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大学生毕业论文“假冒伪劣”与科研“论文化”一脉相承

虹野:大学生毕业论文“假冒伪劣”与科研“论文化”一脉相承
虹野:大学生毕业论文“假冒伪劣”与科研“论文化”一脉相承
虹野/文
又到毕业季,不少大学生为“实习”、“应聘”、“聚会”等琐事缠身,无暇、无心去写毕业论文;有些教师也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假冒伪劣”的毕业论文越来越多。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4%的受访者认为很多毕业论文选题概念模糊,研究目的不清,54.0%的受访者认为是纸上谈兵,缺少实践经验,49.6%的受访者认为存在题目雷同,没有新意的问题,40.5%的受访者认为选题会过大,无法操作,32.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盲目追赶热点,研究缺乏价值,32.0%的受访者认为选题过小,不利于展开讨论。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毕业论文“注水”的原因一方面是选题出了问题,如题目雷同、追赶热点、题目过大;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的态度存在问题,仅仅把毕业论文当作任务来完成,而没有从研究的角度来做毕业论文。如题目过大,可以通过文献搜集之后和指导教师协商缩小研究范围;缺少实践,可以根据研究中的问题主动进行一些实证研究……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对毕业论文存在疑问的时候有没有主动和指导教师进行沟通讨论。
大学生把毕业论文当作一项任务完成,教师对毕业论文也没有投入太大的精力。指导教师把精力集中在论文的行文格式上面,因此,毕业论文的格式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内容和思想越来越匮乏。
或许不少人会奇怪,高校对教师论文要求特别高,为何学生会不喜欢做研究呢?
论文作为表达学术观点、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其引人注目的不是书写格式的完美,也不是论证的程序化,而是是否具有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观点。不少高校既不重视论文的内容和思想,也不重视论文作者的观点,只重视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再加上高校通过科研经费支撑部分教师有偿发表论文,这使得本来缺乏独创性的科学研究雪上加霜——论文的形式越来越完美,内容越来越空洞。
有些教师做论文的动机是追求更高的职称或更多的项目,本身对科学研究兴趣寥寥,这种外控型的科研动机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科研“论文化”,重论文等级、轻论文内容。
可见,大学毕业生为完成任务做毕业论文和大学教师为追求职称或项目做论文一脉相承。预防毕业论文“注水”的关键在于斩断大学科研“论文化”的链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重视科研和教育质量的氛围。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变换不同的视角来看教育
生态的、管理的、权力的、利益的、道德的、公平的、发展的、功利的、结构的、博弈的、技术的、伦理的、发展的、学术的、实践的、统计的、实验的、政策的、对立的、合作的、系统的、原子的、初等的、高等的、混沌的、突变的……
微信号:hongye_edu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