枸杞、地骨皮、阿胶)。

    可随症酌加女贞子、百合、知母、紫菀、桔梗等,作为丸剂服用。

    4.补土生金法

    适用于肺脾俱虚,肢倦食少、短气虚怯之咳嗽。

    常用方如:

    (1)加味人参黄芪汤(人参、黄芪、白朮、陈皮、茯苓、炙草、当归、五味子、麦冬、紫菀、冬花);

    (2)加味白朮汤(人参、白朮、橘红、半夏、茯苓、贝母、炙草、前胡、附片、神曲)等。

    六、润

    肺金性燥,燥邪最易伤肺。无论凉燥、温燥之外侵,或久病耗津以及房劳水竭、金石丹药所致之内燥,都可伤肺,引起肺燥咳嗽。《内经》曰:“燥者濡之”,肺燥则须生津养阴之品,润养肺阴,以袪燥邪。兹举常用数法如下:

    1.甘凉滋润法

    适用于温燥伤肺,气喘咽干而痒、痰少不易出的咳嗽。

    药方如:

    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胶、人参、麦冬、天冬、杏仁、杷叶)等。

    2.养阴润肺法

    适用于肺燥阴虚、咳嗽声嘶之症。

    药方如:

    (1)紫菀散(紫菀、阿胶、人参、沙参、麦冬、川贝、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

    (2)二冬膏(天冬、麦冬、蜂蜜,熬成膏)等。

    3.甘寒生津法

    适用于燥邪伤及肺胃之阴,烦热、咽燥、口渴引饮之咳嗽。

    药方如:

    (1)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生草、桑叶、生扁豆、花粉);

    (2)玄霜悉尼膏(悉尼汁、藕汁、生地汁、麦冬汁、生萝卜汁、茅根汁煎炼适度,加入白蜜柿霜收膏,再加入姜汁少许)等。

    七、收

    肺喜清敛,恶浮散。久咳不愈则肺张叶举,宜收之、敛之。收敛之法,也有补肺之意,故收法只可用于久咳不止,咳嗽频频,肺中已无实邪之症。若外感咳嗽及有实邪之症,千万不可轻投。常用的方法如:

    1.化痰敛肺法

    适用于咳嗽日久、声哑失音、痰嗽气壅之症。

    药方如:

    (1)润肺丸(诃子肉、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

    (2)加减人参冬花散(诃子、人参、冬花、贝母、乌梅)等。

    2.敛气收肺法

    适用于久嗽不止,肺张叶举,肺气浮散,咳而气短之症。

    药方如:

    (1)九仙散(人参、冬花、桔梗、桑皮、五味子、阿胶、贝母、乌梅、罂粟壳、姜、枣);

    (2)加味诃黎勒丸(诃子、海粉、蒌仁、青黛、杏仁、马兜铃、百合、乌梅、五味子)等。

    以上七个大法,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按证而施,不可乱用。

    如当“宣”反“润”,必致咳嗽久久难愈,痰腻难出,胸闷少食。

    如当“收”反“宣”,必致咽燥干咳,甚或咳血失音……这七个大法,一般地说,为了论述方便,多是分开来谈。但是,临床实际应用时常是根据病情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法合并使用。

    例如:宣、降合用,润、收合用,清中加补,补中兼收等等。

    并且还须按照证情,权衡轻重,增减用量,来调整方剂的组织。例如在一个处方中斟酌地用七分宣、三分降,三分润、七分收,四分温、六分补,八分补、二分收;或宣五、清三、降二,或七润、二补、一收……这样,七个原则大法,又可变化出许多具体不同的治疗法则,以应多变的疾病。正如所谓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0)

    相关推荐

    • 【名医话临床】焦树德:咳嗽病治肺清温法

      三.清 (1)涵义:"清"寓有清凉.泄热.清燥.泻火的意思.清法即是用清泄肺热.清气化痰.清肺泻火.清燥救肺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亦兼有前人所言,"寒可胜热". ...

    • 燥气论 附治法(余国佩)

      古谓"秋伤于湿,冬发为咳"者,指初秋尚多暑湿,故仍以湿治也.秋分以后,天之乾金渐降至地,则燥金用事矣.燥降则湿潜,其时西风常至,霜飘叶落,地土渐坼,大地均成燥象.盖燥秉乾金肃杀之气 ...

    • 《儿科要略》

      第二节 外感咳嗽 一.伤风咳嗽 甲∶概况 外感咳嗽,受病之因,全由外邪所致.不由内因,故与内伤之咳嗽不同,其间亦有因外感失治而转成内 伤者,然初起固为外感也.外感咳嗽之轻者,厥为感冒风寒,俗所称伤风咳 ...

    • 【焦树德】补肾祛寒法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患,临床表现以关节僵硬.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为主.在祖国医学理论中,本病与"历节病"相类似,是一种常见病,又属疑难病证,其病 ...

    • 补肾祛寒法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特效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患,临床表现以关节僵硬.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为主.在祖国医学理论中,本病与"历节病"相类似,是一种常见病,又属疑难病证,其病 ...

    • 【焦树德:补肾祛寒法为主-治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患,临床表现以关节僵硬.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为主.在祖国医学理论中,本病与"历节病"相类似,是一种常见病,又属疑难病证,其病 ...

    • 【焦树德:补肾祛寒法-治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患,临床表现以关节僵硬.疼痛肿胀以及功能障碍为主.在祖国医学理论中,本病与"历节病"相类似,是一种常见病,又属疑难病证,其病 ...

    • 【焦树德:补肾祛寒治尪汤-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之疾病,所谓的关节变形.骨质受损之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等疾病,焦树德老中医称之为尪痹. 焦树德:治疗尪痹之经验名方补肾祛寒治尪汤 处方组成:补骨脂9-12克. ...

    • 焦树德补肾祛寒治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案

      [病案介绍]李某,女,44岁,2005年9月9日初诊.患者双手腕及近端指关节肿痛.腰痛1年,伴腰酸,口干,恶风,畏寒喜暖,在当地医院检测类风湿因子为阳性,先后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均不显.査其舌质暗红,舌 ...

    • 名医焦树德采用补肾祛寒治尫汤

      名医焦树德采用补肾祛寒治尫汤 (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412人已读 名医焦树德采用补肾祛寒治尫汤进行治疗,介绍如下:    组成:(即桂枝芍药知母汤加二活,二骨,孰地,续断,牛膝,山甲土元:淫羊藿 ...

    • 『名医经验』焦树德经验方应用心得-补肾祛寒治尪痹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诸邪侵入人体,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而致肢体关节疼痛,不论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临床常见肢体.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 ...

    • 【补肾祛寒方】【组成】:川续断,补骨脂 ...

      [补肾祛寒方] [组成]:川续断,补骨脂 ,熟地黄,淫羊藿,制附片,骨碎补,桂枝,赤白芍各,知母,独活,防风,麻黄,苍术,威灵仙,伸筋草,牛膝,松节,炙山甲,土鳖虫,透骨草,寻骨风,自然铜(醋淬.先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