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记忆:保持与提取(总结)

不知大家春节假期过得如何?
假期中,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有些事情现在还能回忆得起,有些事情却已经不记得了。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能记住一些事情,却记不住另一些事情呢?
在《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的第六章和第七章,我们将了解人类的记忆系统。第六章我们已经读过,今天要为大家回顾的是第七章。
照例,先来看第七章的结构。

本章的结构

7.人类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7.1.记忆真的被遗忘了吗?
7.2.保持函数
7.3.干扰如何影响记忆?
7.3.1.扇面效应:事实网络
7.3.2.对先前存在的记忆的干扰效应
7.3.3.关于干扰和消退的争论
7.3.4.对于遗忘的抑制性解释
启示专栏:遗忘是适应性的吗?
7.3.5.关联防止干扰
7.4.提取和推理
7.4.1.似真提取
7.4.2.精细加工和推理重构的交互作用
7.4.3.目击者证言和关于虚假记忆的争论
启示专栏:广告商如何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
7.4.4.虚假记忆和大脑
7.5.联想结构和提取
7.5.1.编码情境效应
7.5.2.编码特异性原理
7.6.海马结构与遗忘症
7.7.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7.7.1.正常被试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7.7.2.程序性记忆
7.8.结论:人脑中的各种记忆
作者提出了6个开篇问题(第九版英文版),让我们以回答这些问题的形式,回顾这一章的内容。

1.记忆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的?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那些被遗忘的记忆,是真的消失了,完全忘得一干二净了,还是说,其实没有忘干净,只是一时半会难以提取了?
现在,我们有两种不同的假说,一种叫“忘干净假说”,另一种叫“没有忘干净假说”,我们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哪种假说更合理呢?
其实,最经典的实验就是重学法实验。就是让你先学一些信息,先记一些知识。先确保最开始你都是记得的。然后,记录下你学习所花费的时间。
等到一段时间后,再让你考试。此时就发现,你确实已经想不起来了,答不出那些题目了。
然后,再让你学习那些知识。学到你都能答对那些题目为止。
此时,我们会发现,第二次学习花费的时间更少。
为什么会更少呢?
最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次学习后,虽然过了一段时间,看似都忘记了,但其实没有忘得一干二净。虽然题目都做不出来了,但还是有一些信息,留在了神经系统里。这就使得第二次学习会更快一点。
所以,一些记忆看似遗忘了,但其实没有彻底遗忘。
就算没有彻底遗忘,至少人们的记忆强度会随着时间逐渐衰减,越来越难成功提取当初记住的那些信息。这个规律, 可以从下面这张图看出: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看上面左边这张图,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记忆强度。纵坐标的值越大,说明记忆强度越高。
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刚开始的时候,记忆强度快速下降。然后,这个下降速度变慢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一张类似的图?
这是第六章出现的图。虽然图形看起来类似,但意思完全不同。这张图的纵坐标是再认时间。再认时间越短(纵坐标的值越小),说明记忆强度越高。这张图的意思是,刚开始练习时,记忆强度提高得很快。后来,记忆强度提高速度变慢了。
总之,我们现在知道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渐渐消退。整体上呈现一个幂函数的规律。
那么,记忆为何会消退呢?
这就有两种假说了。
一种就是最常见的遗忘假说,就是单纯地说,因为时间久了,所以忘了。
另一种则是干扰假说,这种假说认为,是因为时间久了,后来记住的别的信息,干扰了早先记住的信息的提取,使得我们不能顺利提取早先记住的信息了。

2.其他记忆如何干扰想要的记忆的提取?

要证明存在记忆之间的干扰,这其实不难。书上介绍的实验,思路也很简单。看下表:
上表左边是实验组,右边是控制组。实验组的人学习A-B和A-D这些配对。控制组的人学习A-B和C-D这些配对。最后考察两组人,哪一组对于A-B配对,记忆得更牢固。
结果发现,是控制组的人记忆得更好。
这就说明,很可能是因为实验组的人还学了A-D,而A-D对于他们记忆A-B时,产生了干扰。C-D因为和A-B不一样,所以不会产生干扰。
本书作者还做过一个实验,提出了一种记忆干扰模型。中译本里翻译成了“扇面效应”。细节就不说了。总之,结论是,与一个概念相关联的事实越多,提取其中任何一个事实的速度就越慢。因为,一个源(刺激)所引发的激活总量是固定的,分支越多,每个分支受到的激活量越少。而记忆越难被激活,就越难被提取。
本书第九版还有一个新的小节和一个专栏,7.3.4.对于遗忘的抑制性解释,和启示专栏:遗忘是适应性的吗?
这个内容也不是很重要。大体上,这是提出一种猜想,认为遗忘不一定是自然消退,也不一定是其他记忆的干扰,还可以是人们主动抑制了一些记忆,使得这些记忆遗忘了。这也引出一个讨论,遗忘是适应性的吗?或者说,遗忘在某些情况下是不是一件好事?
这种假说是合理的。毕竟,人脑储存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有限的容量最好用来储存更重要的信息。不重要的信息最好尽快遗忘掉。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是更重要的信息呢?通常,会重复获取很多次的信息,往往是重要信息。所以,人脑倾向于记住重复获取的信息。而那种重复频率比较低的信息,就不容易被记住。(想想遗忘的幂定律)
对于那些不喜欢刷题的学生群体而言,这不是个好消息。因为,刷题确实是一种有效的记忆策略。大量的重复的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知识点。

3.其他记忆如何帮助想要的记忆的提取?

其他记忆有可能干扰对某些记忆的提取,但也可能帮助我们提取某些记忆。
我最常用的例子是关于英语单词的。
大家看看下面这几组单词,你们觉得,记忆哪一组单词最容易?
1.psychology
2.psychology,distance,catalyst
3.psychology,psychopath,pathology
起初,大家可能会觉得第1组单词最容易记住,因为它总共就1个词。而第2组和第3组都是3个词。
但如果大家真的花时间去记了,那么,我们会发现,第3组最容易记住。因为这3个词是有关联的。psycho表示心灵,logy表示学说,pathos表示“受苦难”。所以,这三个词的意思分别是心理学,精神病患者,病理学。
第2组词之间没有关联。所以,它们互相之间会产生干扰,反而不利于我们记住它们。
书上的例子是一个实验,具体过程就不说了。结论是一样的:有关联的信息不会干扰记忆,反而会加强记忆。
7.4.提取和推理这一节的内容很重要。它涉及了记忆提取的本质。
很多人认为,记忆提取,类似是把以前录制的录像带,从柜子(记忆库)里找出来,再播放一遍。
外行人可以这么想,但专业的心理学家知道,这种对于记忆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回忆并不是重播录像带。回忆涉及推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回忆出我们曾经记住的东西,而是推理出“我认为我曾经记住的东西”。
下面是一个实验,两组人都读过下面这段话:(懒得打字,直接贴图)
其中一组人在读上面这段话之前,还多读了下面这段话: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给这两组人做个考试,让他们回忆一下第一段话的内容。
大家觉得,那一组人能回忆出更多的句子呢?
没错,就是事前多读了一段话的人。
但是,多读了这段话的人,还额外回忆出了一些别的内容,比如:南希是一个未婚学生。南希和一个大学教授交往。教授让南希怀孕了。医生告诉南希,她怀孕了。
没有多读那段话的人,当然额外回忆除了一些别的内容,不过数量上要少很多。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人们的回忆并不是一种精确的记忆提取,而是似真提取和推理的混合产物。我们更倾向于回忆我们觉得可能为真的事情,而且我们还经常做出推论,回忆出我们推理的结果,而不是当初记住的前提。
比如,你让人记住“玫瑰花是蔷薇科植物,蔷薇科植物都是有刺的”,过一段时间后,那人就会觉得,自己当初记的是“玫瑰花是有刺的”。
这又涉及了另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虚假记忆。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不说回忆出来的情况是虚假的,而只是说它们并非精确为真。但是,如果你童年时未曾遭遇父母的虐待,后来长大后又回忆起了自己遭受虐待的情景,拿着毫无疑问是虚假记忆。
同样,目击者的证词也可能是虚假的。目击者可能误把张三当作李四,或者记错了时间和地点。
所以,大家在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太相信人类的记忆。这既包括别人的记忆,也包括自己的记忆。

4.一人的内部和外部情境如何影响其回忆?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如果能处于当初记忆某个信息的状态下,那就能取得更好的回忆效果。
这听起来很抽象。不过,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
大家都经历过考试。一些考试需要让全年级所有人都打乱座位,去往不同的班级。而有些人可能就恰好不用变化。他的考试位置,就恰好是他原本学习知识的位置。
此时,这个人的考试成绩可能会更好。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在什么都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是回到了当初学习某个知识点的位置,回忆的效果就能更好。
还有个针对潜水员的有趣实验。让潜水员在水下记忆一些信息。然后比较他们在岸上针对这些信息的考试成绩更好,还是在水下的考试成绩更好。结果发现,他们在水下的考试成绩更好。
正如安德森总结的,如果测验时外部环境和内在状态和学习时是一致的,那么测验结果就会更好。
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这意味着,人脑的记忆不是录像机式的。至少,录像带不会因为在原本录像的地方播放,就变得更好。
人类对于信息的记忆,依赖于人类对那些记忆的理解和加工,而当人类加工和理解那些记忆时,外部环境和内在状态又会影响这个加工过程。
这说明,人类的记忆,更像是一个“快乐传真”游戏。(一些公司团建很喜欢玩的游戏)

5.我们无法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这个问题,我不确定答案是想说什么。可能是想说内隐记忆。我们下一节再细说。

6.脑中的颞叶(尤其是海马体)在记忆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现在不得不向大家介绍一位神奇的病人,简称H.M.
此人出生于1926年,小时候受过脑损伤,好像是骑自行车时撞了。父亲那边也有癫痫病历史。总之,他10岁时开始偶尔癫痫,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病越来越严重。他可能上一秒钟还好好的,下一秒就倒在地上,浑身抽搐,口吐白沫。
总之,这个病对他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他找来的神经外科医生决定,要切除一部分脑组织。在当时,这种治疗方案的效果是很不错的。虽然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不过,当他的内侧颞叶被切除时,副作用实在是太神奇了。
做手术时,他27岁。做完手术后,他可以记得大概10年前的事情,也就是自己16岁之前的事情,但对于最近这10年发生了什么,尤其是最近三年发生了什么,他都不太记得。
如果仅仅如此,大家可能还觉得没什么,忘记就算了,将来还可以再补习。
但是,麻烦在于,他丧失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也无法记住新东西了。
假设你见到他,自我介绍了一下。过了10秒钟,他可能就不记得你的名字了。
所以,心理学家认为,海马体这个脑组织,对于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块区域以及附近的脑区受损,就可能出现严重的顺行性遗忘症,也就是无法记住新东西。
H.M.这位病人为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他类似的病人,有可能还同时丧失了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正常的智力。也可能不太愿意被人研究。但H.M.除了不记得手术前这些年发生了什么,也无法形成新的记忆之外,其他功能都很正常。所以,直到他82岁去世前,别人也都很想要找他来研究,他也一直很配合。
但我们很难说他自己过得十分幸福。毕竟,他可能始终记得的是自己是个年轻小伙,但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都已经是个老头子了。(关于顺行性遗忘症,还是强烈推荐大家去看《记忆碎片》这部电影)
同时,我们还发现,H.M.可以学会新的动作技能。在一个触摸式走迷宫的任务中,H.M.经过反复尝试,可以更快地完成任务。当然,他自己不知道自己经过了反复尝试。他最终只是觉得,“这事情也没那么难嘛”。这是因为,他无法记得自己做过的事情。但是,他的内隐记忆还在发挥正常的作用。
内隐记忆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和外显记忆相对的概念。外显记忆是说,那些我们能有意识地说出来的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行。比如,假设我们已经学会打字了。那么,关于每个键在键盘的什么位置,这通常是内隐记忆。因为一般人很难迅速说出来。
关于动作技能的程序性记忆也都是内隐记忆。比如,骑自行车,游泳,等等。我们记住这些动作时,通常是说不清楚自己究竟记住了什么。
让我们来看这幅图:
这个图左边的陈述性记忆就是外显记忆。右边的非陈述性记忆就是内隐记忆。两边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如果大家在学完这一章节后,大部分内容都不想要记住。那么,至少记住最后这张图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