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西湖大学能会引发公办大学的 “鲶鱼效应”吗
虹野:西湖大学能会引发公办大学的 “鲶鱼效应”吗?
文/虹野
4月2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同意设立西湖大学的函。文件指出,西湖大学系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为非营利法人,由浙江省统筹管理和指导。学校从举办研究生教育起步,适时开展本科生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超过5000人。
消息一出,业内人士为之雀跃,认为西湖大学可能会成给民办大学带来一种新的模式,引起民办大学争相效仿,给创新乏力的公办大学带来“鲶鱼效应”,促使公办大学积极进行改革激发高校创新动力。
这里本人对于西湖大学带来“鲶鱼效应”则不太乐观,根据本人与从事民办大学的人接触可知,当前民办大学的资金来源仍然是“学费”,对学校教师在科研的投入非常少,民办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即便是有科研任务,其考核的方式和公办学校相差无几,有价值的研究寥寥无几。这些民办高校与齐聚国内顶尖人才于西湖之畔,直接招博士研究生以研究为办学导向的西湖大学相差甚远。不仅仅是资金相差甚远,其师资和格局相差都比较远。
甚至西湖大学的模式几乎不可复制,毕竟国内外顶尖人才是有限的,没有多少高校能够如清华、北大和西湖大学这样不惜重金狂揽学术精英于一校。更何况当前以营利为目的民办高校收取学费则是最为稳妥的获利模式,没有多少机构会投资高风险的“科研”。所以说民办学校并不会轻易效仿西湖大学,因为风险大、投资大,也没有多少高校有那么多资金去挖这么多顶尖人才。当然如果民办高校在布局研究型大学的时候从某个行业和专业入手,用研究带动本科教学,本科教学提供智力储备,也不是不可能做出一个迷你型的“西湖大学”,甚至在某个方向走到学术前沿。但是这却依赖于研究成果能否得到市场的检验,并能够迅速转化为效益,带动研究——智力储备——资本的良性循环。
庞大的“西湖大学”是不可能复制的,而迷你的“西湖大学”却是可以复制的且有生命力的。只有更多的有创新能力的“民办大学”的出现,才能真正触动“未老先衰”的公办大学,促使公办大学建设真正的现代大学制度,更多年轻的、有创造力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才能获得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平台,中国学术才能够产生活力。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完