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蒋国

西周时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姬伯龄被封在蒋地(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蒋集),建立蒋国。据考证,蒋国故都位于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境内。蒋国是西周时期的封国之一,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的一段话:"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子孙因以为氏。"周灭商后,为巩固其新政权,一方面对残余的商王朝反抗势力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又采取大分封的办法实行"分封"统治。据文献记载,西周初年较为集中的分封大致有三次:一在武王伐纣之后,二在周公摄政与成王亲政之时,三在康王在位之世。故《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便是周初三次大分封的重要记载。蒋国存在了400余年。公元前632年,著名的城濮之战爆发,晋文公退避三舍之后,击败强大的楚军,一战确立新一代霸主地位,而战败的楚国大伤元气,长时期不敢北上,转而掉头向东,向淮上小国撒气,不管东夷方国还是姬姓诸侯国,一概扫荡。始封在内陆还是边疆?蒋国始祖是周公之子。据《左传》记载,周公东征平定"三监"(武王灭商后,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历史上称之为"三监")叛乱后,为巩固统治,周王朝大量"封建亲戚",而"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也就是说,在这次大规模的分封中,周公的六个儿子成为诸侯国国君,他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在蒋国,成为蒋国的开国君主,如今全国蒋氏,都认伯龄为始祖。一般认为,伯龄被封一个叫"蒋"的地方,因此其国号为蒋国。有专家考证认为,这个蒋地,并不在今天的淮滨,而在获嘉、修武一带,准确地说,是获嘉张巨乡蒋村(也有人认为是焦作市马村区蒋村)。不知什么原因,在周昭王、穆王时期,蒋国南迁到今尉氏县蒋城;周宣王中兴之时,周王朝征服了南淮夷,为了加强对这一带的统治,把蒋国再次南迁至今淮滨期思镇。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周代初期,蒋国始封之时,今天淮滨一带是东夷(也称淮夷)的地盘,蒋国不可能在这里建立。只有到了周宣王征服淮夷之后,蒋国才可能在此立足。这种观点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周王朝与东夷之间的战争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做出论断。东夷是周王朝的劲敌,从周初到春秋时,华夏诸侯与东夷之间的战争不绝史册。其实不仅是周代,华夏与东夷之间的战争和融合延续了2000多年。"夷"的原意为"一人负弓",是远古东方部落集团的名称,与"华"对应,起初并没有任何贬义。学术界有人认为,华、夷是远古黄河流域东西两大部落集团,东方夷族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羲和、帝俊、太昊、蚩尤、少昊、大舜、伯益等。大约5000年前,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蚩尤落败,导致东方部落分化瓦解,一部分与华族相融合,另一部分仍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夏代是以黄河流域西系部落为主,融合东方少昊集团诸多部落建立的国家。从现在掌握的史料看,夏代西方发生的战争很少,而与东方的争斗很激烈,有人认为,推翻夏王太康、"代夏政"的后羿就是东夷的首领。商人也是东西两大系融合的复合型共同体,他们与东夷关系更为密切。有人研究甲骨文认为,商代人殉、人祭之风渊源于东夷,从甲骨卜辞的记录看,用作人殉、人牲的主要是西边的羌人。不过,商代与东夷之间,也时常兵戎相见,尤其到了商代后期,甲骨卜辞中,常见征伐人方、尸方(学者认为"人"、"尸"均为夷的变体字)的记录,对东夷作战时间很长、规模很大,远涉淮河流域。所谓"商人服象,为虐东夷",即是文献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商代末年,纣王对东夷发动大规模战争,以致周人骤然攻打,纣王竟然无兵可用,只好用奴隶拼凑成一支部队,所以史书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到了周代,东夷仍然是周王朝的劲敌。周武王去世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武庚乘机会同心怀不满的"三监",联合东夷奄、薄姑等众方国联合起兵反周。于是周公大举东征,用三年时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杀了武庚,放逐叛乱的"三监",并且占领了奄,放逐其君,"灭国者五十"。有学者认为,被灭掉的这50个方国,大部分在今山东境内,也有一些位于淮水流域。《史记·鲁周公世家》说:"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宁淮夷东土。"可见,周公的东征,是涉及淮河流域的。随后,姜太公被封于齐,周公被封于鲁(其长子伯禽代为国君)。齐建国于营丘,正是东夷薄姑的中心地区,而鲁建国于曲阜,正是奄的中心地区。立国之初,齐、鲁都面临夷人的激烈反抗,姜太公立国之初,"(东夷)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经过激烈的战斗,齐才得以立国,甚至直到春秋,齐国与莱夷也发生过战争。周公之子伯禽于鲁之时,"淮夷,徐戎并兴",使得鲁国一度不敢开东门。成王亲政以后,"淮夷、徐夷及奄又叛",成王大规模征集军队,展开征伐,经过几次反复,今山东境内的东夷势力才被压制下去。即便如此,齐鲁的夷人文化仍很强大。姜太公的齐国采取了文化上兼容并包、经济上充分发挥地利的方略,"大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而伯禽在鲁国则采取以周文化变革当地民风民俗的政策。据《史记》记载,姜太公就国后5个月就向周公报告施政奏效,伯禽三年后才作出相同报告。周公得知两人采取的不同文化政策,"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后来,齐国果然成为大国,而坚持周礼的鲁国,则在后世孕育了影响深远的孔孟儒家学说。既然齐鲁都立国于东夷文化的核心地区,蒋国为什么不能立国于淮河中游靠近中原的淮滨期思呢?不过,山东的东夷遭齐鲁的强力压制势力不张,其势力中心逐渐南移到淮河中下游,史书中淮夷的名头逐渐取代了东夷。如果蒋国最初就立国在期思一带,他们必当面对强大的夷人势力,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宣王中兴决战淮夷周朝建立100多年后,淮夷再次强大,对周构成严重威胁。周穆王时,位于洪泽湖一带的徐国国君一度称王,公开与周王朝抗衡,率领众多方国攻打到了黄河流域。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后来,周穆王与楚国夹击徐国,杀掉徐偃王,才抑制了淮夷势力。周夷王时,淮夷势力再度膨胀。噩(鄂)侯驭方叛周,"率南淮尸(夷)、东尸,广伐南或(国),东或",不仅攻伐纣王朝南疆和东边的诸侯,还打到了洛阳附近,威胁周的东都。周夷王动员了西六师、殷八师两支主力夹击,才把淮夷入侵打退。到周厉王时,淮夷再次打到洛阳附近,并曾击败周王朝主力部队,直到厉王之子宣王即位后,才彻底消除了淮夷的威胁。周厉王是周代有名的暴君,他的横征暴敛曾引发国人暴动。大约因为经历了那场灾难,他的儿子宣王即位后励精图治,整顿朝政,使已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一度强盛,史称"宣王中兴"。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在打败北方的戎、狄后,周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淮夷,周王朝的部队沿淮水东行,打败诸多淮夷方国,令最强大的徐国被迫屈服,向周王朝进贡。各方国也都接受王命,敬献贡物。自此一战,淮夷一蹶不振,从此再也没有强大起来。有学者研究认为,此后淮夷与华夏的融合逐渐加快,春秋时期各淮夷方国"即事诸夏",与诸夏通婚,参与会盟。这个时期出土器物淮夷,所有铭文都是周代通行的文字。在春秋争霸与战国大兼并的过程中,这些方国先后被楚、吴、鲁、越兼并,与此同时,华夏与东夷完成交汇融合,夷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都已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根据史书记载,周宣王振兴国威后,又进行了一次分封,其中封他的弟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后迁徙到新郑)。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他还将其舅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主张蒋国始封于获嘉一带的研究者认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宣王令蒋国迁徙到今天淮滨一带。并不是从北方迁徙而来,它最初就立国于期思。淮滨县文化局办公室主任尤新峰先生就认为,如果蒋国曾多次迁徙,史书上不可能没有任何信息;而姬姓的蔡、沈、息等国都在淮河流域,与期思相距不远。期思虽在淮河之南,但距离淮河只有10多公里,是重要的农耕区。周公东征,"灭国五十"之后,周王朝将伯龄封于此地,作为控制东夷的前哨阵地,并非没有可能。这种推论听起来有道理,蒋国不在内陆,而在边疆,承担对抗东夷重任,也是合乎情理的。尤新峰先生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史料--唐天宝十五年的《蒋氏大宗碑记》。此碑记有如下内容:"昔者周公正天地之纪,立君臣之度,朝诸侯于明堂,复宝命元子,于是旌之车服,锡之山川,虽名上公之位号,实用王者礼乐。然犹大录丰功优命诸子。宅鲁侯于曲阜,城蒋国于期思……"大意是说周公功劳巨大,成王待他极为优厚,并且对他的儿子也给予优厚待遇。这个史料年代较早,因此有较高可信度,其中"城蒋国于期思"之句,分明是说蒋国始封地就在期思,跟鲁国一样,承担重任,立国于当时的前线,成为与淮夷作战的前哨。由于缺少充分的原始史料,关于蒋国的很多争论难以产生定论。但这次"寻根聚会"上,各地蒋姓代表至少形成一个共识:期思为蒋国故城,也是蒋氏得姓的地方。古代史书和如今考古发掘,都证实了这一点,班固的《汉书》,司马彪的《续汉书郡国志》都明确记载,"汝南郡期思县有蒋乡,古蒋国。"《左传》杜预注认为,"蒋在弋阳期思县"。而《水经注》也说:"淮水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古城遗址期思古城位于淮滨县城南15公里,居于大别山北麓,淮水之阴。地势绵延起伏,域内河湖密布。淮河、白露河、期思河三川争流,浇铸出期思古老的文化;草湖、方家湖、兔子湖三湖相映,沉淀着期思厚重的历史。期思古城是西周蒋国故址,历史有明确记载,《左传》杜预注指出 "蒋在弋阳期思县",《水经注·淮水篇》载"(淮水),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 ,进一步指出蒋国是周公后裔。周公是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成王年幼时辅政,时武庚串通管叔、蔡叔、霍叔以及淮夷诸国叛乱,周公旦攻灭东方16国,并对东方的领地重新进行了分封,自封于鲁,长子代之。《史记索隐》载"周公元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其余食小国者六人 : 凡、蒋、邢、茅、胙、祭也",《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四年》记周召穆公纠合宗族于成周作诗时明载:"管、蔡、 ……郇文之昭也"即文王子。"邗、晋、应、韩武之穆也", 即武王子"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即周公旦之嗣。并在注中说:据《通志氏族略·二》蒋为周公第三子伯龄所封国,传世器物有'将兑殷'、'将子爵'" 。从周公旦子封于蒋,至公元前617年楚大夫复遂攻灭蒋,蒋国已有600年左右的发展史。沧海桑田,遗迹未泯,蒋城故址仍然在向人们展示它当年的文明和辉煌。现存的古城墙东西长约1700 米,南北长约500米,墙基宽 32 米,东南有烽火台一处,残高约7―8米,其它墙段残高1- 3米。在古城遗址范围内,遍布灰色土层,绳纹陶片到处可见。在古城西墙南端发现大量红烧土和汉代筒瓦, 因此处地势较高,当地称之为 " 炮台"可能为汉代遗迹。在古城外西北隅有一台地,当地称为"北城埂", 经调查为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与古城墙址并无联系。近些年来,古城内外不断出土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戈、铜矛、铜剑、铜鼎和铜壶,在古城南郊发现有春秋墓群。第一次发现楚国金币"郢爱", 而发现最多的是楚币蚁鼻钱。这些文化遗物,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它反映期思古城在灭蒋入楚之后的历史背景。

期思蒋国为楚所并,为史界所公认,但具体在哪一个时期被并,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最权威的说法,当为北宋学者蒋之奇的《恭述远祖序》:“孟十三代孙简轲,伯龄二十三代孙也,为楚宣王所并。其后子孙分散,或仕于齐,或家于乐安千乘”。 但此说的疑点很大,主要是:楚宣王于前369年-前340年在位,此时,中原历史已进入战国时代百余年(一般将周平王时代至前476年列为春秋时期,前475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列为战国时期)。此时除战国七雄外,剩余小国数量已不多,如蒋国此时仍存在,其灭国事件在典籍中肯定会有记载。但遗憾的是,整个战国时代并没有蒋灭于楚的记录。此其一。 其二,《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载有蒋闾葂言论,这是最早见之于典籍的蒋姓人士,而庄子出生年正是楚宣王即位年,据此推断,蒋闾葂只能生活于楚宣王同期甚至前数十年,此时能产生有如蒋闾葂式的蒋姓高级学者,只能说明蒋氏人口在当时已发展有相当规模。因此,蒋之奇所说蒋国“为楚宣王所并”没有历史依据,逻辑上也讲不通。 那么,蒋国到底何时为楚国所并呢?这要从蒋国的变迁史说起。 蒋国的分封地,现在所能看到的史料大多认为在今河南淮滨或固始一带。但从周初分封的习惯看,大多是以初封地的原始地名作为爵名。而“蒋”这一地名实际上在夏商时期就已存在,只不过方位不在今天的淮滨或固始,而是在今河南的获嘉、修武一带。 再者,淮滨或固始在周初仍属“淮夷之地”,直至周昭、穆王之时才纳入版图(但仍属边陲)。因此,蒋侯伯龄的初封地在获嘉、修武一带就显得比较合乎逻辑。分封的初始原因主要是与周室宗亲一道,共同对“三监之乱”后的殷人进行监视,同时对北方少数民族“北戎”“条戎”进行防御。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朝的政权逐步巩固下来,特别是经过周穆王一代几十年的南征北战,周朝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狄和戎等逐步归顺,南部疆域也扩张到淮河中上游,东部在齐、鲁二侯的努力下,势力已扩展至海。 这时,除鲁国以外的周公后裔封国的原始作用已慢慢减弱。为了加强对南部荆楚地区的控制,周昭、穆两王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侯国往南迁,这其中就包括了伯龄后裔的蒋国。 根据考证,周穆王时期,蒋国被迁封至现在河南的尉氏县一带,现在当地仍存有蒋城古迹。至于今天河南淮滨的蒋城古迹,则是蒋国再次迁封所在,时间当在周宣王初期,其目的仍与前同。 当然,分封并不意味着同时就开始殖民,特别是封侯本人就封不就国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从已掌握的史料来看,周君自不必赘言,历代周公都在周王身边辅佐;凡、胙、祭三君可能因离宗(成)周较近,又是周公后裔,亦都有兼任宗主国卿士的记载。 特别是祭公,长期在周昭王身边为卿士,“十九年春,祭公、辛伯从王伐楚《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周昭王将亲征荆蛮……还反及汉,梁败,王及祭公陨于汉中《吕氏春秋·音初篇》”;凡伯在任周平王卿士时,“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左传·隐公七年》”,在周王左右,又傲气十足,不接受北戎的贿赂,结果埋下祸根,最终被强悍的北戎所灭。 因此,就封不就国,在当时可能形成了一种常态,这对于国君本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好事,但对于侯国来说则明显弊大于利。周公诸子封国的发展变迁史即可证明这一点:就封也就国的,其侯国发展就快,势力也较大,影响也深远,如鲁国;就封不就国的,其侯国发展就慢,势力也较小甚至连封地所在也无从查考,如祭国。 蒋国的情况可能介于二者之间,但由于如前所述经常被动迁徙,殖民繁衍速度非常缓慢,其势力较难发展。 蒋国最后迁封地在今河南淮滨或固始一带,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以“蒋国”初来乍到,虽经几代发展,人口与其他实力如何能担当起“加强对南部荆楚地区的控制”这一任务。 我们推测,蒋国在当时特别是后期的作用,最多只能是充当宗周与楚国及周边异姓小国的信息沟通桥梁,它对楚国及周边异姓小国的监控作用是无足轻重的。在宗主国本身实力日渐衰弱的情况下,蒋国周边的异姓小国,或者倒向南边日渐强大的楚国,或者向北部强国寻找依靠,这在春秋时期的侯国关系中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蒋国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既不能背叛宗主国,又不能得罪异姓国,蒋国贵族们日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也正因为如此,肯定事先就做好随时迁徙的准备。 处在强国之间的与蒋国临近的几个异姓小国,如江、六、蓼等,其处境一定比蒋国更为悲惨,因为它们是直接与楚国接壤的。但由于它们建国的时间较长,自有周以来一直在所封国经营,实力比蒋国大得多,而且它们是异姓国,可以游走于大国之间而没有道德上的包袱,纵横捭阖的空间较大。 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它们一段时间与楚国结盟,一段时间又与魏、齐等强国联合抗楚。蒋国由于实力的影响,加上沉重的道德上的包袱,只能做壁上观,一旦作为其缓冲地带的周边小国发生重大变故,蒋国的前途可想而知。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断,作为蒋国南部屏藩的异姓小国灭亡之日,也就是实力更弱的蒋国灾难发生之时。综合春秋时期有关历史资料,有专家推论,在六、蓼两国被楚国所灭的同时,由周公后裔所建的蒋国也被楚国所并,这一结论是十分合理的。 我们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在六、蓼两国临将被楚国所灭的时候,蒋国的贵族就已经四散逃命了。 如果以上的推论成立,那么蒋国何时为楚国所并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左传·文公五年》载:“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冬,楚公子燮灭蓼。臧文仲闻六与蓼灭,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说明蒋国被楚所灭,准确时间乃于鲁文公五年,即周襄王卅一年、楚穆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22年。 公元前622年,蒋为楚穆王所并,此后蒋地被楚设为期思县,也就有了“楚穆王九年,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子朱及文之无畏为左司马《左传·文公十年》”的记载。 蒋国的贵族们为了生存,大部逃往东部的鲁、齐等近亲国寻求庇护,为了保持自己仅存的一点贵族尊严,共同约定以蒋为姓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齐地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蒋氏贵族后代凭籍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的家乡逐步生根开花,并且出现象蒋闾葂这样能为侯国君主出谋献策的学者型人物,也就顺理成章了。一般认为,伯龄是被封一个叫“蒋”的地方,因此其国号为蒋国。有专家考证认为,这个蒋地,并不在今天的淮滨,而是在获嘉、修武一带,准确地说,是获嘉张巨乡蒋村(也有人认为是焦作市马村区蒋村)。不知什么原因,在周昭王、穆王时期,蒋国南迁到今尉氏县蒋城;周宣王中兴之时,周王朝征服了南淮夷,为了加强对这一带的统治,把蒋国再次南迁至今淮滨期思镇。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周代初期,蒋国始封之时,今天淮滨一带是东夷(也称淮夷)的地盘,蒋国不可能在这里建立。只有到了周宣王征服淮夷之后,蒋国才可能在此立足。这种观点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周王朝与东夷之间的战争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做出论断。蒋国(前1116年-前617年),是西周时期由华夏族在今河南省淮滨县一带建立的姬姓诸侯国,始祖是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姬伯龄,又称蒋伯龄。西周时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姬伯龄被封在蒋地(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蒋集),建立蒋国。蒋国是西周时期的封国之一,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的一段话:“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子孙因以为氏。”在周灭商后,为巩固其新政权,一方面对残余的商王朝反抗势力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又采取大分封的办法实行“分封”统治。据文献记载,西周初年较为集中的分封大致有三次:一是在武王伐纣之后,二则是在周公摄政与成王亲政之时,三在康王在位之世。故《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便是周初三次大分封的重要记载。蒋国存在有400余年。公元前632年,著名的城濮之战爆发,晋文公退避三舍之后,击败强大的楚军,一战确立新一代霸主地位,而战败的楚国大伤元气,长时期不敢北上,转而掉头向东,向淮上小国撒气,不管东夷方国还是姬姓诸侯国,一概扫荡。由于缺少充分的原始史料,关于蒋国的很多争论难以产生定论。但在“寻根聚会”上,各地蒋姓代表至少形成一个共识:期思为蒋国故城,也是蒋氏得姓的地方。古代史书和如今考古发掘,都证实了这一点,班固的《汉书》,司马彪的《续汉书郡国志》都明确记载,“汝南郡期思县有蒋乡,古蒋国。”《左传》杜预注认为,“蒋在弋阳期思县”。而《水经注》也说:“淮水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期思古城位于淮滨县城南15公里,居于大别山北麓,淮水之阴。地势绵延起伏,域内河湖密布。淮河、白露河、期思河三川争流,浇铸出期思古老的文化;草湖、方家湖、兔子湖三湖相映,沉淀着期思厚重的历史。期思古城是西周蒋国故址,历史有明确记载,《左传》杜预注指出 “蒋在弋阳期思县”,《水经注·淮水篇》载“(淮水),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 ,进一步指出蒋国是周公后裔。周公是指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成王年幼时辅政,时武庚串通管叔、蔡叔、霍叔以及淮夷诸国叛乱,周公旦攻灭东方16国,并对东方的领地重新进行了分封,自封于鲁,长子代之。《史记索隐》记载“周公元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其余食小国者六人 : 凡、蒋、邢、茅、胙、祭也”,《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四年》记周召穆公纠合宗族于成周作诗时明载:“管、蔡、 ……郇文之昭也”即文王子。“邗、晋、应、韩武之穆也”, 即武王子“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即周公旦之嗣。并在注中说:据《通志氏族略·二》蒋为周公第三子伯龄所封国,传世器物有'将兑殷'、'将子爵'" 。从周公旦子封于蒋,至公元前617年楚大夫复遂攻灭蒋,蒋国已有600年左右的发展史。沧海桑田,遗迹未泯,蒋城故址仍然在向人们展示它当年的文明和辉煌。现存的古城墙东西长约1700 米,南北长约500米,墙基宽 32 米,东南有烽火台一处,残高约7―8米,其它墙段残高1- 3米。在古城遗址范围内,遍布灰色土层,绳纹陶片到处可见。在古城西墙南端发现大量红烧土和汉代筒瓦, 因此处地势较高,当地称之为 " 炮台"可能为汉代遗迹。在古城外西北隅有一台地,当地称为“北城埂”, 经调查为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与古城墙址并无联系。近些年来,古城内外不断出土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戈、铜矛、铜剑、铜鼎和铜壶,在古城南郊发现有春秋墓群。第一次发现楚国金币“郢爱”, 而发现最多的是楚币蚁鼻钱。这些文化遗物,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它反映期思古城在灭蒋入楚之后的历史背景。

蒋氏文化园

蒋氏祖庙

伯龄公铜像

伯龄公墓

伯龄公墓

祖庙落成碑七、八年前。某日,老家来批人,告我正重修家谱。打算晚乘车,赴河南淮滨期思镇古蒋国遗址,寻根祭祖。同行者,还有老家几位在外有头有脸人物。我虽非蒋姓,然母亲姓蒋,血统半个蒋人。况受蒋族荫庇,长大成人。故说我是大半个蒋姓人,也不为过。内心热切。招待晚饭。一年之后,家谱成,老家送来一册。内有照片一帧,为蒋国故都期思城遗址,黑白,模糊,平添几分朦胧与神秘。从此,那个遥远年代,那个梦幻年代,那个真实与传奇并存年代,竟不时在记忆中浮现。此次去河南,寻踪古蒋国,不想错过。从淮滨县城南下。沿二0六省道,至王店乡。然后东折,进入县乡道。公路狭窄,如带。不时遇到堆积物,截断带子,佶屈难行。恍惚置身西方魔幻片,去幽僻之地,蛮荒之乡,猎奇探宝。公路两侧,密密挨挨,樾樾荫荫,一式杨树林。此地平原,凡我所见,杨树几乎是唯一树种。风是弱风,杨花却铺天盖地。平时,我只知柳树有絮,飘飘洒洒,漫天飞舞,北国江南,莫不如此。并不见杨树有花。想不到,杨花竟也如此疯狂,更胜柳絮。从车窗望出去,飞雪飘零,寒霜乱舞,太阳黯淡,万物褪色。虽非“万里江山尽白头”,却也“天空哭泣地亦愁”,酝酿出一种悲情氛围。树,是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花,是最古老的树花之一。不免想起,那个三千年前古国,虽为王胄贵胤,然从立国之始,却从未强盛,凄凄苦苦,悲悲切切,煎熬四百年,终于殒殁。曾经的古国地,现在的闭塞镇。期思镇不大,一横一直,两条主街。两街之交,是镇政府。忽有念头,会会这里的公务人员,可好。直入办公室。遇一短发女士。说明来意,请求遣人陪同介绍。女士一脸阳光。问是专程祭祖,还是一般游览。我懂意思。两者不同。前者公事,有人接待。后者个人行为,无义务陪同。我如实告知,只是自驾游耳。女士不以我是后者的身份为嫌,鲁莽为忤,即刻拨电话,说请文化站小李陪你,他对蒋氏文化,内行。小李三十左右,体恤衫,牛仔裤,热情,干练。应是文化人。往东南行约一公里,至蒋氏文化园。驻村管理员,已开了园门。小李介绍,文化园只接待寻根祭祖者,平时不开放。小李此言不虚。河南不少类似古迹,皆如此,只作内部参访。实在有改进必要。此既是某一姓氏文化园,更是中华文明古迹一部分,岂能分彼此。当然,我还得感谢镇政府的开明。我以为,只有对历史重视的政府,才是对现实负责的政府。何况,此地曾是文明古国呢!此处所在,古称万寿陵,为蒋国国君陵寝地。四周高墙。门楼简朴,不失庄严。绛柱黄瓦,蓝底牌匾。有镏金大字:蒋氏文化园。落款蒋孝严。左右侧标语:同宗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是的,蒋姓较纯,皆出于此,所谓“天下无二蒋”。进门楼,翠柏夹道。园中主殿,为蒋氏祖庙,供奉蒋氏始祖伯龄公。建筑为重檐歇山式,色泽鲜明,高广华美。小李介绍,首次全球蒋氏寻根恳亲会,是0八年,盛大,隆重。几百名代表,来自五湖四海,睽违两千六百个春秋,兄弟同袍,重回古国,泪洒期思,令人动容。古时整个蒋国,只几万人;现在蒋姓,已是七百万人大家庭。风雨沧桑,世道变迁,枯荣盛衰,无以言表!尔后每年清明,均有祭拜活动。文化园亦由蒋氏捐款修建,二0一四年二月刚刚落成。看来,我是幸运者。殿内旷敞空寞,还未布置齐备。一地霜雪,甚是幽清。原来墙高处一排窗子未关,杨花趁虚而入,来伴蒋氏始祖。管理员拿来扫帚,赶紧打扫。霜雪之中,有一铜像,即伯龄公也。端坐。朝服。捧笏。深远目光之中,含有一丝忧虑。伯龄公是否有种预感,他之国,必将多灾多难?伯龄是周公旦之子,血统高贵,周王朝嫡系。《左传.僖公廿四年》载,“及、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加上世子伯禽袭鲁,周王因周公伟绩,封周公六子为侯伯。蒋国伯龄,是周公三子。何时封蒋?众说纷纭。唐《蒋氏大宗碑记》有,“昔(王)大录丰功优命诸子,宅鲁侯于曲阜,城蒋国于期思”。可见蒋国裂封较早,与伯禽袭鲁相仿,当在周公翦除三监之乱前后。为何封蒋?当然是政治需要。其时东夷淮夷,不时叛乱;楚邓等少数民族诸侯,蠢蠢欲动。而蒋国位于淮河上游,中原与淮夷南蛮之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以说,伯龄来此是肩负重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镇守南疆,壮大周王朝势力。对淮夷南蛮,起到监督震慑作用。“城于期思”。期思何意?期望,寄望也。伯龄封蒋,周王朝可谓殷殷切切,用心良苦也。何时亡国?史书无载,然从间接推断可知。《左传.文公十年》(前617年),”楚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说明其时蒋国已被楚国所灭,成为楚之一县(楚一县之长称公)。往上溯,《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楚成大心灭六,冬楚公子燮灭蓼“。六国(今六安)在蒋国东,蓼国(今固始)在蒋国南。由此可知,楚灭蒋应在此前后。若照此推算,蒋国由立至亡,凡四百余年。期间经营如何,何以亡国?长长四百年,蒋国之名难见于史册。其时周边小国,多如牛毛,蔡、息、邓、申、六......皆有其名,而独不见蒋,可知蒋国之羸弱,国运之偃蹇。一个国家之存亡,史书可以忽略不计,说明此国处境惨淡,或竟是那些小国之附庸,名存实亡,也未可知。王室贵胄,何以落魄一至于此,当有多种原因,现已不能知悉。据我分析,似与以下两者有关。一是竞争激烈。其时遍地诸侯,而国家普遍体量较小,一国之地相当于现之一县,人口相当于现之一乡。不可能鸡犬相闻,不相往来。必吞噬兼并,优胜劣汰。没有霹雳手段,特殊机遇,在夹缝中很难胜出。故经过大浪淘沙,春秋五霸,战国七强,乃至最后胜出的秦国,其国大多远在僻壤之处,便于休养生息,国土拓展。象蒋国,根本无胜出可能。二是地形地貌。拿来现在地图看,除北面几十公里有大河淮河之外,围绕期思镇的都是小河,东白露河,南新河,北期思河。猜想古时,小河小湖当更多,故遍种水生作物菰米。境内无山,地势低洼。然又不平坦,多小土丘,小梯地,资源相对贫乏。如此地形地貌,无表里山河之固,无殽函关隘之险,故易攻难守。当年,周王朝出于政治目的,看中此处战略位置重要,把蒋国当作一个楔子,钉入华夷华蛮中枢之间。然战略位置重要,却是一把双刃剑。四面邻国,必将蒋国当作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后快。故蒋国之命运,可想而知了。大殿之后,是蒋氏始祖伯龄公之墓。墓体宏大,几亩方圆。前设香炉,后立黑色大理石墓碑。墓周已用粗石垒砌。问小李,是否新近扩建。答曰,从来如此。问,现期思蒋姓可多。答,当年蒋国被灭,国人泪洒期思,纷纷逃亡,相约以蒋为姓,以誓不忘古国之恩,亡国之痛。故本地蒋姓极少,有者亦是从外地回迁而来。如此情况之下,陵墓保存如此完好,可见此地民风之淳厚。在墓园徘徊良久,又在伯龄公像前叩了头,在捐款箱中捐了款,聊表我非蒋姓之蒋姓人寸心。送小李至镇政府,道了谢。小李告我,回路尚有蒋国古城墙遗址,一眼所见,可往一观。告别小李,车行片刻,果见一列长堤,高高耸起,种满杨树。有两烽火台,新近恢复,青砖砌就。上有大理石碑镶嵌其中,介绍蒋国故城遗址概况。现存残墙长一千七百米,宽五百米,墙基宽三十二米,高三米。历两千多年风雨犹存,难得难得。走在残墙上,衰草覆盖了往事,杨花却传递着信息,恍恍乎有种历史穿越感。回来路上。杨花乱舞,依旧疯狂。回想蒋国命运,蒋姓遭遇,不胜感慨。蒋氏立国,肩负使命,不想积贫积弱,从未雄起。结局,反被监视对象所灭。灭国之后,蒋人背离乡之恨,怀失国之痛,如杨花飘萍,如流云星散。却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代有英才,已然成为中华大姓矣。世事变迁,又谁人能料?据传,蒋国新立之时,有鹤发老者入曰,国不可为蒋。公问其故。曰蒋为草本,楚为木本。草怎敌木?公笑曰,无忧,可作姓氏矣!老者叹息而出。《说文》,蒋,苽也。苽即菰。古九谷之一,多年生水生草本作物,适宜低洼之地,果实细长,称菰米,可作粮食。因期思多菰,故称蒋国。后菰植株变异,不再结果,作为粮食作物,已然绝种。不想至唐,菰根部发达,孕育出白生生巨果,可作蔬菜食用,即是现之茭白。因祸得福。此传说中,似乎一切早已注定。鹤发者象位得道高僧,算定蒋国之灭亡结局。而伯龄公更象佛祖,早知前因后果,眼光似乎更远,世事无法改变,嗣后却能发扬光大。就象蒋菰,菰米死去,换来的却是硕果。我想起伯龄公那略带忧郁,然深远的目光,炯炯如炬,似早穿透弥漫的杨花,洞悉世人无法预知的玄机。杨花翻飞,能走多远?而蒋氏因失国得姓,迁播流徙,遍及寰宇,犹如凤凰之涅槃也!相关信息蒋国国号蒋国姓姬爵位不详国都始封此国者周公旦始祖姬伯龄兴亡年代前11世纪 至 前617年灭亡原因被楚国所灭史书记载春秋(始见于隐公年)

(0)

相关推荐

  • 周朝的7个诸侯国,国君都是周公的后人,除了鲁国还有谁?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被后人称之为"元圣".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周武王姬发病逝后,周成王年幼,周公执掌大权.管叔.蔡叔.霍叔等不 ...

  • 黄国黄城与黄歇

            黄国故城,在潢川城西6公里处,即淮河南岸,小潢河之西,那里大约周长近6公里的古城是黄国故城的结论.黄国故城呈长方形,遗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其建筑规模,吻合春秋时期"子爵,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五十九)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五十九) 楚国第六代君主熊渠虽然在位仅仅十来年,但风起云涌得一塌糊涂. 关于熊渠,还有个和李广一般情节但更牛的故事,说他看 ...

  • 曾经的周边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最后活成了一个笑话?

    说到春秋战国,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战国七雄. 其实在春秋时期,宋国才是最大的诸侯国. 宋国版图包括今天河南东部,还有江苏西北部,以及山东西南部的广阔区域. 其国土面积约有10万平方公里,而且都是非常富 ...

  • 蒋国辉:我在德国微软资格考场上,成了一匹奔腾而出的黑马

    原题 我在德国微软资格考场上 成了一匹奔腾而出的黑马 作者:蒋国辉 移民德国的时候,我48岁,当时是乌克兰国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大学语文学系的汉语教授.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一路所向披靡,我经 ...

  • 「动态乐谱」江南水乡神韵《水乡船歌》,竹笛大师蒋国基演奏

    ❤坚持更新不易 ❤您的赞赏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小手一抖,立马转走 一个人的时候 也许你听得不是音乐而是自己的故事

  • 蒋国基大师巨笛演奏《茉莉花 》等名曲

    蒋国基大师巨笛演奏《茉莉花 》等名曲

  • 说说蒋国故城

    蒋国故城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为西周至战国时期遗址. 蒋国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300至500米,总面积85万平方米.201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中,出土西周时期的铜锛. ...

  • 诸侯国 沈国

    沈国简介 聃国是周文王最小的儿子季载(武王最小的同母弟)的封国.季载贵为周成王王朝司空,位列三公.聃国是侯爵大国,国域在今安徽.河南一带,北至黄河.东至杞县(杞国).西至荥阳(东虢).南至淮阳(陈国) ...

  • 诸侯国 寒国

    寒国,夏代寒浞在寒水(今名浞河)边(今山东潍坊寒亭区)建国,史称古寒国,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 . "寒"与"干"通;夏桀以前没有干国,只有寒国,夏桀以后只有干国, ...

  • 时代伯乐董事长蒋国云当选“2020年度中国深圳创投领袖人物”

    2021年3月31日下午,由深圳市投资商会.深圳广电集团.深圳特区报.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等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深圳投资系列榜单正式发布. 榜单综合了包括投资金额.投资项目数量.投资行业和区域分布 ...

  • 西周所立七十一国中,唯一一个被封男爵的诸侯国,国祚近700年

    周天子兼制天下,而周武王曾在建国之初,就开始了分封诸侯国的举动,当时,西周所立七十一国,且在所有分封国家中,也以公.侯.伯.子.男五爵制度来划分.五爵制度中,公爵的诸侯国地位最高,其次是侯爵.伯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