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张湾村金代砖雕墓出土的两具人骨进行了研究,包括颅骨的观察与测量、性别年龄鉴定、病理学观察等。研究显示人骨的体质特征为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其中,M1北侧个体为男性,40岁左右,左肱骨颈下方明显弯曲,左侧典型肋骨上有6根肋骨的中间部位发生骨折并有愈合痕迹;M1南侧个体为女性,35~40岁,左股骨头发生严重的溶骨样坏死,左侧骨盆及左股骨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变,股骨头坏死及其并发症很可能导致了该女性的死亡;他们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骨性关节炎。这两例个体对探索彭阳地区金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以及复原当时居民的生存状态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张湾砖雕墓,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罗洼乡张湾村宗家壕,西南距离县城66千米,墓葬年代属于金代。2016年4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墓向为东西向,平面呈凸字形,墓葬形制为仿木建筑结构的砖雕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甬道位于墓室正东,墓室平面呈正方形、穹窿顶。两具人骨并列于棺床上,头西足东,北侧个体侧身躯肢,南侧个体仰身直肢。2016年9月,应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存世之邀,笔者对这两例人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测量值见表一),各项测量与观察参照《人体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手册》中的各项标准,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NO.1(M1北侧个体)男性,40岁左右。左肱骨头破损,左侧锁骨、胸骨柄、髌骨缺失,左侧第二、三肋骨缺失,部分颈椎、胸椎缺失,手、足骨不全,其余部分均保存完整。颅形卵圆,前额向后倾斜,眉弓显著,无额中缝。颅顶缝前囟段、顶段均为锯齿型,顶孔段微波型,后段为复杂型。翼区H型,枕外隆凸极显,矢状嵴发育显著,眼眶为斜方形。梨状孔形态为梨形,下缘呈锐形,鼻前棘呈BrocaⅣ级,犬齿窝显著,鼻根凹陷较明显。颧颌下缘转角处欠圆钝,颧弓粗壮,颧骨缘结节明显。颚形为U形,腭中缝附近有丘状的腭圆枕,下颏呈方形,下颌角平直,发育有较弱的下颌圆枕。NO.2(M1南侧个体)女性,35~40岁。部分椎体和胸骨柄、胸骨体以及髌骨缺失,手、足骨不全,其他骨骼保存完好。颅形卵圆,前额中等程度倾斜,无额中缝。矢状缝的结构比较简单,前囟段微波型,顶段锯齿型,顶孔段微波型,后段为深波型。颅顶部矢状嵴发育显著,枕外隆凸稍显,方形眼眶,梨状孔形态为梨形,下缘呈锐形,鼻前棘处破损,犬齿窝显著,鼻根凹陷Ⅱ级。颧颌下缘转角处欠圆钝,颧弓较细。颚形为抛物线形,腭中缝附近有丘状的腭圆枕,下颏呈圆形,下颌角略外翻,下颌骨内面左右侧P1-P2区间各有一颗丘状的下颌圆枕,直径约在5毫米。从张湾金代居民的颅骨测量学特征的分类结果来分析,该组男性颅骨的主要体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高颅型结合狭颅型,中鼻型和中眶型,突颌,具有狭窄的上面部和中等的上面部扁平度。该组女性颅骨的主要体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高颅骨结合狭颅型,接近中鼻型的狭鼻型和中眶型,中颌型,高而狭的面部,极大的上面部扁平度。鉴于颅骨标本上所反映出的较弱的鼻根点凹陷、转角处欠圆钝的颧骨上颌骨下缘、下颌圆枕,显著的矢状嵴等特点,笔者认为,该颅骨应归属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居民的范围。该男性个体的上下颌门齿、下颌左犬齿散落不见,其他牙齿的齿槽窝已经愈合,应为生前脱落,考虑到该个体年龄在40岁左右,估计其牙齿的脱落可能与生前患有严重的牙周病或龋齿等疾病有关,反映其生前口腔健康状况欠佳。肋骨骨折可能是由习惯性的物理压力、持续的咳嗽或呕吐等所造成,最常见的是由于跌落或外力打击创伤行为直接造成。当胸廓前方受到水平的外力压迫而形成肋骨断裂时,断端通常向胸廓内侧或向上侧移位,易发生于胸廓中部肋骨的中段。在此男性个体左侧典型肋骨上发现有6根肋骨的中间部位均发生骨折并有愈合痕迹,6根肋骨骨折断裂处的错位现象从上往下有递减的趋势,故推测6根肋骨应为同时骨折,生前胸廓前方受到外力的压迫,且压迫力度由上往下递减。该例个体的肋骨骨折是由于跌落或高空坠落所致,且左侧上肢先着地(图一)。该男子的左肱骨颈下方发生明显的弯曲,但因肱骨头部位残缺,无法断定其是否存在骨折,是否与肋骨骨折同时发生或相关。
骨性关节炎会导致受累关节部位疼痛,病因比较复杂,古人类遗骸中骨性关节炎比较多见,主要表现为多孔性变、骨赘生成、骨质象牙化、关节形状和轮廓的改变、关节融合、关节侵蚀等。如果关节表面没有出现骨质象牙化,那么其他两个特征即骨赘形成和关节表面疏松,必须同时出现才可确诊。该男性个体的腰椎严重压缩变形,椎骨上有较多孔洞生成,腰椎周缘唇缘略变厚且有唇舌状骨赘生成,应为骨性关节炎,推测该男性个体生前可能饱受腰椎疾病的反复折磨。右股骨远端外上髁处有明显的髌骨大小的摩擦痕迹,呈象牙质,左右膝关节表面有较多的大小不一的小孔,表现出一定的多孔性变特征,膝关节周缘均有骨赘生成,右膝比左膝严重,一般与骨质性变和过度磨耗有关,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图二)。该女性左侧下颌第一臼齿颊面有针尖状的龋洞;上颌右侧第一臼齿及左侧下犬齿根尖处存在炎性病灶,应为根尖脓肿;多数牙齿的齿槽嵴均发生骨质吸收现象,齿根外露,生前应患有轻微的牙周病;下颌左右侧第二臼齿的齿槽窝均已愈合,应为生前脱落。考虑到该女性个体年仅35~40岁,推测下颌第二臼齿应为异常脱落,与生前患有口腔疾病,如牙周病、根尖脓肿或者龋齿等有一定关系。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于不同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所造成的最终结果,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造成股骨头坏死常见的病因很多,但其共同特点是损害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及随后的修复,继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引起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是骨科领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该女性个体左股骨头萎缩呈蘑菇头状,较为扁平,股骨颈变细变短,大转子及小转子部位骨质吸收,发生溶骨样病变,仅残留转子根部(图三)。转子间线处成沟槽状,转子间嵴部位有瘘管形成。左股骨骨干近端略有弯曲,骨干异常纤细,横截面最细处直径不足2.5厘米。左胫骨比右胫骨略细,左腓骨未见明显异常,左右股骨颈上均有较多的孔洞生成。左右膝关节周缘均有诸多小孔,关节边缘略有骨赘形成,应为关节炎症。髋臼边缘覆盖一层致密的增生骨,可能是股骨头萎缩后继发髋关节脱位,导致关节变形,继发骨性关节炎,髋臼边缘骨唇增生、盂唇骨化(图四)。左耻骨纤弱变形,左侧骨盆轻微向前倾斜,骶骨底左侧压缩变形,左侧的坐骨大切迹处呈不规则溶骨型破坏,破坏区边缘骨质增生硬化,密度增高。骶骨左耳状关节面后缘疑似溶骨,脊柱未见明显侧弯。
依据国际骨坏死与骨循环协会(ARCO)股骨头坏死的分期,股骨头坏死的0期和Ⅰ期,X线检查没有明显异常,Ⅰ期的MRI或骨扫描有异常;Ⅱ期,X线检查为股骨头轻微硬化表现,局部骨质疏松或囊性变,X线片仍无软骨下骨折影像学表现;Ⅲ期,前期出现新月征,X线股骨头关节面扁平,无塌陷,晚期股骨头塌陷,关节面变平;Ⅳ期,此期继发性骨关节炎伴关节间隙变窄,髋臼受累,最终关节完全损坏。该女性个体的骨骼病理呈现的单侧股骨头坏死,呈溶骨样病变,髋关节严重脱位及髋臼周缘骨质增生等,为继发性骨关节炎,髋关节功能障碍致使患者达到伤残级别,长期瘫痪在床,应为股骨头坏死的第Ⅳ期(晚期)。股骨头坏死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命直接造成威胁,但由于进入Ⅳ期会伴有剧烈的疼痛,患者必须依靠拐杖行动,半身瘫痪直至行为能力逐渐完全丧失,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单纯的活血化瘀类中草药治疗无效。此外,患者长期卧床导致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比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化脓性感染引发的败血症,以及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的褥疮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股骨头坏死及其并发症很可能是该女性的致死原因,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因素有很多,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根据骨骼我们仅能报告初步的观察结果和病理推断。腰椎及下部胸椎的唇缘变厚,周缘有不同程度的骨赘生成,腰椎比胸椎增生严重,椎骨上有较多的小孔生成,均属于轻度的退行性骨性关节炎(图五)。
彭阳张湾砖雕墓金代居民的人骨标本是宁夏地区该时段非常珍贵的人类学材料,对探讨该时期人群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根据上述对该墓地出土人骨的人类学特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张湾砖雕墓侧身屈肢的北侧人骨为4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仰身直肢的南侧人骨为35~40岁的女性个体。(2) 两例标本在观察项目上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由于他们所具有的诸如较浅的鼻根凹、转角处欠圆钝的颧骨形态、较高的矢状嵴和下颌圆枕等特点,以及中颅、高颅、狭颅相结合的颅型特征,中鼻型或接近中鼻型的狭鼻型,中眶、中颌型,我们认为该组颅骨标本所代表的居民大体上仍应归属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居民的范围。(3) 张湾金代居民的人骨标本是宁夏地区该时段非常珍贵的人类学材料,对探索彭阳地区居民的体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两例个体呈现出的病理特征也为复原当时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医疗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材料,由于宁夏地区金代人骨资料的积累尚不丰富,且该批材料也仅有两例,目前我们仅进行了初步的描述和分析,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有待于该地区更多人骨标本资料的积累。[基金项目]本文的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5JJD780004);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141111);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的资助。附记:文中使用的人骨标本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文章写作过程中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朱存世,彭阳县文物管理所的杨宁国和杨彦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作者:赵惠杰 苏州博物馆助理馆员;韩涛 成都文物考古院助理馆员;张全超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20年第2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