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八)·中华千古对联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先哲圣师

乔应甲(1559—1627),字汝俊,号儆我,山西猗氏(现临猗)张嵩村人。应甲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二十年(1592)成进士。遗著有《便民实政》、《三实奏章》、《看山集》正续、《难焚草》(诗集)、《咫园诗集》等,均散佚,唯《半九亭集》(8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八)

中华千古对联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先哲圣师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只有乔应甲才称得上中华千古对联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先哲圣师!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明代廉吏名臣乔应甲在对联专著《半九亭集》中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绘景,以联抒情,创作了四千余副对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对联作为独立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创作的人。他第一次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极致,“中华联圣”的桂冠非他莫属!

联圣乔阁老虽然没有专门的对联理论,但从他部分联语和全部对联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到他对联理论的精辟见解。

一、以对联悯时醒世抒志遣怀

乔阁老从来不把对联作为雕虫小技无病呻吟或当成文字游戏,而是把她作为明志抒怀悯时醒世的严肃文学进行创作,《半九亭集》4000余副对联中,“醒世”“写怀”“官箴”“时事”“遼事”“君鉴”“看史”“览报”“勤政”“格言”等方面的对联占绝大多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他的部分联语更直接道出了自己的观点:
言不关世工无益;
诗要学杜文学韩。

要像杜甫韩愈那样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

浪迹家园聊将短句酬长日;
悬心东事独对新篁念旧人。

虽然遭受诬陷排挤浪迹家园,但仍时时刻刻悬念着遼东外族的侵凌,朝廷的腐败无能,正直官吏的遭贬受难。

屈平以词骚悯时,虽沉溺其身不钳其口;
贾谊以文章鸣世,虽绛灌横诋不违其心。

张旭以能书名世;
陶潜以挽歌醒人。

他要像屈平贾谊陶渊明那样悯时鸣世醒人,虽“九死而不悔”,其刚烈之情昭然于字里行间。

读书医俗俗难医,莫若得人醒世;
作对遣怀怀可遣,也须奇句惊心。

他主张读书应当医治庸俗的风气,作对应当抒发自己的情怀,更应该得人醒世,奇句惊心,激励自己,教育别人。

《半九亭集》中的对联,所表达的忠贞刚烈悯时醒世情怀,正如当时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嵩在序言中所高度概括的:“言言挟经世之术,任天而动;在在写会心之机。试一披卷而名言确议凿凿不磨;法言危词,节节可按。其中流之柱石耶,其洗天之风雨耶,其皆醉皆浊之独清独醒耶?”“而公之衷则可窥矣。忧世迫不禁其悲歌感慨,虑世深不禁其讪笑讥刺,深绎之而穷玄其奥矣,浅挹之而启聩唤聋矣。”真是恰如其分的高度评价。

二、作对应情真意切自出心裁

乔阁老的对联都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不矫揉,不造作,不袭人口吻。

陈榻明月,坐对修篁清况远;
韩檠夜静,闲吟短句苦心真。

“苦心真”三字,把阁老创作对联的苦心孤谐真情实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抵志隧表阡;
不在穿文凿句。

写对联关键就在于把自己的心志、情意表达得深刻透彻、脉络清楚明白,而不可把功夫下在“穿文凿句”上。

做秀才作文章最忌袭人口吻;
列言官上奏疏何须傍人脚跟。

作为都察院御史言官,乔阁老敢于直言上谏参奏贪官;而作为文人秀才写文章、作对联也从来是独出心裁,不蹈袭别人的。

三、作对须推词敲句磨韵调声。

苦心者涸思干虑;
吟诗者磨韵调声。

吟诗需磨韵调声,创作对联当然也应如此。

见识惟诗书不长;
句联非平仄不工。

更把对联的平仄声调提到同唯诗书不能长见识的高度,可见对平仄的重视程度。四百多年前的古人尚能如此,我们今天怎么能丢弃对联的平仄声律呢!

平仄随声调;
推敲任尔裁。

敲棋竹下着频换;
吟对花间字渐更。

这个“字渐更”“推敲任尔裁”,当然不仅仅指意义上词语对偶上的推敲更改,大多情况下更是为了琅琅上口而下的调平仄功夫。

文章不韵刺人口;
句法超群惬我心。

这里的文章,当然应该包括诗词与对联,这个韵作者也不会单指押韵,实际应包含平仄声调在内。下联的“句法超群”指的更包括句法修辞上的功夫。

四、作对要口诵心惟深思苦吟

乔阁老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对联,这与他从幼年时起下苦功夫打下深厚的基础大有关系,正如他在“心学”中有一段记叙:

“余幼习举业,每日将吃饭时,遍翻文中可通用佐笔端者记两句,一步一趋,口诵心惟。到家吃饭,一似饭为饭而句为菜者,久之成帙,觉有实用。此等功夫大方家不屑说,勉强者不肯说,矫激者且谓别人口中讨气而非笑之矣。吁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好甚,敏求何物。忍为此言,以误后人。”

阁老为此尚有一联:

古作时文,当窗展玩资谈柄;
奇词妙语,每饭不忘佐笔端。

把文句作为“菜”“每饭不忘”,这是何等的功夫!我们谁能下“此等功夫”?洋洋大观四百余副对联的《半九亭集》正是“每饭不忘佐笔端”的心血结晶!

手里无钱难市货;
胸中寡学未成章。

文章不博难消化;
典故唯精易倒颠。

胸中能有书万卷;
笔下自无一毫尘。

俗云手高一丈墙打八尺;
古云学乎其上仅得其中。

这里阁老特别强调了厚积薄发的道理。

浩然吟苦,落眉宁取十年两句;
裴祜思深,穿袖敢云倾刻千言。

“十年两句”表现了苦吟精神,“倾刻千言”表达了“思深”本领。

有友移樽,不是说情便讲债;
无人闭户,多吟对句又读书。

可以想见,阁老把读书与吟对看得何等重要,他在“心学”序中还有一段话:“余仿赵清献焚香告天意,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可见,阁老的《半九亭集》正是在这种读书深思中创作出来的。《半九亭集》的对联创作,正是乔应甲夜以继日读书思考的成果!

五、作对当上呼下应即境生情

乔阁老强调:
出对要上呼下应;
肖题在即境生情。

对此他特记了一段轶事:
“张宾王同社友访吴小窗,欲信宿焉,落日,远远望江中千艘如天,帆影若流。宾王曰:樯标远汉,昔时鲁氏之戈。小窗声应曰:帆影寒沙,此夜姜家之被。一时社友鼓掌称叹。如是方为呼应,方是情境。然亦有得情不在呼应者。余蓬室多柏,一夕偶吟二句:风动竹帘,翠柏檐前摇日影。多方思之,莫知所对。越数日,闲步园林,闻黄鹂鸣,不觉欣然,凑成一联:阳回黍谷,黄鹂郊外送春声。盖即景得情,愧不呼应耳。”

阁老所谓“上呼下应”大概指的就是上下联在内容上要紧密相关,不可风马牛不相及,这与现今的《联律通则》的上下联内容相关,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所谓即境生情就是要根据环境景色的特征变化,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来。这些都是创作对联必须掌握的要领。阁老还以自己在不同情景下对出的一联,强调了“上呼下应”的重要性与难度。

邵二泉试对:月白风清,鹤唳一声山寂寂;

张罗峰应对:云行雨施,龙飞万里海茫茫。

阁老举此联恐怕也是要表达对联上呼下应即境生情的意思。

综上所述,联圣乔阁老虽然没有刻意专门写出对联理论,但他用自己的联语,分明已把自己的对联理论精辟地表达出来了。时至今日,这些理论仍然闪发着耀眼的光辉,如灯塔般照亮着楹联文学艺术的道路,鼓舞着我们奋力把楹联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乔应甲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正是对联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乔应甲正是对联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先哲大师!

相关链接——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之一:中华千古第一联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之二:中华千古傲视群雄的第一部对联专著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三)·  中华千古第一部忧国悯民的对联正气歌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之四·中华千古对联情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五)·中华长联艺术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六)·中华千古对联文学艺术独领风骚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七):中华诗联结合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创造者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论文链接

一、杨振生:当代楹联“河东流派”的回眸与展望

二、文振西:楹联“高峰”论

三、鲁晓川:当前对联文学的历史高度与拓展维度

四、邹宗德:地域因素将是楹联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

五、楚石:湖湘楹联学派概论

六、扆军宣:先贤底蕴是河东流派立根之本时代特征是河东流派壮大动力

七、周永红:关于楹联文化的创新思考

八、廉宗颇:楹联文化要根植于群众的土壤中 ——兼议南流北派的发展方向

九、傅小松:试论对联在汉语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十、刘松山:从湖南茶亭楹联文化的地域性和实用性中发现对联之美

——————————————

岳民立: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交流对接活动的遐想

流派起航,对韵河东,创新发展,共攀高峰——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活动纪实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近期热点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活动——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楚  石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傅小松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鲁晓川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刘松山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周永红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邹宗德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石印文联选

运城市楹联学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