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名的去杖汤,专治脚弱无力,行步艰辛,静脉曲张
去杖汤,顾名思义,渴了以后,拐杖都可以扔掉了,可见其神奇的力量。
去杖汤出自《朱氏集验方》卷一,具有和血通络,缓急舒筋之功效。组成是赤芍药六两,甘草一两。
其实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也有,叫芍药甘草汤,只不过药量配比不太一样。在《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是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
《伤寒论》里的原文是这样的:(《伤寒论》029条: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说的就是腿脚下肢缺津液的时候,用芍药甘草汤可以治疗。
倪师在讲桂枝汤和芍药甘草汤的时候,专门讲过这个白芍。在桂枝汤里,桂枝主动脉,白芍主静脉,一阳一阴。白芍有酸收的功能,可以将静脉血液回收到心脏,心脏就像太阳一样,把凝滞的淤血溶化掉,重新循环。
后世医学喜欢用活血化瘀的药,医圣张仲景说不需要,有了热能,淤血自然就化开了。热能来自哪?来自心脏。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所以如果心脏有问题,脚是最先感知到的。人冷也是从脚开始先冷,所以一旦你感觉到脚冷,就要注意保养了。
这个方子我给我母亲用过。情况大致如下:
平时不怕冷不怕风,手脚很暖和,脉像属阳脉,比较有力,属于阳证范畴。不感冒发烧,不流鼻涕,不在太阳病范畴。大便一天一次,略沾马桶,不在阳明病范畴。口不苦,不咽干目眩,不胸满胁痛,没有往来寒热,胃口很好,不恶心呕吐,少阳证也不明显。
总的来说,身体能量充足,三阳证都不明显,只是右腿有时候痛,有点胀满。以前有过腰间盘突出,没有做手术,后来自己好了,只是偶尔感觉腰腿疼。
吃过以下这些方子: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加牛膝当归,麻黄细心附子合桂枝去芍药汤。
这些方子喝后会好一些,但总是不尽如人意。喝的时候感觉可能好一些,一停药还是腿疼。
后来喝过几付芍药甘草附子汤,也就是白芍,炮附子,炙甘草三味药,但是药量比较少,白芍3克,炙甘草3克,炮附子4克。喝后感觉比前在那些方子有效,但是效果依然不是特别明显。
后来经过再次把脉,确定是阳证,身体能量充足,其次感觉脚有时候有点麻麻的,感觉踩在地上有点绵绵的感觉。
最后换成下面这个方子,也就是去杖汤。
白芍12克,炙甘草2克。
原方是赤芍6两,甘草1两。汉制的话一两大概15克。现在人脾胃普遍比古人弱,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所以一般剂量可以从小往大加,有时候小剂量往往比大剂量更见效。
之所以没有用芍药甘草汤,也就是白芍和炙甘草同剂量,是因为我母亲平时胃口很好,建中的力量不需要太大。没有加炮附子是因为确定不是阴证。
服药后第一剂就有明显效果,腿没有那么疼了,手背上突出的青筋也明显小很多。喝了2,3剂后,腿疼基本消失,手上青筋下去了90%以上。现在再喝几付巩固效果。
上面的去杖汤,一付药才1.5元,中医之药效神奇,价格之亲民,由此可见。
芍药甘草汤,倪师在他的讲座中讲过,他用来治腿部的静脉曲张,但必须要重用,芍药可能得用到30-40克,才见效,因为在《伤寒论》的30条讲过。(《伤寒论》030条:全面取证,才能提高治愈率)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说要重与芍药甘草汤。
有时候剂量轻,效果不明显,如果你确定就是这个证,就是这个方,可以加重剂量再试一下,有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方子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同体格,不同情况的人,当然用药时剂量是要有所加减。
如果平时气血不是很足,会怕风怕冷,可以加炮附子温阳。如果平时脾胃比较弱,可以加重炙甘草的用量。
中医是辨证施治,不是辨病施治。请在真中医的指导下用药,不然难取得好的疗效。不是中医不行,是中医师不行。
关注下方公众号,跟着守一同道一起学习《伤寒论》,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