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打败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邯郸之战却在公元前257年,李牧痛扁匈奴大约在公元前245年。也就是说,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获得了3—15年的修复期。

长平之战硝烟未落,“人屠”白起立刻挥兵东进,接连拿下武安、皮牢、太原,并准备直接攻打邯郸,一举灭了赵国。

赵国人没有坐以待毙,派苏秦的弟弟苏代为使,悄悄潜入秦国,离间范雎与白起。通过范雎,赵国以割让六城为代价,阻止了秦军对赵国的军事行动,搞得白起愤然撂挑子回家养老。

三年时间虽然不足以让赵国崛起,但至少他们赢得了喘息和应急备战的时机。当三年后的邯郸保卫战爆发时,赵国又组织起了10万大军,名将廉颇复出。

赵国的拨乱反正和灭国危机之下,爆发出了惊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百姓捐躯,贵族散家疏财,平原君赵胜甚至把他的妻妾都编入行伍,参加京城保卫战。如果没有这三年的缓冲期,以长平之战后赵国人的心理状态,早就一击而溃了。

李牧打匈奴亦是如此,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又一代人顶了上来。跟匈奴人作战时,李牧手上足足有15万士兵,兵力上丝毫不落下风。

“国际友人”的支援

当然,以赵国新组建的10万人马,是很难挡得住30万秦军的,关键时刻,外交政策帮赵国度过了难关。

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则故事,毛遂自荐和窃符救赵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平原君赵胜,携带门客(包括自荐的毛遂)出使楚国,说服了楚考烈王,派春申君黄歇领兵10万救援赵国。

与此同时,赵胜的小舅子信陵君魏无忌,靠如姬偷来的虎符,袭杀魏将晋鄙夺得兵权,也率领10万大军增援赵国。

古代战争最艰苦的一件事就是攻城,所以孙武子认为攻城是下下策。秦国人围邯郸,打了一年,双方都伤亡惨重,当楚魏联军到来时,秦国立刻从优势变成了劣势,只能被迫撤军。

秦国处于强弩之末

其实秦国人在灭赵过程中,一直没有摆脱一个宿命——力所不能及。

秦国实力虽然在赵国之上,但是要想灭了对方,必须要有远超对方的优势,还需要运气的眷顾,秦国却总是强弩之末,功亏一篑。

比如长平之战后之所以撤军,并不是范雎能翻云覆雨,也不是昭襄王昏庸,而是战后的秦军也已经精疲力竭,国内的补给跟不上了!

从地图上我们清晰可见,秦国在关中,邯郸在河北平原,相距数千里,中间有黄河、太行山阻隔。秦国要想灭邯郸,行军相当困难,补给线太长,中间还容易遭到魏国、楚国的袭扰。

因此秦国才制定了“远交近攻”的灭国策略,当时秦国对赵国并不具备一战灭之的实力,最现实的做法就是,不断打击,耗尽它的经济基础,摧毁其“再生能力”。

匈奴是青涩的果子

提到匈奴,大家满脑子披头散发,高大粗壮,手提马刀,一脸凶相,战无不胜的悍匪。其实匈奴也不是生来就强大,战国时期的匈奴,还是个青涩的果子,骨架还没长结识。

那时候的单于叫头曼,他们东边有东胡,西面有月氏,两边夹击,把匈奴欺负得满头大包。后来冒顿干掉自己的父亲头曼,当上了单于,匈奴才走向了强大,不过那是西汉时期的事了。

头曼虽然迫于生计,也会南下打草谷,但整体实力与赵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史学家分析,匈奴即便在最强盛的时期,人数也不会超过300万,头曼时期也就五十万人。

别看匈奴军队数字很吓人,几十万大军涵盖了部落中所有能骑马的男子。匈奴人的武器装备和战术素养,都不值一提,他们最大法宝有两个,一是旋风般的骑兵速度,二是嗜血的民族特性。

李牧镇守边关时,人数十几万,实力不在匈奴之下。同时李牧军事才华出众,根本不是大脑粗线条的匈奴人可比。

先期李牧装胆小,一连多年龟缩不战。当所有准备工作做好后,李牧开始下饵,故意漫山遍野地放羊“炫富”。结果匈奴人闻着腥味就来了,不假思索地张口就咬。

赵国是瘦死的骆驼

其实把赵国比作大力水手,莫不如说他是瘦死的骆驼,战国末期,论综合实力,除了秦国就属赵国最强。

1.长平之战不足以亡国

古代战争中,常常会出现数字吓人的伤亡,全歼数万数十万的记载比比皆是,一战结束另一战继续开始,依旧数字庞大。

哪来这么多人?一是数字记载水分大,二是战斗中会出现大量逃散的人马,都被算进“全歼”的数字里。实际上战斗一结束,这些逃散的人马会在安全地点重新集结。

长平之战自古以来就有争议,按史料记载,赵国投入45万,秦国40万,请问40万如何能做到包围45万?《孙子兵法》讲,倍则攻之,十则围之,要想包围敌人,你得有十倍以上的敌人才保险。

有人认为,长平之战中,被歼灭的是赵括的中军,应该不到20万人,其余人马都溃散了。因此,赵国被歼灭45万的说法很可能靠不住。

2.胡服骑射的奠基性作用

秦国与赵国的数次战斗,累计折损百万,赵国给秦国带来的损失,是其他五国远远不能比的。赵国战斗力的强悍,来自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遗产。

赵国与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接壤,在长期的军事冲突中,赵武灵王发现中原战车式作战模式,根本无法与骑兵相提并论。他的胡服骑射,打造了一支更符合时代要求的骑兵部队。

三个事实验证了胡服骑射的成果,一是灭了国中之国中山国,二是打败匈奴、东胡,把赵国的疆土扩展到云中、九原,三就是与巨毋霸秦国长期的对峙。

可以说,胡服骑射给赵国人铸就了顽强的军魂!

3.力挽狂澜的三大战神

上天还给没落的赵国,赐予了三大军事顶梁柱——廉颇、庞煖、李牧。

廉颇是战国末期,参加战斗次数最多的将军,很多人说,长平之战如果继续由他指挥,或许历史可以改写。长平之战后,廉颇重新获得重用,在攻打魏国繁阳和燕国入侵的过程中,再显神威。

据大致推算,庞煖应该比廉颇还要年长,也是一位征战到八十多岁的老将军。庞煖最出彩的一次战斗,斩杀燕军两万多人,名将剧辛死在庞煖刀下。

李牧和廉颇一起,被后世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肥之战中,秦将桓齮及其10万大军被李牧“抄底”。番吾之战,李牧再挫杨端和、王翦。

按这个节奏,战火根本烧不到邯郸,可惜赵国自断臂膀,中了秦国离间计,杀了李牧,一代名将,下场比廉颇还要凄凉。

4.赵国的经济修复能力

赵国的腹心地带的在河北大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农耕基地。这里还是南北交通枢纽,自古商旅发达。它东临大海,渔业、盐业发达。北面是大草原,畜牧业繁荣,盛产马匹。赵国的人口密度,在七国中也是名列前茅。

这些独特的地理优势,几乎打造了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经济系统,因此赵国的经济自我修复能力很强。这就是我们看到,赵国虽然历经战火,依然还能保持很强盛国力的原因。

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秦灭赵的难度巨大,赵国本来也可以利用这些优势,重新走出困局,再次强大。可惜的是,他们再多的优势也比不上一条劣势:国内政治的腐败坍塌!

所以,打败我们的从来不是对手,而是我们自己。想把这句话,赠送给某个曾经很伟大如今很挣扎的国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