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三代——吴䍩木
吴䍩木(1920-2009),生于浙江崇德县(今崇福镇),吴待秋长子,为吴氏第三代传人。幼年随父迁居苏州,是一位数十年醉心于精研传统而又自成一家的著名山水画家。年轻时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后转为专业画家。生前曾任苏州工艺美专(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名誉院长,苏州国画院院长,苏州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工艺美术书画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吴䍩木幼承庭训,四岁习画,先人物、花卉,后专攻山水。九岁作《长江万里图》,城廓、舟楫、豆人蚁马无所不有,见者称奇。他除了摹习其祖、父作品外,发愤十余年(其中三年几乎闭门不出),系统研习唐、宋、元、明、清历代大家作品,融会贯通,深得古人精髓。继而历游名山大川,辛勤创作,陆续绘制上百幅不同技法作品,以求突破。而立之年已自立面目。抗战时期,随父待秋逃难于浙、皖等地,历经艰辛,饱尝人间磨难。“文革”时期,正值盛年,又蒙冤受屈。但他始终没有舍弃对画艺的求索,终成大器,令人叹服。
中国画是一门独特的笔墨艺术。吴䍩木深入传统,熟谙历代大家的笔墨技艺,师古而化,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笔墨风格。他的线条应用,破格而不野,跌宕而韵致,爽而糯,坚而柔。他的皴染极富变化,虚实相间,干湿浓淡相宜而见墨韵。
“得势达情”是吴䍩木山水画的鲜明特点,他众多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布局独特。有的气势磅礴,浩瀚壮观;有的深邃曲折,忽而开朗。画中点苔之聚散,线条之参差,均为势而用。曾记得60年代初,他为苏州火车站绘制巨幅山水,虽写苏州太湖东山之景,然气势奔放,笔力通达,苍茫浑然,使人过目不忘。他的山水,有意境,有情韵,长松果林,曲径断崖,峰峦秀起,顾盼有情。写湖滨景色,林木有姿,苍翠如滴,云烟变幻,河沼如笑。其中常用简笔配点少数人物、走兽飞禽,生动别致。深得“切音之趣,聚虚之妙”。他惯用“大虚大实”“大黑大白”“大浓大淡”之画理,使画面“空灵而不旷达,浑厚而不沉闷”。有时烟波涟涟,水光天色的大块空白,经他染擦收拾显得极具诗意,令人遐想。
吴䍩木衰年变法,孜孜以求“第三种画”。立意专注于意境、格调与情趣。布局章法取之奇,大怪而不怪;运笔用墨取于简,笔墨尽意不加染。视觉原理上摒弃陈规旧习,敢于反其道而行之。改写物境为意境,在似于不似之间辟新径。历经二十余年的苦心求索,终成正果。赏读他的“第三种画”,深为画面透出的吴韵悠悠之情而神怡,心灵为之震撼。仿佛让人看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画苑开出一朵超时代的绚丽之花。他常感慨变新之苦、之难,往往在感叹人们读不懂他的画时,一笑了之。
吴䍩木的花卉、书法另有建树。他的花卉,善用山水笔法入画,老到隽实,写意抒情,用色鲜亮,用墨润厚。尤其是他的简笔花卉,别领风骚。他偶作走兽翎毛,寥寥数笔,传神调皮,意趣盎然。他常说写意花卉得站着画,笔纸宜呈相搏之势,化渗浓淡均可不顾,画才有分量。花卉写意还必间以轻拂之意,泼墨花鸟也须间以锐利之笔。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吴䍩木的书法,劲挺秀美,别具一格。他的行草凌厉奔放,气势不凡,有的险中求稳,端庄挺拔;有的则曲迂大方,轻歌曼舞,有洒脱之风。无论是如斗大字,还是蝇头题款,处处透出青春的气息。看了他的字,很难想象这是出于年近九旬的老者之手。
(连载)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松风飘影》85×45cm
《红莲》68×70cm
《归牧》56×43cm
《黄山云起》39×63cm
《江山秋霁》38×83cm
《瓶花》57×45cm
《金银满树》68×45cm
《松柏》45×69cm
《碧竹红桃》34×65cm
《墨竹》68×68cm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