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同一个层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老子解释了背后的原因,点明一条规律。
如果能领悟这条天地之间的规律,那么为人处世,就能看破不说破,不会有烦恼了。
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道无声无息,天地的规律,变化中有平衡。
老子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大音希声。
道的语言,听之不足闻,为希言。希言自然。
观察大自然现象,猛烈的大风吹起来,不会持久,半天就会过去;下大暴雨,也不会持续一整天。这是天地的规律。
大自然有日、月、风、雨、雷、电,每一天的天气,都在变化之中,构成一种稳定的生态平衡,万物得以生息。
人的一生,出生以后,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衰老,死亡,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这也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平衡。
顺应大自然规律,人才能活得顺心如意。
《阴符经》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宇宙的运转,有两股无形的力量,一股是生的力量;一股是消的力量;顺行,是生;逆行,是消。
反复循环、生生不息。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说的就是这个天地的规律。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有生消,天地不长久;人有生死,有来去,人也不长久。可是,人的头脑,却一厢情愿,想天长地久,想安安稳稳、聚合不散;只想得到,不想失去;所以活一辈子,不如意十有八九。
因为自己的理念脱离“道”,不顺应天地的规律。
一个人,只有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活得顺心如意,反之,则处处受挫,不尽心意。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接受现实,才能豁达。
顺应规律的人,心态就很豁达,该生就生,该老就老,该病就病,该走就走,不执着,不畏惧,处之泰然,顺其自然。
大多数人,怕衰老,怕生病,又怕死。活着的时候,却乱吃乱喝,放纵享乐,饮食起居无常,没有节制,为钱财名利奔波,做不到劳逸结合,忽略养护身心和生命。
他们一边害怕,一边糟蹋。
没有觉悟的人,就是这么矛盾。每天都在过一种矛盾的生活,能不纠结吗?
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同一个层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赏。
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
最高境界,是有道的人;
其次,是有德的人;
再次,是“失道”的人。
这三个层次的人,都乐于自己所在的层次,通常,上层的可以包容下层,下层的却无法理解上层的。
有道之人,能包容有德之人,失道之人。
有德之人,能包容失道之人。
失道之人,缺乏包容心。
所以老子才会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为什么“下士闻道,大笑之”?
因为失道之人,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就像夏虫不可以语冰,有些虫子活过夏天,生命就结束了。在它的意识中,就没有冬天的概念。所以,你跟它说冰,它觉得“冰”是荒唐可笑,不切实际,不可能存在的东西。
同样的,
失道之人,远离道,信根不足,在他的意识里,压根就没有“道”的概念,所以就不相信“道”。听到别人说道,就认为是荒唐之言,可笑之极。
所以老子才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觉悟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必和别人争执,也不需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你。
毕竟,只有同一个层次的人,才能互相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